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上高:探寻一块被损毁匾额的文字

宜春上高:探寻一块被损毁匾额的文字

周末来到上高野市乡水口村探寻“义民”牌坊,在牌坊不远处发现有一幢老房子,走进去,发现有一块损毁的木匾,如获至宝,但非常惋惜和痛心。

记得曾经走访蒙山乡小步祠堂,当地老人说,小下村祠堂里挂了三十块匾,文革时全部被烧毁了,没有留下一块。

在宜丰天宝村的老祠堂的横梁上挂着“进士”、“举人”、“贡生”等许多木匾,一些老房子里也有。这些匾额在文革中没有遭受破坏,现在保存下来了成为人们瞻仰的古迹,它们展现天宝古村厚重的文化底蕴。

宜春上高:探寻一块被损毁匾额的文字

上高,一座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小城。当一场新生活运动到来时,她会积极响应并得以落实。“破四旧”运动,上高认定全部庙宇是四旧,家里存放的匾额是四旧,家里木质雕刻也是四旧,在这场新生活运动之下,上高这座祖宗圣地被严重摧毁,小县城中文物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偶尔保存下来的匾额成了猪圈牛栏上的一块挡板,祖先荣耀在这个时代遭受唾弃。

有些文物贩子走村串户,看到了遭遗弃的匾额时,或偷或用少量的金钱购买,祖先荣耀就这样远离了家乡,在外流浪。

今天在水口村看到匾额,虽然遭受损毁,但它在我眼中依旧是一件文物,是一件写满沧桑故事的文物。木板上的文字严重损毁,我拍下来,想找人一些看看这块匾额,恢复这四个字。

宜春上高:探寻一块被损毁匾额的文字

当时就发给了刘峻先生,让他来猜猜上面写的是什么字。他说猜不出,让我发给钟老先生。我向村里年轻的干部询问这个匾额上写的什么,他和村民都说不清楚。

回到家后,反复揣摩起来。首先是第一字认定为“圭”字。然后到网络上搜索“圭开头的成语”,得到结果是“圭璋特达、圭角岸然、圭角不露”。显然,这三个成语与上面留下的痕迹是不相符的。

继续揣摩,觉得第二字应当是“璋”字。于是继续搜索“圭璋”的意思:1、两种贵重的玉制礼器。2、比喻高尚的品德。3、比喻朝廷有用的人才。

第三个字,按照痕迹,尤其是前两笔为“人”字形,大胆猜测为“令”字。于是继续到网上搜索“圭璋令口”,得到的结果是:如圭如璋,令闻令望

“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出自周代佚名《诗经·大雅·卷阿》,意思:品德纯洁如圭璋,名声威望传四方。

但匾额中的第四个字留下的痕迹反复比对,因损毁严重,实在是与“闻”和“望”字难以吻合。

把这些思考和图片发给钟老,他反复揣摩后,也不敢冒然定夺。于是我无从查找了,此项工作就此中断。

宜春上高:探寻一块被损毁匾额的文字

前不久写“义民”牌坊文章,记得在一本书看到过它的老相片,翻找《纵横古今看上高》丛书,没有找到。拿出水口八修《罗氏族谱》翻阅,找到了“义民”牌坊的老照片。昨天晚上重新翻阅这本族谱,阅读家族历史。当翻阅到第199页“牌坊”时,“圭璋令望”四个字映入眼睑,心中充满了高兴,连忙把结果告诉了钟老,钟老给我回复了一个大大的“赞”!

宜春上高:探寻一块被损毁匾额的文字

“圭璋令望”,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知县高星为乡饮宾,允昌立。

“乡饮宾”制度是旧时一项尊贤养老、宴饮欢聚的隆重制度。到了封建时期晚期的明清时代,该习俗更为隆重,民众把治家有方、内睦宗族、外和乡里、义举社会、有崇高社会威望之人推荐为“乡饮大宾”,县府每年从财政支出十两官银用于举办“乡饮大宾”活动,以弘扬其风节,彰显社会和谐温惠。

“圭璋令望”匾额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时,知县高星为全县德高望重的乡贤举行“乡饮大宾”时,颁发给水口罗允昌的匾额。

特别高兴找到了匾额中所写的四个大字,并从四个字中知晓历史故事,我觉得特别有意义。如若能够重修,挂在祠堂,则意义更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