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關中的第一首府——馬欄

在中國革命浩瀚的歷史中,旬邑的馬欄,是一座不朽的豐碑。遙想當年,一群熱血青年,懷揣神聖的信仰,在物質極度匱乏的條件下,與天鬥,自力更生,發展生產,建設紅色模範根據地;與人鬥,直面鮮血和刀槍,鎮守陝甘寧邊區的南大門,奠定了新中國的一塊塊基石。

在當代社會物質條件極其豐富的條件下,我們在心靈的深處總是感到有某種困惑和失落,幸福好像是鏡中花、水中月,看得見,卻又抓不到手中。依稀中,老一代共產黨人不屈的奮鬥歷程,也許就是治療現代病的一劑良藥。那就讓我們踏上尋根之旅,用心靈去感受那一片神聖的土地,那一個個偉大的靈魂!

300多孔窯洞盛滿紅色傳奇

紅色關中的第一首府——馬欄

馬欄位於咸陽最北部向北伸出的一角。這裡距當年國民黨在西北的統治中心西安僅僅200公里。從軍事角度來看,馬欄的地位非常突出,進攻時,下關中,直逼西安,這裡最近;防守時,向東出擊便可掐斷當時關中與陝北的唯一通道--鹹榆公路。一方必守,一方必奪,戰事之緊張由此便可想象。

  初夏,沿著剛剛落成的石(門)馬(欄)旅遊公路,穿行在一片綠的海洋中,原始森林天然氧吧,飽含負離子清新空氣,洗去都市的煩躁與喧囂,"旬邑是咸陽森林覆蓋率最高的縣,在這裡舒服吧!"同行的旬邑縣委宣傳部的同志自豪地介紹。"4月底的時候,這裡背陰處還有冰塊,絕對是避暑天堂。"轉過一個山口,地表植被陡變,由深綠色的森林變成淺綠色薄草,"馬欄到了!"

  在馬欄西河坡的山峁上,依勢坐落著大大小小300多孔窯洞,每一孔都記錄著一段紅色的傳奇。

  而在一處院落中,有27孔窯洞保存得非常完好。1941年至1949年間,這裡曾是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區黨政軍機關、中共關中地委和中共陝西省委機關的所在地。

  院中,依次映入眼簾的是習仲勳、李先念、彭德懷、汪鋒等同志當年長期工作、居住過的窯洞、警衛人員站崗值勤的哨所,和關中報社舊址、當年關中分區和陝西省委各部門的舊址(組織部、統戰部、宣傳部、社會部等)。

  每一孔窯洞中,革命前輩曾經用過的辦公桌椅、喝水的茶杯、放文件資料的木櫃子,甚至睡過的土炕,都乾淨整潔、擺放有序,一如那戰火硝煙的年代,偉人們熟悉的身影依然在忙碌地伏案工作,或低頭靜靜地思考。牆上,毛澤東主席的題詞"黨的利益高於一切"赫然在目,先輩們的音容笑貌猶在,豁達睿智仍存。院中一座土木結構的房屋,是關中分區、關中地委的會議室。就是在這座簡陋的房子裡,老一輩革命家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嘔心瀝血,多少個晝夜,在不熄的油燈下分析局勢、部署戰爭,作出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決定,迎來了共和國的黎明。

  如今,巍巍青山依舊在,曾經住過革命先烈的窯洞依舊在,那為信仰而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猶存,先烈們的英雄業績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閃閃發光,這一切都將永遠激勵著我們,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的新社會而不懈努力!

高大紀念碑撰寫18年紅色革命史


紅色關中的第一首府——馬欄

在馬欄鎮中心,坐落著氣勢恢宏的馬欄革命紀念廣場,高18米的馬欄革命紀念碑雄偉壯觀,象徵著馬欄從1931到1949年,經歷了18年的革命歷史。底座6個臺階,則象徵馬欄從1931年到1937年,共經歷了6年的土地革命戰爭,為走向勝利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碑上,時任關中警備區司令員、紅二十六軍第二團團長的老一輩革命家王世泰生前題寫的"馬欄革命紀念碑"幾個字,蒼勁有力,雄渾茁壯,一筆一劃都昭示著先輩們的英烈偉績。

  廣場左側,是全長40米、高2.5米的漢白玉浮雕景觀牆,12個相互關聯的畫面,栩栩如生,講述著馬欄的光榮歷史和革命家不朽的業績。革命紀念館前,那棵飽經滄桑的核桃樹,如今蔥鬱蒼翠,果實累累。據說在1941年春,關中分區遷址前,習仲勳來到馬欄勘察地形,親手栽下了這棵樹。核桃樹飽受了戰火的洗禮,見證了馬欄的光榮,更激勵馬欄兒女世世代代植樹造林,綠化家園,再造山川秀美的新馬欄。

革命紀念館再現馬欄"崢嶸歲月"

  

