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园区|“中国硅谷”中关村按下重大项目科研“提速键”;安徽合肥各工业园区“马力全开”


每日园区|“中国硅谷”中关村按下重大项目科研“提速键”;安徽合肥各工业园区“马力全开”

【中经云端·特别报道】

1、“中国硅谷”中关村按下重大项目科研“提速键”

被誉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示范区,一边防控疫情,一边开足马力加大研发生产,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接续启动,按下科技发展的“提速键”。截至目前,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复工率已超过90%。

82个重大项目提速复工

2020年中关村昌平科技园重大工程项目共计82个,其中续建54个、新建28个。截至目前,包括小米智慧园区、好未来昌平教育园区在内的16个项目已经复工,其余项目近日陆续全面复工。

在小米智慧园区项目施工现场,塔吊林立,钢筋切割机轰鸣不断,戴着口罩的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据项目部负责人丁永利说:“我们基本进入正常的施工状态。”

2020年2月以来,中关村昌平科技园与中公教育、中国移动信息、小米二期、百奥药业二期、爱博诺德二期、东华原扩建、华辉安健等13个项目签订协议,累计高精尖产业项目150个。

全国首家研究型国际医疗产业转化平台暨高博国际研究型医院已于2020年3月25日开工建设,该项目是昌平科技园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2020年2月被列入北京市“3个100”重点工程计划,从项目签约、规划选址到开工建设仅用时124天。

第三代半导体项目开工

2020年3月30日,位于中关村顺义科技园的第三代先进半导体产业标准化厂房正式开工,建筑面积7.4万平米,总投资4.28亿元(人民币,下同)。

此项目为2020年北京市区两级重点项目,建成后主要用于碳基数字集成电路与传感器芯片的研发及规模生产,有利于增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一季度,顺义科技园引进了北京中微芯技术有限公司、迪希埃(北京)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43家,累计注册资金8.2亿元。截至目前,第三代半导体联合创新基地、车和家智能新能源汽车等10个在建项目已实现全部复工。

为保障疫情期间项目按时动工,顺义科技园做好返京人员14天隔离观察工作,制定了严格的施工方案,在项目工地实施了封闭施工、体温监测、定期消毒、数据上报等多项防控措施。

打造千亿级“中国药谷”

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是中关村大兴科技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几年间逐步整合周边工业区和开发区形成了一座健康新城。

现有面积仅13.4平方公里的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将扩区9.1平方公里,并将京南物流基地和大兴东南工业区纳入政策区范围,形成30平方公里组团式发展之势。

大健康产业正在成为引领北京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该基地2019年完成总收入293亿元,同比增长52%,相当于每平方公里创造约22亿元收入;当期纳税17.4亿元,同比增长21.7%。该基地企业申报专利已超2000件,均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超高速”。

自疫情发生以来,该基地企业科研人员日夜攻关,热景生物、科赫生物等企业第一时间研发成功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五和博澳的桑枝总生物碱片获批上市;以岭药业连花清瘟等“战疫”产品第一时间捐赠或供应给疫区一线;民海生物联合中国疾控中心等快速启动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灭活疫苗”研制。

预计未来该基地将在2025年建设为“研、产、商、展、疗”为一体的健康新城,打造成国际知名的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变身为国内领军的“中国药谷”。

2、安徽合肥各工业园区“马力全开”

日产10万颗传感器芯片,在肥企业科研攻关不放松;大数据“产品”精准服务,园区“四上企业”全部复产;首创集中受理中心,让政企服务实现“一键直达”;“互联网+智慧社区”就业模式破解企业缺人手……记者走访合肥各个工业园区获悉,园区企业正加班加点赶订单、保市场,好政策也从助返岗、减负担、畅物流等多方面帮助企业复工达产。

根据市经信局最新数据,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54家,复工率达99.5%,规上工业企业产能已与2019年同期相持平。越过疫情的激流险滩,进入复工复产“下半场”的合肥工业企业正全力冲刺满产。

在肥企业科研攻关不放松

疫情防控重在一个“防”字,体温检测可谓 “防”的最基本环节之一。高性能耳温和额温枪等非接触测温工具是此次疫情防控中重要的武器,然而作为测温工具的“大脑”——其核心部件MEMS红外温度传感器芯片大部分依赖国外进口,导致此类测温工具的产能无法适应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值得高兴的是,这种依赖最近被“打破”,合肥本土企业已完成了相关的研发。

