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始於“愛”,止於“怕”:蛻變成長,方能走出育兒誤區

養兒育女是一個漫長的旅途,旅途中每一位父母都會體驗這兩種感情,一舉一動有時是因為愛,更多的則是出於害怕。正是父母心中的這些愛與怕,讓家庭教育陷入誤區。

比如,很多人都是在做自己童年時期嚮往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擁有的東西“奉獻”給孩子。於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滿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的需要。

再如,大多數父母習慣於一門心思教導子女、教會他們技能、糾正他們的錯誤,卻忘記了親子關係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與孩子共享生活,與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正如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曾言:我第一次做你的母親,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兒,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

那怎樣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進步呢?

《遇見孩子 遇見更好的自己》給家長們指明瞭方向,闡述了很多實用的方法。本書是由美國三名教育專家聯合著作而成,他們分別是賽西·高夫,教育學博士,心理輔導師,執業諮詢師,是各類親子活動以及教師培訓項目中廣受歡迎的主講人,出版專著5部;戴維·托馬斯,社會學博士,長期為《家長生活》雜誌撰稿;梅麗莎·切瓦特桑,教育學博士,曾在多所社區和學校做專題講座,並受邀在美國及加拿大電視臺擔任嘉賓,其講座在家長、教師以及不同年齡兒童中廣受歡迎。

書中認為,現階段我們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為愛,而是出於害怕,以至於在教育的路上,出現了很多問題,而這些問題多半又是父母的問題。要想解決孩子的問題,就要先解決父母的問題。後者才是最重要的。下面,我將針對書中的三點內容,來跟讀者進行分享:

第一部分,父母心中的那些“愛”與“怕”!

第二部分,面對犯錯,學會控制情緒,掌握“拖釣式”耐心。

第三部分,蛻變成長,堅持原則,給孩子創造安全感。

本書凝聚了作者幾十年的心理輔導及教育子女的經驗,蘊含了大量的家庭教育哲理,值得所有父母學習。想要改變家庭育兒現狀,逐步提升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長,那就拿起這本書吧!

家庭教育:始於“愛”,止於“怕”:蛻變成長,方能走出育兒誤區

父母心中的那些“愛”與“怕”!

養育孩子的過程,最主要的就是要在適當的時候學會放手。並充分讓孩子認識到,家和父母永遠站在身後,外面海闊天空,應該走出去讓孩子獨立大膽闖世界。

戴維第一次送女兒正式上幼兒園,一路上戴維都在叮囑女兒:“你是大孩子了,今天要一個人走到教室。”然後鼓勵孩子一定行,在學校裡會過得很開心。同時,戴維也是在安慰和鼓勵自己。

當車子開到“家長止步”的地方時,他給女兒做了禱告,親了親女兒的小臉,把裝滿鬆餅的盒子遞到女兒手裡。目送女兒一步步走進學校,看著那小小的背影,戴維心裡一陣起伏。使勁壓了壓情緒,開車走了。

然而,當戴維開出一段路時,腦海中便出現了女兒“會不會找不到路?”的念頭。突然他就調轉車頭,開到校園旁邊,發瘋般地跑過草坪,走過每扇窗戶都伸長脖子往裡面看。當走到最後一扇窗戶,確定女兒已經走進了幼兒班教室,把鬆餅遞給了老師。他才悄無聲息地溜了出去。

面對這樣的一次入園經歷,是不是感覺很熟悉?曾經的你或者現在的你,是否都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著呢?

記得第一次送我家女兒入園,我不僅晚上失眠,一整天更是魂不守舍。腦海中全是孩子在學校的場景,各種假設湧現:孩子現在憋尿了嗎?是不是不好意思告訴老師?喝水了嗎?和小朋友相處愉快嗎?會不會被欺負?

那時候,我也和戴維一樣。目送孩子進了教室,卻捨不得離開,自己站在幼兒園大門口矗立好久,不知道在看什麼?什麼也看不到,卻像是安慰自己一般。

身為家長,我們總是充滿了愛與擔憂,害怕孩子在學校吃不飽,交流不暢。但是事實總是出乎意料。當孩子放學時,老師卻告訴我:“孩子表現很好,互動,吃飯都可以,家長可以放心。”

在伴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家長們表現出來的“愛”與“怕”都是正常的。那我們如何在害怕的同時,還能讓自己的行為不被左右呢?遇到上面這些類似情況,應該儘量穩住自己,不要停留。相信孩子,把成長的機會還給孩子,並明確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相信你能做好!

