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上高:探尋一塊被損毀匾額的文字

宜春上高:探尋一塊被損毀匾額的文字

週末來到上高野市鄉水口村探尋“義民”牌坊,在牌坊不遠處發現有一幢老房子,走進去,發現有一塊損毀的木匾,如獲至寶,但非常惋惜和痛心。

記得曾經走訪蒙山鄉小步祠堂,當地老人說,小下村祠堂裡掛了三十塊匾,文革時全部被燒燬了,沒有留下一塊。

在宜豐天寶村的老祠堂的橫樑上掛著“進士”、“舉人”、“貢生”等許多木匾,一些老房子裡也有。這些匾額在文革中沒有遭受破壞,現在保存下來了成為人們瞻仰的古蹟,它們展現天寶古村厚重的文化底蘊。

宜春上高:探尋一塊被損毀匾額的文字

上高,一座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小城。當一場新生活運動到來時,她會積極響應並得以落實。“破四舊”運動,上高認定全部廟宇是四舊,家裡存放的匾額是四舊,家裡木質雕刻也是四舊,在這場新生活運動之下,上高這座祖宗聖地被嚴重摧毀,小縣城中文物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偶爾保存下來的匾額成了豬圈牛欄上的一塊擋板,祖先榮耀在這個時代遭受唾棄。

有些文物販子走村串戶,看到了遭遺棄的匾額時,或偷或用少量的金錢購買,祖先榮耀就這樣遠離了家鄉,在外流浪。

今天在水口村看到匾額,雖然遭受損毀,但它在我眼中依舊是一件文物,是一件寫滿滄桑故事的文物。木板上的文字嚴重損毀,我拍下來,想找人一些看看這塊匾額,恢復這四個字。

宜春上高:探尋一塊被損毀匾額的文字

當時就發給了劉峻先生,讓他來猜猜上面寫的是什麼字。他說猜不出,讓我發給鍾老先生。我向村裡年輕的幹部詢問這個匾額上寫的什麼,他和村民都說不清楚。

回到家後,反覆揣摩起來。首先是第一字認定為“圭”字。然後到網絡上搜索“圭開頭的成語”,得到結果是“圭璋特達、圭角岸然、圭角不露”。顯然,這三個成語與上面留下的痕跡是不相符的。

繼續揣摩,覺得第二字應當是“璋”字。於是繼續搜索“圭璋”的意思:1、兩種貴重的玉製禮器。2、比喻高尚的品德。3、比喻朝廷有用的人才。

第三個字,按照痕跡,尤其是前兩筆為“人”字形,大膽猜測為“令”字。於是繼續到網上搜索“圭璋令口”,得到的結果是:如圭如璋,令聞令望

“如圭如璋,令聞令望”出自周代佚名《詩經·大雅·卷阿》,意思:品德純潔如圭璋,名聲威望傳四方。

但匾額中的第四個字留下的痕跡反覆比對,因損毀嚴重,實在是與“聞”和“望”字難以吻合。

把這些思考和圖片發給鍾老,他反覆揣摩後,也不敢冒然定奪。於是我無從查找了,此項工作就此中斷。

宜春上高:探尋一塊被損毀匾額的文字

前不久寫“義民”牌坊文章,記得在一本書看到過它的老相片,翻找《縱橫古今看上高》叢書,沒有找到。拿出水口八修《羅氏族譜》翻閱,找到了“義民”牌坊的老照片。昨天晚上重新翻閱這本族譜,閱讀家族歷史。當翻閱到第199頁“牌坊”時,“圭璋令望”四個字映入眼瞼,心中充滿了高興,連忙把結果告訴了鍾老,鍾老給我回復了一個大大的“贊”!

宜春上高:探尋一塊被損毀匾額的文字

“圭璋令望”,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知縣高星為鄉飲賓,允昌立。

“鄉飲賓”制度是舊時一項尊賢養老、宴飲歡聚的隆重製度。到了封建時期晚期的明清時代,該習俗更為隆重,民眾把治家有方、內睦宗族、外和鄉里、義舉社會、有崇高社會威望之人推薦為“鄉飲大賓”,縣府每年從財政支出十兩官銀用於舉辦“鄉飲大賓”活動,以弘揚其風節,彰顯社會和諧溫惠。

“圭璋令望”匾額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時,知縣高星為全縣德高望重的鄉賢舉行“鄉飲大賓”時,頒發給水口羅允昌的匾額。

特別高興找到了匾額中所寫的四個大字,並從四個字中知曉歷史故事,我覺得特別有意義。如若能夠重修,掛在祠堂,則意義更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