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為什麼沒有年味了,是因為長大了麼,還是我們沒了傳統

青春,會留下很多記憶,特別是喜歡的事--尤為深刻!

【春節】為什麼沒有年味了,是因為長大了麼,還是我們沒了傳統

對於年味是家裡的“繁文縟節”:

爺爺奶奶出生於上世紀30-40年代,爺爺是教書先生,聽長輩說奶奶當時算是大家閨秀,後來家道中落,時局動盪,爺爺奶奶在逃荒的路上相識,到東北成親有了我們這些後輩。

那時候的日子,每當家裡的長輩們在茶餘飯後說起,眼角皺紋裡泛著光。

爸媽下崗後,來到現在的城市做起了小生意,我便留在老家上學由爺爺奶奶照看,說起來我算是最早一批“留守兒童”吧?想想這個年紀的我們,遇到的“政策性”第一批還真不少呢。

那時候的年節,用現在的詞,叫“回味”、叫“有意思”、叫“有儀式感”。

每到重要的年節,爺爺會把家譜恭恭敬敬的請出,奶奶會置辦倆桌子不同的菜,家鄉這裡叫做“上供”,你們那裡呢

這倆桌子菜,一桌葷素都有,為供奉家譜祖先,菜是每年的那幾樣,即使當時日子再苦也沒有變過;一桌只有素菜,為供奉佛堂準備。每碗菜都整整齊齊的擺好,等待上桌。

【春節】為什麼沒有年味了,是因為長大了麼,還是我們沒了傳統


供奉祖先是很有儀式感的,首先放鞭炮請祖先,鋪放好厚重鮮豔的桌圍,依次掛好祖先排位,擺上供菜,安放好紅色的筷子、蠟燭和酒杯,每一晚吃食上都需要用紅紙蘸染一下,圖喜氣、好運、子孫興旺等意,奶奶擺放好後,爺爺就會開始點蠟燭、倒酒,開始給祖先行禮。

爺爺給祖先行禮完,依照家裡的輩分依次給祖先磕頭、上香,求祖先庇佑。

奶奶正給家裡的佛堂,擺供、水果、香燭等,佛堂用的香和祖先用的不同,每當點燃都有一絲淡淡的清香,我都會湊到奶奶跟前,等著行禮。

奶奶畢恭畢敬、慢條斯理的行禮,我仔細看著盡力做到步調一致,心頭多了一絲莊嚴。

所有行禮過後,爺爺奶奶會坐在炕上的花褥子上,由家裡長輩開始給爺爺奶奶磕頭拜年,最後是我們這些小輩,自然也是我們最開心的時候磕完頭就有壓歲錢可以拿,哈哈

每到這個時候都會感覺到蠟燭光是特別的亮,亮到每一個角落和每一個人臉上

【春節】為什麼沒有年味了,是因為長大了麼,還是我們沒了傳統


對於年味,是家裡的“一窮二白”

記得小時候吃的東西很少,穿的也很節儉。

偶爾過年的新衣服,是把往年的舊衣布換成新衣布,好吃的是放在箱子,裡面放著很多五顏六色好看的糕點,我們幾個孩子會偷偷的打開看看,箱子打開的瞬間是各種“撲面而來的春天、和香氣”,想象著入嘴的味道。

那時候的鞭炮買完給我們孩子是“公平、公正按人頭分配”誰也不多誰也不少,所以我們都會很巧妙的發揮每一個鞭炮的樂趣,奇思妙想的安放它,不經意間就會聽到別人的尖叫和笑聲。

【春節】為什麼沒有年味了,是因為長大了麼,還是我們沒了傳統


對於年味,是心裡的知足

那時候不曾去過太多地方、沒有吃過好吃的、沒有方便的交通和通信

家裡人都在努力的賺錢生活著,很久見不到一面,只盼著能在年節能相聚,有時哪怕年節也不捨得丟下工作的艱難

即使相隔千里,也有一份不斷的思念

【春節】為什麼沒有年味了,是因為長大了麼,還是我們沒了傳統

懷念,總讓你我在不斷的“輪迴中”不得前進

思索,讓你我知道自己更需要的是什麼

邁步,前進中尋找真正的自己,應該去做什麼

【春節】為什麼沒有年味了,是因為長大了麼,還是我們沒了傳統


真的是因為“我們長大了麼”令失去了很多快樂,還是我們丟失了應該傳承的“傳統”。

我們是否應該重拾這份被遺忘了的“儀式感”。

現在的物質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卻令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生活方向、迷茫、失落,真正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許多人讚歎、喜歡鄰國的文化傳統時,也要了解,有多少是學習和汲取了中華傳統文化。

令人唏噓的是,我們沒有更好的繼承。

走著走著,你找到自己了麼

【春節】為什麼沒有年味了,是因為長大了麼,還是我們沒了傳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