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都去哪兒了

幾天前,和同事們聊起來過年的“年味”,大家也都一笑帶過,似乎過年無非就是多了幾天假期,能在家好好的睡一覺,不用加班,不用熬夜。可是在小編的記憶中,過年是一件非常有儀式感的一箇中國傳統節日。需要貼春聯,窗花,點面燈,祭拜祖先,年三十那天晚上爺爺會用高粱稈自己做一匹馬,放在鍋底下燒,說灶王爺會帶著這匹馬去天庭託許許多多的金元寶,第二天,家門口的門框前會用木樁攔住,說是灶王爺爺帶回來的錢太多了,怕會流出來。小時候上學經常唱“臘八粥,喝幾天。瀝瀝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也就是說,過年的前十天左右就要仔仔細細的準備過年的事情,準備足量的煙花爆竹,瓜子糖果,,,,,

“年味”都去哪兒了

父輩的過年,看春晚是必須的,趙本山,陳佩斯,逛廟會,喇叭褲,看電影,包一鍋熱餃子,糊幾個紙燈籠,不亦樂乎。那個年代不像現在,可以每天吃到大米麵粉,雞鴨魚肉,海參鮑魚,也只有過年的時候可以好好的吃一頓,也更期盼著過年。

“年味”都去哪兒了

在上古時代,每逢過春節,人們牌要殺豬宰羊,祭祀神鬼,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東漢時期,祭祖是春節的重要活動。南朝時期,春節開始拜年、飲宴以及娛樂活動的習俗。唐以後至明清時期的春節,人們逐漸始注重吃的方面。親朋拜年,主人家必須要準備豐盛的酒宴來招待。《京歲時紀勝》記載,普通人家過年,要增添新衣服,還要祭祖祭神,出門迎參藥廟,謁影堂,路遇親友,還要說上幾句祝福的話;並且,對於前來拜年的人,不管是關係好的還是關係不好的,都要和他們喝的酩酊大醉。漢族人過春節,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等為主,並且十分吃年夜飯。一是,全家一定要聚齊,如果因為有事而不能來的,要留一個位和一副碗筷,以體現團圓之意;二是,飯食豐盛,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守押“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等。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父輩居下。同時,不分男女老幼,都要喝一些酒。吃飯時,關門閉戶,鬧盡興而止。

“年味”都去哪兒了

春節習俗的重頭戲——拜年,古已有之,秦漢以後流傳開來,尤以明清時期為盛。據明人陸容《菽園雜記》記載,新年到來時,朝官見面,不管認識與否都要 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家中拜年頗有講究:首拜天神地祇,次拜祖先影像,再拜父母尊長,最後全家人按長幼次序拜年。對尊長要行大禮,對孩童要給賞賜(俗名 壓歲錢),平輩間拱手互拜。

“年味”都去哪兒了

看了這些,小編覺得“年味”根本就沒有消失,時代在變,過年的方式也在變,但是過年的心從來就沒有變。“年味”在哪,他們在火車站、汽車站、機場、電話裡。不管今年你有沒有回家過年,小編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們,能開開心心的過一個好年、中國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