紅色關中的第一首府——馬欄

在馬欄革命紀念館,一幅長18.5米,高3.5米的"崢嶸歲月"青銅雕塑,將我們的思緒瞬間帶回那戰火瀰漫的年代。正中是七位領導人的站式圓雕,他們是在陝甘邊南區革命根據地、關中特區、關中分區、中共陝西省委任黨政軍正職,時間累計達到兩年以上的領導人,居中的是習仲勳同志,左右依次為汪鋒、張仲良、文年生、張德生、趙伯平、高錦純。

  簇擁在兩側的是人民群眾的英雄群像,有農民、工人、紅軍、八路軍、解放軍戰士、游擊隊員、知識分子、商人和兒童團員。英雄們的腳下是黃土高原,身後是蒼茫雄渾的馬欄山。在連綿起伏的山川中,鑲嵌著七孔石橋和工字房,這兩個標誌性的建築是馬欄歷史長河中彌足珍貴的革命遺存。群像頭頂有七枚勳章,分別是八一勳章、獨立自由勳章和解放勳章。

  "崢嶸歲月"雕塑寓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關中分區軍民英勇戰鬥、不畏艱險,為民族獨立,為人民解放立下的不朽功績。

  序廳左側的浮雕,講述著旬邑起義和紅軍陝甘游擊隊攻打職田鎮的壯觀情景;右側浮雕則表現關中軍民歡送八路軍出師抗日和西北野戰軍收復旬邑縣城的場面。兩側浮雕生動活潑,再現馬欄革命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三個歷史時期的場景。

浴血守衛陝甘寧邊區南大門

  

紅色關中的第一首府——馬欄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馬欄是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中國共產黨人高舉革命大旗,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創建了革命政權,蒼茫雄渾的馬欄山,留下了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勳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足跡。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馬欄是陝甘寧邊區的南大門;是關中地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是仁人志士和軍需物資通往延安的主要驛站和紅色通道,曾安全接送了中共高級幹部進出蘇區,幫助數以萬計的愛國人士和進步青年從國統區順利奔赴延安,並將軍需物資源源不斷運送到邊區。

  馬欄更是培養革命幹部的搖籃,曾創辦過魯迅師範學校、陝北公學、陝甘寧邊區第二師範學校、榮譽軍人學校等學校,為中國革命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棟樑之才。

  特別是在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兩位愛國將領在西安對蔣介石實行了"兵諫",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關中特區立即發動群眾為紅軍籌集糧款,動員青年參加紅軍、支援抗日,同時配合紅軍宣傳抗日救亡,成為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重點地區之一。

  不僅如此,還立足於建設堅實的抗戰後方,全面加強了黨的建設、政權建設,經濟、軍事、社會、法制的建設,努力發展文化、教育、衛生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極其重要貢獻。

  習仲勳、汪鋒、李維漢、張仲良、趙伯平、高錦純、張德生、文年生、王世泰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在這片熱土上長期工作和戰鬥過,將滿腔的熱血灑向馬欄的一草一木,溶入中國革命輝煌的歷程。

《十繡金匾》傳唱大江南北

紅色關中的第一首府——馬欄

據記載,新正縣馬欄區三鄉有一位農民叫汪庭有,他創作了歌曲《十繡金匾》,經詩人艾青修改潤色後,膾炙人口,傳唱至今。汪庭有被陝甘寧邊區授予"甲等藝術英雄"稱號,曾出席邊區文教群英大會,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接見。

  汪庭有不識字,當時創作《十繡金匾》時,每成熟一句或一段就教給村裡的孩子們唱,讓孩子們幫助他記牢歌詞。全部完成後,連起來唱,最後才傳唱開來,從馬欄唱到延安,唱到各解放區,最後唱遍了全中國。

  詩人艾青這樣評價《十繡金匾》:"從這首歌裡,我們可以看出勞動人民對於革命領袖、革命軍隊、革命根據地的最純真的愛和對勞動生產的熱情。這是隻有在民主政治下面生活的人民,才能發出的快樂的歌"。

  如今,在旬邑馬欄,經典的《十繡金匾》依然被當地群眾津津樂道。

永遠的馬欄永恆的詩篇

  

紅色關中的第一首府——馬欄

歷史的腳步漸行漸遠,戰火瀰漫的歲月已成往事。但記憶是刻骨銘心的,青翠的馬欄山曾掩蔽過無數戰士的軀體、鐫刻著革命家的名字和足跡;潺潺的馬欄河曾飲過首長的戰馬、流淌著兵與民的艱辛和偉大;古樸的窯洞裡那不熄的燈火,終於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而如今,由關中分區、陝西省委、關中地委舊址、紅二十六軍成立舊址、陝甘寧邊區第二師範舊址、"工字房"、七孔橋和烈士陵園等諸多革命遺址,交相輝映而成的馬欄革命舊址,已經是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吸引著天南海北的遊客前來參觀,瞻仰那段歷史的輝煌。

  馬欄,歷史鑄就的一個光輝的名字。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與山川共存!那為信仰而英勇奮鬥的革命精神與日月同輝!人民不會忘記,共和國不會忘記!馬欄,是一座永遠的豐碑!是一首永恆的詩篇!馬欄之行,對我們現代人而言,更應該是一次靈魂的洗禮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