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衛夫人《筆陣圖》說起,探微錐畫沙、印印泥、屋漏痕與中鋒行筆

古人常用比擬自然物象,來闡述用筆的方法特點。衛夫人《筆陣圖》開篇言道:“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重乎銀鉤。”瞭解了“夫三端”即文士的筆尖、武士的劍劍、辯士的舌尖;“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那麼,整句話的意思就不難理解了。在這篇書論結尾處,稱“橫”如千里陣雲,“點”如高峰墜石,“撇”如陸斷犀象”,“斜鉤”如百鈞弩發,“豎”如萬歲枯藤,“橫折斜鉤”如崩浪雷奔,“橫折鉤”勁弩筋節。將筆畫比擬為實物的方式,在此之前還沒有先例。諸如此類的描述還有很多,由於篇幅有限,我們就錐畫沙、印印泥、屋漏痕、折釵股、壁坼等作簡要概述,因本人學術水平有限,在表述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疏漏,或措辭用句偶爾會存在邏輯的錯誤,還請書法道友諒解!(本文作者:語默,號不知先生,字以少。)

由衛夫人《筆陣圖》說起,探微錐畫沙、印印泥、屋漏痕與中鋒行筆

何謂“錐畫沙”?

泛指對筆畫質感的一種概念表述,或與趙孟頫言說的“用筆千古不易”有關,即在中鋒用筆這個大規律的前提下,才可能出現“錐畫沙”所比擬的效果。通常按照“顧名思義”的策略來理解,就更為容易解決“錐畫沙”的抽象意義。即將錐子直立起來,在沙土上劃過的痕跡,兩邊是拱起的沙壟,中間是沙溝,這其實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中鋒行筆”的筆法;而錐子劃過後,沙粒交掩起來的狀態,猶如“藏鋒”筆法。如果不刨根問底的話,試著這樣來理解,還真是這麼回事。“錐畫沙”的運筆方法,正與中鋒用筆不謀而合,筆鋒在直立行筆過程中,斜度一定不能太大;還有就是要手與腕並用,才能控制好中鋒行筆。

由衛夫人《筆陣圖》說起,探微錐畫沙、印印泥、屋漏痕與中鋒行筆

何謂“印印泥”?

蔡希綜《法書論》說道褚遂良“用筆如印印泥”;再有黃庭堅《山谷論書》言稱“王氏書法以為如錐畫沙,如印印泥,蓋言藏鋒筆中,意在筆前耳”;亦有王澍《論書賸語》提及“如錐畫沙。如印印泥,世以此語舉似沉著,非也。此正中鋒之謂也,解者以此悟中鋒,則思過半矣”。綜前所述,這些古人書論中皆將“印印泥”與“錐畫沙”相提並論,聰明的讀者一定不難看出,不管是“印印泥”還是“錐畫沙”,其實都是在表述同一種用筆效果,它們共同的意思是說“令筆鋒透過紙背”罷了。但仔細分析一下,實則“錐畫沙”與“印印泥”又存在一個語境問題,我們無法知曉古人的語境,所以很難給出絕對的論斷。

由衛夫人《筆陣圖》說起,探微錐畫沙、印印泥、屋漏痕與中鋒行筆

何謂“屋漏痕”?

從字面意思可以這樣理解:雨水順著牆體流下之後,呈現出自然曲折的痕跡。這種筆法通常不會出現在楷書、隸書及篆書當中,應是古人針對草書或行書的筆法表述。也有書家認為,在行筆過程中,不露圭角、裹藏起止,即是“屋漏痕”。實際上,這種筆法最終要完成的書法任務,無非是力透紙背與遲澀厚重的效果,正如張懷瓘在《論用筆十法》中提到的“遲澀飛動”,估計就是說的諸如“屋漏痕”此類筆法的根本特點。可以說,“錐畫沙”、“印印泥”與“屋漏痕”極為重要的同一前提就是:必須中鋒行筆,這是不二法門。

由衛夫人《筆陣圖》說起,探微錐畫沙、印印泥、屋漏痕與中鋒行筆

何謂“折釵股”?

特指轉折類的筆畫,呈如釵股彎折後,仍然體圓理順。這類筆畫的筆鋒,要做到圓潤、厚重、遒勁、堅韌,即筆畫即便出現彎折,也要保持圓厚勁韌。

何謂“壁坼”?

就像泥牆坼裂後,留下的自然痕跡。通常指在學習書法過程中,沒有刻意表演的壞習氣。

由衛夫人《筆陣圖》說起,探微錐畫沙、印印泥、屋漏痕與中鋒行筆

古人流傳至今的各種筆法概念,稱為不解之謎或叫不傳之秘,實際上就是一捅就破的窗戶紙。不同的歷史時期自有不同的書法語境,我們以現代的語境思考古人不同語境下的“筆法術語”,顯然就是一種帶有一定嚴肅性質的痴心妄想,但這又是我們後人竭力尋求的方向,即便在每一次的認識中出現“不計其數的錯誤”,書法小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感恩能讀到此篇拙文的每一位書法道友,讓我們用無言的墨跡交匯吧……

由衛夫人《筆陣圖》說起,探微錐畫沙、印印泥、屋漏痕與中鋒行筆

(本文作者:語默,號不知先生,字以少。詩人、思想者、書畫篆刻研習者,著《語默文集》。代表作《世界就在這裡》、《思想末世論》、《道德黑洞》、《未來歷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