家庭教育:始於“愛”,止於“怕”:蛻變成長,方能走出育兒誤區

面對犯錯,學會控制情緒,掌握“拖釣式耐心”。

家長們可以時常問問自己,有時候到底是因為孩子做錯了事而懊惱,還是本來就比較心煩,遷怒於孩子。因為人們常常把這兩種情緒混淆。

你確定每一次的情緒失控都是因為孩子的過錯,還是你不自覺地把生活上的壓力和工作上的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

控制情緒表面上看起來很難,實際上只要我們掌握好要領,就會變得越來越簡單。就像書中所說的“拖釣式耐心”,即長期的忍耐力。有耐心的家長往往會更有幸福感。

比如,生活中會出現很多這樣的場景。玩具被孩子丟到家裡的各個角落,牆上亂塗亂畫;到了晚上不睡覺,11點了還要看電視,父母怎麼說都不聽。怎麼辦?有的家長會吼叫,甚至辱罵,為了讓孩子早點睡覺,乾脆連哄帶嚇的。這種抓狂的心情相信所有家長都遇到過。

但是,經常吼叫著讓孩子入睡並不是長久之計,也很容易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家長在哄娃睡覺這件事上應該多一些耐心。多給孩子留一些餘地,把吼叫的時間用來引導孩子聽故事,慢慢地等待,教會他睡覺的意義。這樣不僅可以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還能擴展孩子對睡眠的認識。

書中用了海上釣魚的例子告訴我們耐心的重要性。戴維和家人一起去夏威夷度假,在海上釣魚時,船長把收線起魚的任務交給了他。

當魚線發起呼呼聲,就意味著有魚要上鉤。船長大聲喊道:“你的竿子握得不對!”於是,戴維重新把竿子稍微抬高。

“轉輪沒有來回動,快動起來!”船長喊道。“竿子再高點兒!快!收線!快點!”連續25分鐘,船長一直在喊叫。戴維身上開始冒汗,使出了吃奶的力氣收線。突然“嘣”的一聲。這下好啦,魚跑啦!船長喊完,轉身就走了。

生活中我們做一個耐心的家長有點像船長和戴維釣魚。你這邊拼命地加油,他那邊卻不停地大吼大叫。最後啥也沒撈著。那怎樣才能避免這種情況,練就“拖釣式耐心”呢?

書中給了我們幾條建議:深呼吸,問問自己沮喪是因為自己心煩還是孩子的過錯;專心傾聽,以孩子為焦點,忘記其他煩心的事情;給孩子留點餘地,給予他改變的機會;多考慮孩子的能力;給自己時間緩口氣,不要著急;認識到養兒育女是對耐心的考驗。

家庭教育:始於“愛”,止於“怕”:蛻變成長,方能走出育兒誤區

蛻變成長,堅持原則,給孩子創造安全感。

教育孩子要求我們不斷成長,不斷學習,堅持原則,才能給孩子創造持久的安全感。愛孩子不等於溺愛。過度的溺愛,不僅不能夠創造安全感,還會導致孩子逆反心理。父母只能陪伴孩子成長一段路程。因此,我們要堅持一定的原則,使得孩子更加有安全感,家庭更和諧。

阿爾道斯·赫胥黎曾說:“堅持原則”是反自然的,它有悖於人性。真正能夠堅持原則的只有死人。用普通人的話來說就是“沒有人是天生的好父母。”

但是,堅持原則依然被很多教育專家,親子專家所認可。許多父母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大挑戰就是不能堅持原則。

比如,在平時的生活中,很多小孩子愛打人,作為家長卻捨不得管教,總以“孩子小,淘氣”為藉口。或者說,管教不嚴格,時松時緊,這樣反而會縱容孩子一再犯錯。

記得有一次在母嬰店門口碰到這樣的場景,一個奶奶帶著孫子玩滑梯,旁邊一個小女孩走過來也想玩,小男孩不肯讓。小女孩在旁邊等了好久,最後小男孩玩膩了,就走開了。小女孩見狀,就爬上去。這時,小男孩跑過來又把滑梯下面的防護墊撤走了。

毫無疑問,他是在搞破壞。

奶奶看到了不但沒有管束,反而一直沉默不語,跟在孫子身後。這個小男孩開始變本加厲,搶小朋友的板凳,搶完了又要搶大人手裡的板凳。眼看那個家長要發火,奶奶這才把孫子抱起來。弱弱地說了一句:你別搶了,要不沒人和你玩了。邊說邊帶孩子離開了。

他們走之後,家長們議論紛紛,都在批評做奶奶的不合格,太溺愛,捨不得管教孩子。

孩子可以不懂事,但是大人必須改變自己的意識形態,懂得讓孩子明辨是非的育兒道理,堅持始終如一的管束。這位奶奶明顯犯了兩個錯誤。

第一,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沒有及時制止;第二,在犯錯形成後,沒有引導孩子道歉,更沒有意識幫助孩子建立對與錯的觀念。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堅持原則,讓孩子知道對和錯,而不是幫助孩子逃避責任,只為換來孩子一時的痛快。適當的懲罰和引導孩子承擔責任,並堅持始終如一,都是給孩子創造安全感的基礎。不但有利於加深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建立親子紐帶,還能贏得孩子的信任,樹立家長的威望。對孩子,對父母都是受益終身。

家庭教育:始於“愛”,止於“怕”:蛻變成長,方能走出育兒誤區

總結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紀伯倫《先知》

《遇見孩子 遇見更好的自己》告訴我們:與其總是嘗試如何去改變孩子,不如先改變自己,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以身作則,達到和孩子共同成長的目的。讀完這本書,我們不但要有壓力,還要有動力。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家長,聖人也會犯錯。看開了,想通了,

教育孩子就是讓我們蛻變成長,解放心靈,擁有美好的家庭生活,做一個有愛,有耐心,有原則的好家長!

——END——

今日話題:教育路上,身為家長的你,有哪些患得患失呢?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