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与黄河的“较量”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部简史

引言

翻阅古典书籍,纵观

二十四史,我们能看到非常多有关江、湖、河、川等与水有关的字眼加上方位来命名的区域。如耳熟能详的:河南、河北、河西走廊、河套平原等。史书中地名涉及到“河”,都与黄河有关。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儿女,然则它也曾给人民带来无限的伤痛,回首各朝各代,黄河决堤的记录不可胜数。每逢黄河水患,灾难横生,总免不了生灵涂炭。从中华文明发源那天起,人们便从未停止过与之抗争。

一、人类与黄河较量之始

黄河之水多泥沙,多年的淤积后,下游河床逐年上抬,现今的郑州,黄河河床已高出地面一大截了。每逢大雨滞留,多必引发水患横行肆掠,从三皇五帝时期,人们便开始着手治理黄河,大禹治水就是治理黄河水患,从禹的父辈开始,人们已深受其害。大禹的父亲鲧被部族委派治理黄河水患,那时的人们偏安一隅,活动范围仅限于中原地区,地域限制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认知程度,鲧只针对眼前的决堤之祸,采用围堵筑堤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短期内虽有效,但长此以往,也埋下了更大的隐患。最终鲧因治水不力被处死,大禹从父亲手上接过治水重任,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治水生涯。他长途跋涉,

三过家门而不入,以身犯险,考察地形,因时制宜,摒弃了鲧的阻截之法,改用疏通引流的方法治理黄河,效果甚佳。然而我们与黄河的故事并未就此终结。

自古以来与黄河的“较量”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部简史

二、黄河水患推动着中华文明的一路向西迁徙

敏锐的史学家们便从朝代的经济政治中心的推移中察觉出一些蛛丝马迹--夏人活跃于山西南部,河南西部等地,中心位置大致位于今河南登封。近代出土的夏朝的都城遗址便位于此。相比与黄帝与蚩尤大战的涿鹿之地,已经有了西迁的迹象。在当时生产工具的限制下,面对自然灾害,大多时候只能束手无策。大禹治水只是延缓了水患发作的时间,并未彻底认识到黄河水患的根本原因。在当时,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以及生产力的水平而言,要从根本上解决水患无异于天方夜谭。数年之后,黄河依旧泛滥成灾。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选择举族迁徙到安全的地方继续延续着残存的文明。此时他们不得不做出选择:北方的草原不适合他们农耕文明;南方丘陵地区,山水相隔,要想跨越更是难如登天;东边是他们的故土,虽然仍有眷恋,但已不适合长远的发展了。说是选择,其实留给他们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西行。

自古以来与黄河的“较量”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部简史

他们在历史的横流下,一步步的向西寻求一片繁衍之地。从夏的亳,再到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县),周的殷墟,人们为了生存,他们一路西行,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人们在历史的河流中留下了一条长长的足迹,但从周开始,我们发现人们开始稳定了下来,仿佛他们已经厌烦了世世代代无休无止的迁徙,他们开始与自然抗争了:他们开始开凿运河,疏通河道,一项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拔起而起,同时也留下了一首首传颂千年的战歌,小学课本上战国时期西门豹治水,秦朝的郑国渠;汉代在河套平原的开渠灌田,造就了一个个的塞上江南。

自古以来与黄河的“较量”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部简史

这一项项跨越千年的伟大工程至今还是运转着。人们明白了躲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唯有重拾正视它的勇气,才有获得战胜它的机会。这条路并不好走,但勤劳聪明的华夏民族,锲而不舍的走了千年。