“基于过去多年传感器芯片的研究基础,通过科研攻关自主完成了芯片研发的所有单项实验,各项数据显示,新研发芯片的性能指标精度达到0.1℃,抗干扰能力优于目前市场主流产品,可以取代进口。”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合肥微纳传感技术有限公司自创办以来一直致力于MEMS气体、空气流量、温度等传感器芯片的研发与生产,多款MEMS芯片技术已处于世界顶尖水平。

据该企业负责人介绍, MEMS红外温度传感器芯片已完成了研发过程,目前正在制造、组封装过程中。“考虑到近期防疫需要,企业也在不断提高产能,按照计划,相关传感器芯片制造、组封装日产量将从1万颗提升到日产10万颗以上。”

打好攻坚战,合肥有“招”,诸多在肥生物医疗企业发挥科技优势支持防疫生产。

记者从合肥高新区获悉,该区依附科技优势已组织企业申报新冠肺炎防治技术产品创新及产业化专项,上报两批次共计78个项目;组织申报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清单,上报两批次116家企业,经国家发改委审核或备案,已有75家企业列入名单;指导科技型企业加快研发进度,安徽智飞龙科马加速研发新冠病毒疫苗,该项目已被纳入科技部“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成为全国仅有四家、安徽省唯一在研的新冠疫苗项目。

百家“四上企业”全部复工

来到宾肯电气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金属加工的声音不绝于耳,在一侧的成品区,整齐堆放着许多包装好等待发出的成品空气净化设备。“我们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定制空气净化装置。”宾肯电气疫情防控组副组长陈志指着生产流水线说:“合肥地铁的空气净化系统就是我们做的。”

位于蜀山经开区的宾肯电气是安徽省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之一,同时也是空气净化领域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室内公共场所空气污染治理关键技术与装备”。自复工以来,宾肯电气的复工率达到98%左右,复产率约达到了85%。

“刚开始着手复工准备时,确实无从下手。管委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文件指导,还为我们协调了口罩等物资。”该公司工作人员郭梦媛介绍说,冲刺满产的同时,企业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安徽六大定点防治医院捐赠了一批空气净化消毒设备。宾肯电气快节奏复工复产,这只是蜀山经开区“复苏”的一个缩影。目前,该区1200多家企业复工,复工人数达2万人,其中百家“四上企业”全部复工。

“数字化手段,成为蜀山经开区百业复兴的推手。”据蜀山经开区工作人员介绍,园区开通了“复工复产登记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并实时掌握企业情况、人员状况、运营能力,为开发区企业全面复工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政企服务实现“一键直达”

这几个月来,安徽集黎电气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范健夫一直为“资金”发愁。此前他所在企业通过“云签约”,入驻了包河区中关村创新智汇园。“本来准备2020年大展拳脚的,谁知疫情突然爆发。停工期间,资金成了难题。”就在范健夫一筹莫展时,园区对接人主动联系帮忙牵线搭桥,多家银行前后接洽,向困境中的集黎电气“伸出了援手”。

作为合肥优惠政策兑现的缩影,记者从集黎电气了解到,多笔银行信贷融资均取得实质性进展,超过百万元的“及时雨”即将落地。疫情期间,合肥第一时间把政策、服务、信心送到企业,先后出台疫情保障企业资金支持方案、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等,打出助企“组合拳”。

如何确保这些“真金白银”迅速高效地落到各家企业的口袋里?2020年4月7日,记者走进包河经开区“抗疫情·惠万企扶持政策集中受理中心”。在这里,9名园区工作人员正开足马力启动“政策直通车”。同时,中心还建立企业复工、复产和需求三项“清单”,开设房租补贴、税费减免、融资担保、援企稳岗补贴等代办窗口,配备专员,统筹疫情期间政策兑现事宜。

