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以后的南匈奴及其与东汉的关系如何?又经历了怎样的斗争变化

安国继立单于以后,南匈奴内部以及与汉朝的关系均发生明显变化,内证和反对汉朝的斗争陡然增多。南匈奴依附东汉四十余年,这类事件鲜见出现,而在公元93年以后,却突然间变得频繁、难以抑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南匈奴内让和叛汉事件的此起彼伏呢?

安国以后的南匈奴及其与东汉的关系如何?又经历了怎样的斗争变化

安国以后南匈奴局势变化的原因

据载,从单于安国开始,南匈奴内部的单于继承受到外部干涉,这显然是对南匈奴相对独立的最大挑战。在中郎将的误导下,东汉很难正确判断南匈奴内部情况,做出合理决策。中郎将参与南匈奴内部矛盾,不考虑国家利益,以个人好恶扶持矛盾的一方,擅自废立、甚至杀害单于的事件频繁发生。对南匈奴普通部众,东汉也是任意征调去镇压反叛者。很明显,东汉对南匈奴的态度和南匈奴依附头四十年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与东汉后期政治黑暗不无关系。

面对这种压迫,南匈奴单于庭显得软弱无力,完全接受了无论是汉朝还是擅行职权的中郎将加在他们身卜的压迫性要求。这和南匈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逐渐发生的变化有关。还有一个重要外部原因是逐渐崛起的鲜卑俨然成为北部草原新霸主,经常发动对南匈奴的掠夺战争。面对这种形势,南单于需要汉朝的保护,只有进一步向汉靠拢,才能换取统治地位的稳定。而匈奴很大一部分部众,对单于这种卑顺的态度难以理解、不能认同,他们怀念南匈奴依附初期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生活环境,东汉政府民族压迫引起了这部分人的愤怒,因此反对单于、反对汉朝的斗争就不可避免。

陶克涛先生认为,以逢侯为代表的叛乱对南匈奴中后期的内让和反汉事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批驳了马长寿先生所持的逢侯叛乱"毫无革命意义"的观点,陶先生认为正是这一叛乱,点燃了南匈奴叛乱的火焰,但是文中著者没有提到阿咚被立事件。我认为公元91年,阿咚被立为北单于一事对以后南匈奴内部连绵不断的内证和反叛斗争产生巨大推动作用,逢侯叛乱只是导火线。公元91年,北匈奴被汉朝击败,被迫选择西迁,"塞北地空,余部不知所属",南北匈奴互为仇雌的局面结束。落叶归根在任何民族中都是存在的,南匈奴内部有乘此机会,回归草原想法的人应该不在少数。一直以来,南匈奴生活在汉朝屋宇下,依靠汉朝力量以胜利者姿态回到漠北,这不能说一定是每一个南匈奴人心中的愿望,但至少这种愿望没有完全泯灭。

东汉前期,南单于也数次上书,求灭北庭,欲度漠北。但是91年,面对塞北地空的大好机会,代表南匈奴最高利益的单于庭,反映消极。更令南匈奴部众失望的是汉朝作出的决定,并没有"如呼韩邪故事",将这个机会给予南匈奴。汉朝一位大臣也上书;"今朔漠既定,宜令南单于反归北庭,并领降众,无缘复立阿修以增国费。……陛下深宜遵述先志,成就其业。况屯首唱大谋,空尽北虏,辍而弗图,更立新降,以一朝之计,违三世之规,失信于所养,建立于无功。"但是东汉政府没有采纳这种建议,在窦宪的建议下最终选定左谷暴王为北单于。这种做法完全破灭了南匈奴一部分人依靠汉朝北归的希望,伤害了他们的民族感情。使他们认识到,要想回到草原只能靠他们自己,再加上汉朝对南匈奴的民族压迫加剧,南匈奴对自己的处境日益不满,因此开始起来反对汉朝,这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双方面激化的结果。

安国以后的南匈奴及其与东汉的关系如何?又经历了怎样的斗争变化

南匈奴的内证和反汉斗争

大家在论及南匈奴的内让和反汉斗争时,习惯将他们分开叙述,认为公元187年南匈奴发生内证,在此之前的叛乱都被看作是反汉事件'。实际上南匈奴后期发生一系列事件中很难分清哪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反汉,哪些是不涉及汉朝单纯的内政,因为南匈奴内部的反汉行为得不到单于庭的支持,这就使他们和单于庭也处于对立地位,往往是单于出兵协助汉朝镇压叛乱,因此反对汉朝的斗争同时也是南匈奴的内让,所以很难从严格意义上将南匈奴内让和反汉事件分开来。文献记载,南匈奴内部统治集团出现内让从安国与师子之间的矛盾开始,因为汉朝的介入,演化为安国反对汉朝的斗争。

公元93年,单于屯屠何死,前单于宣弟安国立。左谷鑫王师子转为左贤王,二人素来不和。师子因为勇智,在与北匈奴的战争中,颇有建树,因而受到族人的尊重又得到汉帝的赏识。与其相比,称誉甚少的安国虽然高居其位,却如坐针毡。这种情况下,安国与新降胡联合,打算诛杀师子,事情败露后,师子迁居五原塞,不往单于庭会盟。这本来是单于与左贤王内部矛盾,并没有反汉迹象,但因为中郎将杜崇与安国不和,乘机上书以安困反叛为借口,要求发兵征讨。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和帝支持了杜崇的要求。汉朝的态度激起了安国的愤怒,在新降胡鼓动下,安国最后起兵反叛,安国舅舅害怕受株连,杀死安国。这次反汉事件,不能说是单于安国发动的,因为在汉朝介入南匈奴内部矛盾之中,选择了支持师子,使安国被迫叛汉,汉朝在之后对中郎将杜崇等人的惩罚也说明了安国在这一事件中是无辜的。