三、水患的治理之路,也是一条统一之路

纵观整个黄河,跨越了多个省份。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战,只着眼于势力范围之内的黄河治理。诸侯国边界之地,士兵冲突,爆发纠纷是常有之事。由于缺乏统筹大局的观念,各个诸侯国各自为战,治水一直达不到预期效果。更甚者,在诸侯间的征战讨伐中,不乏行迹恶劣的君主为求一胜,私自决堤放水。即便是军事家奉为圭臬的《孙子兵法》,当中也不乏囊括了对水攻的描写。公元前651,春秋五霸时期,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提出“无曲防”的禁令,才解决诸侯国之间修筑堤防的纠纷的问题。后期的诸侯会盟中,有关黄河的统一修筑的法令一直延续了下来。中国幅员辽阔,长江黄河就像一条丝带将大家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所以在这种地理环境下,大一统是必然趋势。如果没有一个上下一心的政策支撑,黄河之患便难于根除。

汉朝统一之后,更是设立了专门的“河堤监”,掌守堤职责。这时河防工程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到了唐朝,治理已初具成效,然而当朝统治者一边享受着前人的治理成果,还一边鼓吹着治理无用论。北宋建都汴京(开封),而此时黄河已然悬于开封城之上了。朝廷战战兢兢,这个时期治河问题引起很多人的探讨,人们对黄河河情的认识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河工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王安石的变法中也涉及到了主持开展机械浚河、引黄、引汴发展淤灌等内容。这时朝廷在治黄技术上有不少创新。到明清两朝,人们结合历朝历代的治水方针,有一套完整的治水系统,明万历年间,潘季驯曾领命四次主持治理黄河水灾,他提出的“建堤束水,以水攻沙”的防洪理念,在后世也得到国际认可。

自古以来与黄河的“较量”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部简史

四、黄河改道的影响及治理

黄河,中国第二长河,发源于青藏高原,途径青海、四川、宁夏、内蒙古、在陕西河山西之间拐出一个优美的“几”字弯后,便滚滚入海。历史上有关黄河改道的记录数不胜数。但每次改道之后对中国的局势却有着深远的影响。民间有言“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说法。改道最北时,从天津大沽口入渤海, 最南时,曾流经淮海,汇入长江。

自古以来与黄河的“较量”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部简史

金历明昌四年,金朝颓废,朝堂腐败,专管治河的都水监官员冗多,于是相互推诿,眼看黄河水势凶险,仍一再拖延,面对奔腾咆哮的洪水,统治者束手无策,仅调集民夫在孟阳河堤和汴河河堤岸作修补性质的工作,最终造成山东、河北、河南等地黄河两岸的大批农民丧生,幸存者流离失所,经济遭受重创,金朝蒙此大难,一蹶不振。30年后被元所灭。统治者们却不思反省,竟冥顽不化的把原因归结于自然灾害。天灾是检验政权的试金石,在灾难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鱼肉百姓,才是是导致黄河不治的根源。

自古以来与黄河的“较量”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部简史

新中国成立之初,便开始着手治理黄河了,他们设想在黄河河道中筑坝,经过再三选址,最终选定了河南三门峡,当时有大批的苏联专家出图设计建造,然而苏联专家却用他们国内的那一套方法照搬过来用在了三门峡的大坝修建之上,他们根本没有考虑到黄河泥沙淤积的问题,导致大坝建成后5年内,淤积泥沙达到了5000多万立方米,历史再一次重现了,水位短短几年上涨了数尺高,而此时大坝已经落成,要想再排沙可谓回天无力。更为艰难的是负责设计大坝的苏联专家早已飞奔回国,面对困难,中国专家们没有坐以待毙,他们实地勘探,测量多方数据,大胆猜想,小心求证,最终完成了大坝的改建工作,改建后的大坝使得进出库区泥沙持平,完美的解决了库区泥沙淤积的世界性难题。

自古以来与黄河的“较量”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部简史

结语

时至今日,三门峡谷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湖泊,清澈的湖面一望无际,黄河彻底褪去了他那身亘古未变的焦黄,而黄河水患也一去不复返了。困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难题,终于迎来了完美的结局。此次时刻,我只想吟唱: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现今的黄河两岸已经建起了一座座现代化的城邦,大家不再是“谈河色变”。黄河放佛又回到了千年前的那个样子,继续传承着一代代的生命。

参考文献:《史记》、《金史》 、《明史》 、《河防一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