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紅色引領+綠色發展”產業扶貧路

走出“紅色引領+綠色發展”產業扶貧路

近日,隨著生活生產秩序的恢復,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平川鎮得底麼村專業合作社的農產品銷售訂單越來越多。“火腿、小白豆、土雞、核桃我們都在銷售,一天少則幾十單,多則上百單。”得底麼村駐村工作隊隊長許瑞介紹,通過線上電商交易平臺、線下對接掛包單位工會、機關食堂等消費渠道,2020年1月以來,得底麼村已經向外銷售農產品近2200單,交易金額達到33萬餘元。

得底麼村原是賓川縣貧困程度最深的貧困村之一。2016年,許瑞與村黨總支的黨員幹部積極探索“黨建+電商+扶貧”的電商扶貧模式和消費扶貧模式,創建了賓川得底麼營銷專業合作社,並在“郵樂網”“優幫幫”等電商交易平臺上開設店鋪,將農戶的傳統農特產品銷售到了全省、全國,得底麼村2017年實現了脫貧。去年,全村銷售農特產品交易金額118.43萬元,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增收約2000元。如今,許瑞正帶領村裡的黨員著手發展規模化種植養殖,把產業發展起來,把供貨能力提升上去。

綠色是賓川發展的底色。近年來,賓川縣在不斷培育壯大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的同時,注重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在全縣大力推廣“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走出了一條“紅色引領+綠色發展”的產業扶貧路。

在喬甸鎮新莊村,黨員帶領群眾以“黨支部+紅色旅遊+農戶”模式成立了賓川縣紅色海稍農業觀光旅遊開發公司,企業、村集體和農戶均入股參與發展。2019年全年,公司接待各地遊客約2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10餘萬元。

金牛鎮菜甸村積極探索出“黨支部+合作農場+託管”的集約化生產模式,依託專業合作社建立農民合作農場,由農戶自主成立理事會、監事會進行管理,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目前,合作社已經擁有社員戶1000多戶,遍佈賓川縣壩區8個鄉鎮。菜甸村村民楊林勇說:“我家的田原先零散分佈在五六處,管理起來費時費力,把土地並給合作社統一管理,只需投入改造成本,年底就可以得到不錯的分紅效益。”

以得底麼村、新莊村、菜甸村為代表,基層黨組織積極引導新興農業經營主體和貧困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改變了以往一家一戶“小而散”的小生產經營模式,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助推了產業轉型升級。截至目前,賓川縣90個村(社區)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均達到2萬元以上。全縣21戶企業、88個合作社、11個家庭農場以訂單幫扶、股份合作、資產收益、勞務合作、土地流轉、吸納就業等方式帶動9921戶貧困戶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特色林產業、農村電子商務、現代服務業等,實現新型經營主體對有產業發展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利益聯結全覆蓋,促進了貧困戶增收。

著眼創建水果產業“一縣一業”示範縣,提升產業發展質效,賓川縣還組建了7支產業扶貧專家服務隊、90支產業扶貧科技服務先鋒隊,深入貧困村、貧困戶開展產業扶貧培訓;制定了綠色食品生產、運輸、分級、包裝標準,完善了農產品生產檔案、質量認證和市場準入三項制度,並註冊了鮮食水果區域公用品牌“賓果兒”。2019年,通過到一線城市進行品牌推介,賓川水果品牌溢價效果明顯,每公斤水果較往年平均提高了2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