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唐、明,宦官专权的“突出代表”,三朝间的专权有何异同

宦官专权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面,同时也是专制政权所特有的毒瘤。宦官的历史几乎和中国的封建史共始终,最早的宦官据说出现在周朝。而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宦官专权应该是嫪毐,在他之后就是臭名昭著的赵高,第一个由宦官执掌大权的人。此先例一开,之后历朝历代都或多或少存在这个问题,其中尤以东汉、唐、明三朝最为严重,那么,这三个朝代的宦官专权有什么异同呢?

东汉、唐、明,宦官专权的“突出代表”,三朝间的专权有何异同

一、共同点:

1.这三个朝代都是长期统一的朝代,东汉、唐、明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持续时间最长的几个统一王朝。由于国家的长期统一稳定,往往使得统治者生活腐化,久而久之皇帝就容易相信他身边的宦官,而愿意把权力交给他们。

2.宦官专权大多出现在王朝的中后期,因为一般王朝初期,统治者大多有出生入死打江山的经历,因此都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面对繁重的国事,他们往往能坚持下来。但到了中后期,皇帝大多生长在宫廷,既没有充沛的体力,也没有丰富的政治经验来应付繁重的国事,这就给了最接近皇帝的宦官们以窃取最高权力的机会。

二、不同之处:

1.起因不同。

①东汉的宦官专权是为了对抗外戚而产生的,因为东汉中后期的皇帝大多比较短命,即位的皇帝年龄小, 太后要依赖外戚掌握权力。当皇帝长大后,要想夺权就必须依靠身边的宦官。如此宦官在推翻了外戚之后,就得到了信任和皇帝赏赐的权力,并且宦官容易控制皇帝来打击反对他们的文官集团

②唐代中后期由于藩镇的问题,认为宦官就是家奴,比较容易控制,皇帝就不断的削弱武将的权力,转而交给宦官,如派往各地的监军就是为了防止武将的叛变。但皇帝把禁卫军的军权也交给宦官时,形势就发生变化了,皇帝就变成了傀儡了,任由宦官们摆布。

③明朝的宦官专权则是由于制度的原因,皇帝的权力由于宰相被废除而大大的加强,随之而来的是皇帝要处理的事务也就越来越多,因此在皇帝身边就必须有人来帮助他,而宦官则是最好的人选。这就有了司礼太监和秉笔太监这两个职务。由于皇帝对处理国事的兴趣越来越低,因此就有了为皇帝批阅奏章的秉笔太监。这样大权就落到了宦官的手中。

东汉、唐、明,宦官专权的“突出代表”,三朝间的专权有何异同

2.专权的形式不同。

东汉和明代宦官专权的形式有些相似,都是通过皇帝来达到专权的目的,但又有所区别。

①东汉的宦官是通过取得皇帝的信任,向皇帝提出他们的意见,从而达到控制朝政的目的。

②明代则是通过代皇帝批阅奏章来达到控制的目的。

③而唐代的宦官则比较直接,他们掌握了皇帝的生杀大权,把皇帝当作了傀儡,直接掌握权力。

3.危害的程度不同。

①东汉的宦官对国家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使朝政陷于混乱,尤其是在财政上,他们大多贪得无厌,是加速王朝灭亡的催化剂。

②唐代的宦官对皇帝和皇权的危害比较大,因为他们控制了禁卫军,所以对皇帝的人身安全有了威胁,甚至直接参与对皇帝的废立。

③明代的宦官则有点区别,因为明代的宦官是机会受正规教育的,他们中间不少人也有为国为民的,对国家也是有所贡献。比如神宗时的冯保,他和张居正一起执政,正是由于他支持张居正的改革,才延缓了明朝的灭亡,当然更多的是为满足私欲而危害国家的人。

三、东汉后期的腐朽政治

1.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东汉章帝以后,皇帝多因有病或被害而短命,皇太后怀抱幼主处理朝政,常常令父兄掌握朝廷实权,把皇帝变为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长大后,不甘心受制于外戚,往往与宦官定谋,依靠自己的奴才驱逐或削弱外戚势力。在这一过程中,宦官立了大功,接着又控制了朝政。这样,便出现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情况。

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事件主要有四次:

①和帝时期,和帝即位,年方10岁,由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宪专权,开始外戚专权。92年和帝与宦官郑众定谋,迫使窦宪兄弟自杀,宦官因此得势,开始参预朝政。

②殇安时期,和帝死后,邓太后临朝听政,邓骘掌握国柄。邓太后一死,安帝乳母王圣和宦官李闰等人无情的地铲除了邓氏势力。当时朝廷的权要之事,都由宦官李闰、江京等人处理。

③少顺时期,安帝死后,皇后阎氏立幼刘懿为帝(少帝),阎显处死宦官江京,独揽大权。几个月后,宦官谋杀死阎显,诛锄阎氏。自此,在外戚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开始居优势。

④冲质桓帝时期,144 年冲帝仅2 岁,梁太后临朝,梁冀辅政。冲帝命短,梁冀立8岁刘缵为质帝。质帝少而聪慧,被梁冀毒死;复立桓帝,外戚势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桓帝对梁氏深恶痛绝,与中常侍单超等五人成谋诛冀。如此在东汉大约持续了一百余年。