“好政策兑现越快越‘解渴’,在园区,我们通过大数据库,对企业精准‘画像’,实现政企服务‘一键直达’,推进‘咨询、申报、审批、兑现’四个轮子一起转。”包河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以申请公租房举例:“无需再提交纸材料,只要点击进入线上平台,提交申请,包括审批在内的所有流程均在网上以最快速度进行,完成后短信提示也会即时发送企业。”

目前,该中心受理企业和商户房租减免申请52家,拟减免金额193万余元;协助157家企业申报区级扶持政策,涉及金额1196万元,完成科技资源支撑型特色载体专项资金立项4个。先后代办企业工商注册412家,批复公租房和人才公寓申请96户。

社区招聘就近上岗

破题企业用工

莫尼克医用材料有限公司是庐阳工业园区一家生产医用防护服的企业,2020年年初五复工后,其产品一直助力抗疫一线。但是企业曾遇到包装纸箱、标签等辅料短缺的问题,园区工作人员时康康了解情况后,积极协调园区印刷包装企业复工为其配套生产,并广泛发动社区力量,摸排辖区缝纫工资源,先后组织两批工人前去企业支援,同时召集了10余名志愿者义工义务帮忙,解决了企业用工的燃眉之急。

疫情期间,企业食堂无法开办,且厨师是外地员工曾一度无法返回上班。时康康又帮助联系厨师,安排人员为企业提供米、油、蔬菜等日常就餐用品和餐饮的制作,为企业解除后顾之忧全心投入生产。

疫情期间,辖区很多企业因为外地员工无法及时赶回,导致企业生产缺少人手。庐阳经济开发区通过“互联网+智慧社区”就业模式,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帮助企业进行网上填报,发布招聘信息,将企业招工内容制成二维码放在辖区每个小区进出口处,居民通过扫码就可以了解辖区企业各类职位信息。截至2020年4月4日,47家企业在此平台发布了招聘信息,其中多家企业成功通过网络平台共招到员工321名。

3、长沙经济开发区携手三一集团共建千亿级数字经济园区

长沙经开区与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树根互联技术有限公司2020年4月8日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三一云谷为载体,共建星沙区块链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力争5年内形成千亿级数字经济产业,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以区块链技术为特色的综合性数字经济产业示范区。

三一集团是全球装备制造业的领先企业之一,2019年成为长沙首个销售收入破千亿元的企业。2020年2月,三一重工市值首次超过小松,成为世界工程机械市值第二大企业。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是三一造车的核心企业,积极投身互联网造车行业,对区块链等新技术有强大需求。树根互联技术有限公司作为首批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信服务评估认证和2019年工信部十大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可为产业园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据悉,此次强强联手打造的城市新地标产业园,以三一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创新旗舰项目三一云谷为载体,三一云谷可以共享三一全球化的技术及资源体系,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籍”的智造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该项目总占地面积2160亩,总投资180亿元,计划到2030年聚集3万名高新创意人才,拓展近100万平方米新型研发区域,产值过千亿元。

此外,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名下的三湘银行区域机构也将落户产业园,长沙经开区将全力推进省内有关支付平台与三湘银行、树根互联加强合作,成为立足区块链产业园,辐射全国的知名区块链产业供应链金融生态服务平台。

在商务部2019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中,长沙经开区位列第17位,是湖南省唯一跻身全国前20强的园区。在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全国经开区营商环境指数报告》中,长沙经开区位居全国第八、中部第一。2019年,园区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426亿元、工商税收155.5亿元,已成为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重要驱动力。

“此次签约是升级存量资源,实现合作互利共赢的有益探索,必将助推长沙经开区、长沙县数字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长沙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长沙县委书记、长沙高铁新城党工委书记沈裕谋希望三方以此次签约为契机,加快推进项目建设,高起点构建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同时加快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国一流的数字经济示范区、高端人才集聚区和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长沙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庆红说,近年来,长沙经开区以智能制造、智慧园区、工业互联网“三位一体”为引领,重点打造“四新经济”,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此次长沙经开区与三一集团强强联手共建星沙区块链产业园,将充分发挥聚集效应,为区县“四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甘肃省确定16个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