安国诛杀师子和反汉事件中,新降胡一直是他忠实的支持者。安国被杀以后,师子登单于位。这不得不使新降胡为自己出路做打算。于是新降胡夜袭师子,十五部二十余万人反叛,并立前单于屯屠何子逢侯为单于,向漠北方向奔去。受到汉朝车骑将军邓鸿等率领的汉兵、乌桓校尉任尚率领的鲜卑、乌桓等四万余人以及南匈奴兵的联合征讨,斩首七千余级。逢侯逃亡塞外,领右部屯琢邪山,多次受到鲜卑的进攻,加上饥饿交困,部分被鲜卑人兼并,一部分人返回塞内,重新投降东汉。逢侯叛乱达24年之久,这次叛乱也是由新降胡和单于师子之间内证发展成为反汉斗争的典型事例。因为汉朝具有保护南匈奴内部安定的义务,所以当南匈奴内部出现内证时,汉朝自然会派兵平叛,有汉朝军队加入,斗争就不在是杀一个不满意单于的问题,己经扩大到为反对汉朝、脱离汉朝的统治而斗争了。

此后,反对汉朝斗争经常发生,大都被汉朝与南单于联合发兵击败。公元96年(永元八年)五月,南匈奴右温禺犊王乌居战反叛出塞,度辽将军庞奋、越骑校尉冯柱帅兵击破,将叛乱余众和投降者二万余人安置在安定。109年(永初三年),南匈奴历史上唯一一次由单于亲自发动的反汉事件被单于檀拉开帷幕,结局以失败告终。121年(建光元年),"鲜卑寇边,度辽将军与南匈奴温遇犊王将新降匈奴连年讨击鲜卑,还复令屯列冲要,新降匈奴恨征发繁剧,遂以阿族为首反叛",这次叛乱坚持了几个月,在汉朝和南单于兵联合攻击下失败。据文献记载,这次反汉斗争表现的非常坚决,许多人宁愿跳河自杀也不愿意投降汉朝。

140年(永和五年),东汉政治更加黑暗、政局动荡,民变不断发生,起义农民劫官府,攻城略邑,居住于边境的氏、羌等族人民也不时的聚众反抗。在各族人民反抗斗争的影响下,南匈奴左部句龙王吾斯、车纽等也聚众暴动,率3000余骑进攻西河郡,又招诱右贤王合兵围美翟,杀朔方、代郡长吏,后被度辽将军马续等攻破。吾斯聚集亡叛,继续屯聚于边塞。中郎将陈龟到任后,逼迫单于休利自杀。这件事情更引起塞内匈奴人的疑怨,吾斯等立车纽为单于,与乌桓、羌胡等数万兵攻破京兆虎牙营,后被中郎将张耽打败,车纽投降。

142年(汉安元年)吾斯又与且渠伯德等7000人再度暴动,攻略美翟、安定等地。143年(汉安二年),句龙吾斯被汉朝刺客暗杀,匈奴叛众群龙无首,余众很快被消灭了。句龙吾斯的反汉运动是继逢侯叛汉以来最大的一次斗争,历4年之久。158年(延熹元年),南匈奴休屠各部与乌桓、鲜卑又举行暴动,"寇略缘边九郡",汉以张灸为中郎将出兵讨伐,南匈奴诸部皆投降。南匈奴的这些反汉事件,都被汉朝镇压或招降。但是随着东汉后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农民暴动如火如荼展开,南匈奴人民在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双重压力下,也积极响应,反汉斗争成为不可抑制的趋势。

安国以后的南匈奴及其与东汉的关系如何?又经历了怎样的斗争变化

公元187年以后,南匈奴内让出现白热化程度,国人拒绝承认单于统治,自己另立单于。事情起因于前中山太守张纯联合鲜卑反叛,东汉征调南匈奴兵随同幽州牧刘虞前往讨伐,南单于羌渠命令左贤王率兵出征,匈奴人民恐单于"发兵无已",联合杀羌渠。羌渠的儿子放夫罗即位,也没得到国人认可,他们另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这一时期南匈奴实际上有两位单于存在,尽管砖夫罗得不到国人承认,但是他仍领有相当一部分南匈奴部众,而且他比须卜骨都侯更加名正言顺。龄夫罗希望汉朝能给他主持公道,确认单于身份,于是他上京告状,时东汉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自身尚且不保,根本无暇他顾。放夫罗求助无望,留居河东,参加了东汉后期的军阀割据战争;须卜骨都侯立一年死,"南庭遂虚其位,以老王行国事"。公元195年,放夫罗死,弟呼厨泉立为单于,202曹操谴司隶校尉等围呼厨泉于平阳,并谴张既至马腾处劝降,呼厨泉依附曹操,在公元216年,入朝于魏期间,被曹操留在了邺城,将南匈奴分为五部,派左贤王去卑回平阳管理监督各部,实际上是剥夺了单于对其部众的统治权利,南匈奴政权不复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