东汉、唐、明,宦官专权的“突出代表”,三朝间的专权有何异同

2.党锢之祸:东汉中叶以后,外戚与宦官的争权夺利,宦官专权垄断仕途,大批太学生和儒生们上进无门,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在朝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对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以清流自命,视宦官为浊流,对宦官以上奏书的方式进行猛烈地抨击,揭露宦官罪恶,或利用职权直接惩治贪桩枉法的宦官及其党羽。他们"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兴起"清议"之风。桓帝时,以司隶校尉李膺、太尉陈蕃、王畅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贾彪为首的三万余太学生联合起来,结成朋党,抨击宦官专权的黑暗统治。宦官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大规模和残酷迫害活动,史称“党锢之祸”。一是166年,宦官党羽张成教唆其子杀人,被李膺处死。宦官遂派人诬告李膺等,在宦官的操纵下,桓帝下令在全国范围内逮捕“党人”,赦归田里,禁锢终身,不许做官。二是发生在169年,山阳督邮张俭上书告发大宦官侯鉴依仗权势,残害百姓,强占民女,侵夺田宅,请加赤族之诛。侯览反唇相讥,再度搜捕“党人”。李膺、杜密、范滂等一百余位知名人士皆死狱中,太学生千余人被捕。凡党人父子兄弟、门生故吏,及五服以内诸亲,皆免官禁锢。经过这场浩劫,天下儒生几乎被一网打尽。“党锢之祸”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产物。但“党人”推崇贤臣,反对宦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党锢之祸”的发生,标志着士大夫反对宦官斗争的失败,说明统治阶级的腐朽,已达到了不能自救的地步。

四、唐后期的政治斗争

1.宦官专权:玄宗时,宦官数量逐渐增加,高力士尤被重用,后逐渐宦官专权的局面。

①掌握兵权,掌握禁军,出任督军使,安史乱后,凡有兵马处,莫不有监军。

②控制将相,代宗以后,宦官二人充内枢密使,权势日重,任免将相。

③废立皇帝,唐朝皇帝,从肃宗起,除哀帝外,都是由宦官拥立的。

2.牛李党争:唐后期朝官内部历时最久、斗争最为激烈的一次朋党之争。这次党争源于唐代科举和门荫取仕的两种不同途径。其中牛党首领李宗闵和牛僧孺是科举派的代表,李党的首领李德裕和郑覃则是门荫派的代表。两党斗争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制举考试发端,直到唐宣宗大中初年结束,历时近40 年。双方围绕选官制度、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等关系国家大政方针的问题,各持己见,互争高下,各有曲直。但从李党首领李德裕辅佐武宗时裁抑宦官、打击藩镇和禁断佛教等为政举措来看,不失为一个颇有才干的政治家。只是由于朋党积习太深,使他的政治才能受到限制。

3.南衙北司之争:朝官和宦官的冲突与斗争,一直持续到唐王朝灭亡。

永贞革新:唐朝后期宦官专政,永贞元年,顺宗即位后,任用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等进行改革。革除官吏在正税以外的进奉,罢去宦官扰民的宫市和五坊小儿,并准备夺去宦官手中的兵权。可惜计划被视破,宦官首领俱文珍逼顺宗退位,二王被贬逐,柳宗元等被贬为边州司马,革新失败。历史上也称作“二王八司马事件”。

甘露之变:唐文帝即位后,深恶宦官专权乱政,乃以李训为宰相,以郑注为凤翔节度使,谋内外结合而除之。大和九年(835)十一月,李训、舒元舆与金吾将军韩约、河东节度使王璠、邠宁节度使郭行余、御史中丞李孝本等合谋,以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为名,诱使神策军中尉仇士良、鱼志弘等往视,但被宦官发觉,仇士良等人立劫文帝入宫,封闭宫门,发禁兵五百人,杀死金吾吏卒六百余人,诸司吏卒及民酤贩死者,又千余人。宰相舒元舆、王涯、李训、贾餗及王璠、郭行余、郑注等皆被执杀,妻女不死者皆被没为官婢。朝列几为之一空,宦官更为专横,文宗郁郁而死。

东汉、唐、明,宦官专权的“突出代表”,三朝间的专权有何异同

五、明朝宦官之祸

明初鉴于前代宦官之祸,制铁牌置于宫门,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防范严密,宦官无机可乘。朱棣起兵“靖难”,刺探宫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为耳目,许多宦官立过战功。李兴、郑和始受到重用。

宦官专权主要表现在:

1.利用司礼监干预朝政。在宦官24 衙门中,司礼监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权力极大,“秉笔批朱”,势焰在内阁之上;

2.操纵政府官员的任免,甚至左右内阁大臣的去留;

3.提督京营和监军统兵;

4.担任镇守和守备等职务;

5.操纵厂卫,实行特务统治,残害官民。

明代宦官之祸迭起,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即成化以前的王振专权;成化年间的汪直专权;武宗时期的刘瑾专权;熹宗时期的魏忠贤专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