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解:帛书《老子》第3章

第三章[经文]: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

声人之治也:虛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也,则无不治也。

1不上贤,使民不争;———“贤”的甲骨文的是画了一只手抓住了“臣”;金文又加了个“贝”;“臣”是府首看地下的人,屈从的人,是只顾埋头拉车、埋头种田的人。

就是说,“贤”就是指管理人和钱的人(上古用贝壳当钱),这是“贤”的本意,后来引申为有知识修养能力智慧的人。

中国从古就是贤人政治,就是让贤者来帮助老大治理天下。

周朝是有严格的、分得清清楚楚的上、下、贵、贱等级的。

老子的意思是说:你至少表面上不要把上下尊卑分得那么太清楚,好象当官的就上贵,老百姓就下贱,分得太清楚老百姓就会争夺这个贤贵。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好比说:不要老说珠宝很值钱,使得老百姓就想要,要不到他就想去偷;影视演员不要老露奶,省得老百姓看了心里乱。

3是以声人之治也:虛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虚”就是空;这里的“心”不是指肉质的心,主要指思想。“虚其心”:就是让老百姓没什么思想;“弱其志”:就是让老百姓脑袋里不会存留什么更多的想法、没什么志向。

就是把老百姓当牛马,吃饱穿暖就去干活,没事时搞搞体育以增强体质,书嘛,别读。

4恒使民无知无欲也;——就是说,使民无知无欲的这个政策要恒定不变。

5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也,则无不治也。——本章的第一句“不上贤”不是说没有贤者,贤者是有的,统统做官去了;中国古代是贤人政治:就是官员必须是贤者,谁能保证呢?没法保证,世袭制没法保证、推举制没法保证、科举制也没法保证,菩萨保佑就就更不能保证。

前一个使是使民,民要无知;这里的使是使“夫知”,就是官员,使他们干嘛呢?使他们不敢不做到:到此为止。做到哪里为止呢?做到:“恒使民虛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无知无欲”;其他的就别做了。

6则无不治也——如此就大治了,不要再生花样,什么进一步文明化,统统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