2020年4月8日记者获悉,省民政厅近日将兰州市城关区、酒泉市金塔县等16个县区确认为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进一步加大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力度,探索城乡社区治理有效形式,促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此次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申报认定工作是经县(市、区)申报、市(州)民政局遴选推荐、专家评审论证,省民政厅确认批复,实验为期两年。16个县区分别为:兰州市城关区、嘉峪关市钢城街道、金昌市永昌县、酒泉市金塔县、张掖市甘州区、张掖市临泽县、武威市凉州区、白银市平川区、天水市甘谷县、平凉市崆峒区、庆阳市西峰区、定西市漳县、陇南市武都区、甘南州舟曲县、临夏州积石山县、兰州新区中川园区。其中,兰州市城关区将围绕培育居民协商共识,搭建协商平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的实验主题推进实验任务;兰州新区中川园区将围绕需求导向,文化引领,以公共空间综合利用推进拆迁安置社区治理创新的实验主题推进实验任务。

5、海南自贸区(港)建设进行时:产业园区的新变化新使命

产业园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两年来,海南规划建设三大类重点园区,陆续出台政策推动“让园区说了算”,大力改善营商环境,园区发展展现许多新变化。

旧园区实现新转型。2018年底,海南将原来的三亚创意产业园重新调整规划成近70平方公里的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涵盖深海科技城、南繁科技城、科教城、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等多个板块,欲建“国家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南繁硅谷及产学研城深度融合聚集地”。

目前,多个项目正在该园区加紧建设。在占地超8万平方米的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项目工地上,现场负责人常晓龙说,项目为上海交通大学等4所大学打造“共享实验平台”。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2019年引进企业及科研机构共51家,其中包括多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央企和知名大学;2020年1-2月,又密集对接100多家深海、南繁领域龙头企业,截至3月底落地18家。

“2019年完成投资60亿元(人民币,下同),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100亿元。”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副局长钟声表示,在国家创新能力体系上占有一席之地,对海南高新技术产业起到牵引带动作用,是该园区的发展方向。

老园区展现新活力。海南建省初期设立的老牌园区洋浦经济开发区,近两年重点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航运枢纽、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宗商品集散交易基地、国际贸易创新示范区。

洋浦是中东和非洲油气进入中国的第一个石化产业基地。据中石化(香港)海南石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俊栓介绍,该企业2019年以来向澳大利亚、欧洲等地的油品出口量迅速增加,销售额从2018年150亿元增加到2019年194亿元。

据了解,2020年前2个月洋浦港外贸吞吐量同比增长17.43%。2020年洋浦港将启动码头扩能改造,新增5条内外贸航线,新增运力投放增幅超过35%。

新变化带来新动力。“项目从选址到建成投产用时不到8个月,比预计时间节省一大半。园区为企业配备‘企业秘书’,全方位跟踪服务,解决难题。”来自香港的陈永舟2019年在海口国家高新区投资建设大型营养餐智能生产基地,“海南建设自贸区(港)以来,改善营商环境的政策触及企业的很多痛点、难点、堵点,让企业安心发展。”

新园区崭露头角。海口江东新区是海南2018年新设园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的重点先行区域。目前,海南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哈罗公学项目和越江通道等项目在加紧建设。目前,海口策划和储备200多个江东新区“五网”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超过550亿元,已开工项目超40个。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海南25个产业园区共落户各类企业1.9588万家,以不到全省1%的土地面积贡献全省税收总额的33.9%。

园区迎来新使命。《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洋浦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园区管理体制的决定》(下称《决定》)2020年4月初发布,列出十个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海南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在《决定》解读中称,重点园区承载着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早期安排”政策的任务,是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样板区和试验区。

“文昌聚焦航天产业、海口江东新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洋浦侧重发展油气产业、博鳌乐城发展医疗旅游……”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南自贸港研究中心主任于涛受访时说,十个重点园区均围绕海南三大主导产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细分产业,各有侧重,各园区“十指握拳”,就形成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量点”和“亮点”。

“重点园区承接自贸港政策‘早前安排’,实际是先把‘点’做好,为自贸港建设破局,未来以‘点’带‘面’,实现海南全岛建自贸港。”于涛说。

园区发展充满挑战。“时间、窗口、人才、资金都是挑战。”钟声坦言,三亚崖州湾科技城还面临国内外众多城市的竞争。于涛也认为,海南不少园区目前尚属起步阶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