从“捐助者”到“服务者”侨胞“全场表现”赢得尊重

【俄罗斯龙报网】作为同时参与了中国和所在国两场抗疫的群体,从疫情初期驰援武汉、到处于疫情之中、乃至回到国内,许多华侨华人在此次疫情“全场表现”赢得尊重。

捐款捐物 伸出援手

中新社报道,自疫情暴发以来,身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以各种方式伸出援手。

在武汉医疗物资紧缺之时,他们迅速行动,捐款捐物并千方百计把物资运到武汉。这其中,“人肉”接力运回口罩、包装箱上留下的“中华儿女”签名、98岁的美国老华侨为武汉捐款后第二天遗憾离世等新闻让人闻之泪下。可以说,海外侨胞的关心和捐助伴随着武汉从“至暗时刻”走出的每一步。

据湖北省政府侨务办公室统计,截至3月26日,已有52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胞向湖北捐赠1.52亿元人民币资金、大批口罩、护目镜、酒精、防护服等物资。这为打赢湖北保卫战发挥了积极作用。

互帮互助 积极行动

北京中国侨网报道,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法家庭联合会会员微信群里,提醒类的相关信息几乎就没有中断过。从一开始认知新冠病毒的科普帖,到如今提醒大家做好防护的实用帖,总能引来会员们的讨论与转发。

类似的情况不仅发生在法国。随着海外疫情发展趋于严峻,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社团发挥凝聚侨胞的作用,积极行动起来,做好侨胞防疫后方。

日本华侨华人联合会近日通过华文媒体刊发倡议书,呼吁全体在日华侨华人,作为日本社会的一员,从自身做起,与日本人民同心互助,共同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在倡议中,包含不少对侨胞们的叮嘱:希望广大侨胞自觉遵守当地防疫法律法规,主动配合所在地的各项疫情防控措施;采取必要防范手段,加强自我防护,尽量减少不必要外出;同时避免聚集、注意卫生安全、自觉遵守隔离要求;一定要考虑出行风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移动。

比利时中华商会和比利时妇女联合会也积极行动,共同采购到包括口罩、免洗手消毒剂和医用消毒喷雾在内的家庭防护品,免费发放给需要的侨团会员。

当地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后,希腊青田同乡会紧急联系希腊医疗供应商,购买了1万只口罩,由会长王德锋等人分发给当地侨胞。他表示,侨胞们身在海外,“在困难面前需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从“被服务者”变“服务者”

《广州日报》报道,截至目前,已有5名结束集中医学观察的返广州留学生报名成为青年战疫志愿者,陆续到白云机场、街道社区等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潘炜龙是就读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返广州留学生,3月份历经周折回到广州,在集中医学观察期满后,他收到了一封海珠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寄出的《给海珠区青年战疫志愿者的信》,毅然请战报名成为一名机场转运志愿者,希望自己也能为疫情防控工作出一份力。这名95后在结束14天集中医学观察后表示:“游子行遍天涯,祖国这个家永远是我们在大风大浪中的避风港!”

潘炜龙第一次参与入境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是在4月13日,“到达机场后穿上防护服,在电视新闻上看到的‘为国奋斗的感觉’就油然而生了”,在服务过程中他全心全意地为入境旅客们排忧解难,让他全然忘却了自己是被闷在一件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里,服务还没结束,潘炜龙已经大汗淋漓了。

潘炜龙说:“我永远不会忘记回国那天冷雨夜中,防疫工作人员依然站在岗位上勤勤恳恳地为这场战疫奉献的场景。回国后在集中医学观察酒店我都是被照顾、被服务的角色,现在我也可以成为帮助别人、服务他人的战疫志愿者了,发挥自己的特长,算是报答一直照顾我们的防疫工作人员,贡献一点点力量回馈祖国。”

用经验和耐心赢得旅客

张沁是就读于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的返广州留学生。经过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回到祖国怀抱,在完成14天的集中医学观察后,她也报名成为机场转运志愿者。

在登记入境旅客有关资料过程中,由于网络问题导致输入资料不稳定,部分旅客出现抱怨情绪,张沁了解情况后,一方面迅速将问题反馈后方技术处理,另一方面以亲身经历和经验耐心疏导旅客情绪,赢得了旅客的理解和尊重。

张沁表示:“现在从服务者的角度来看,那是一种接送入境旅客安全到达集中医学观察酒店的满足感,那是一种为祖国奋斗、帮祖国分忧的使命感!我深深地接受了一次特殊的爱国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