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压正,可能更多的是对现今的嘲讽

由于生活所限,直到昨天才有空把姜文导演的《邪不压正》看完。

有许多人仿佛对其中的剧情纠缠,不清晰其中的因果关联;没有好莱坞式的紧凑而又富有逻辑的剧情,好像就看不懂到底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没有了强烈的角色代入感,让观众在影片前只是感受肉欲、情欲、仇恨、复仇与恐惧,以及死亡;或许对于观众来说,只是更多的荒诞与无厘头(当然不是指喜剧)。

但是,这些都并不影响一部电影的观赏感和评分。

或许从电影开篇那个满嘴流利普通话的洋人开始,整部影片就注定了其荒诞的片风。

一部民国时期的抗日片,多了一分洒脱和写意;彭于晏的鲜肉,许晴的娇媚,廖凡的装傻充愣,姜文的游刃有余,泽田谦也的奸猾,既充斥着那个年代的人性,又充分显露出那个年代的动荡。

可是,看着看着,我就在想,为什么拍成了这样呢?

莫名其妙的对话,莫名其妙的场景。

暂不说几处纰漏,只谈摄像。

无论如何,民国和今日,都是看脸的时代!摄像机从上面俯视下去,看见的是许晴仰起的那张明显控制不了肌肉的大饼脸,既看不出娇媚,也看不出羞涩;肉嘟嘟的一团,哪里来的肉欲、情欲?

邪不压正,可能更多的是对现今的嘲讽

接着,时间来到巧红面前,天然与巧红的初遇,之后是天然在巧红的怂恿下飞檐走壁;这么一段精彩的急急如律令,却被短镜头折腾得支离破碎;如果是几个长镜头的拼接,那么,将会是多么精彩的一段演绎啊!

唯一记忆深刻的一个长镜头,就是彭于晏送自行车的那组长镜;从远至近,一镜到底,既展现出男主娴熟的技巧以及武功功底,又将屋顶之上的美景与人生展现得淋漓尽致。豪侠之胆气,从容而不迫;携八方风云以赴约,单纯而又富有浓重的调情色彩。

邪不压正,可能更多的是对现今的嘲讽

是绿与灰,蓝与白的交织;也是天然与巧红的感情交织;纯粹而美好。但是,这种颜色的对比也暗示了两人最终的结局。

而影片最后,一组固定的长镜头望向远方,像是在寻觅;而背景声则是彭于晏依依不舍的叫喊“巧红,巧红!”我觉得这组长镜也是姜文导演故意为之。明明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比如给彭于晏一个背影的长镜,或者一个侧影的长镜,直到结束;但是姜文导演还是选择了一个没有人,只剩下屋顶、杂草、树木、天空的空旷场景,来表达最后的“空”。但是这种“空”更好的处理方式是只有背景音乐(悲伤的音乐),而不是彭于晏的叫喊。或许,这是姜文导演的一种表达方式,一种愤恨,一种幽怨:我给你们一场电影,却换来的只是叽叽喳喳的旁白,惹人厌的同时,还破坏了电影的美感。

邪不压正,可能更多的是对现今的嘲讽

而再想想许晴那张大饼脸,更是在赤裸裸的嘲讽观众:我有绝世容颜与倾世身姿,就是不给你们看!就是给你们看最倒胃口的那部分!让你们心痒痒,到嘴边的肉,闻到鼻子里的腥,咔擦一下,给你来个“定”!

我更多的认为,姜文导演在这部片子中,给我们带来的不是不好,也不是太好;带来的是一种对于社会的愤恨与哀怨;既然是导演,那么他导演出来的片子必然有他的意图和他的艺术;电影中,我们能看出姜文导演对于一些人物和场景的刻画,细致而又生动,干练而又致情;但是,他并没有把每一处都精雕细琢,或许是他不想也不愿,就像是个世外高人,让我们知道他很厉害,但是到底有多厉害,他就不告诉你,或者说,跟一群“群众”显摆自己那两下子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如乘兴而来,随性而去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