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卡龍、修女泡芙、國王餅:“邊緣食物”甜點如何影響法國曆史?

18世紀的法國,有個關於“斷頭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的小故事廣為流傳:

一次偶然的機會,瑪麗王后聽到大臣說:民眾們因為窮困潦倒,連麵包都吃不起了,只能餓著肚子。她十分詫異,反問道:“他們為什麼不吃蛋糕呢?”

根據歷史學者的研究,這則法國版的“何不食肉糜”,其實是以訛傳訛。這段話原見於盧梭的《懺悔錄》,但主人公是一個未指出姓名的“尊貴的公主”,並非瑪麗王后。只是在後來的傳播過程中,逐漸被人們安在裡瑪麗王后的頭上,作為她不食人間疾苦的一條新“罪證”。

雖說故事真假參半,但瑪麗王后本人的確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超級甜點迷”,據說她喜歡吃巧克力口味的糖果、可頌麵包和一種名叫“咕咕霍夫”的甜點,後者正是來自她的孃家——奧地利的特色甜點。

在電影《絕代豔后》中,最經常出現的鏡頭就是各式各樣的精美點心:馬卡龍、奶油蛋糕、果凍、泡芙……看得人食指大動。

馬卡龍、修女泡芙、國王餅:“邊緣食物”甜點如何影響法國曆史?

電影《絕代豔后》中的瑪麗·安託瓦內特

從飲食文化的角度來說,甜點屬於一種“邊緣食物”,它不能像麵包那樣可以充飢果腹,更多扮演錦上添花的點綴角色。但如果仔細研究,我們會發現,小巧精緻的甜點中也隱藏著有關文化和歷史的蛛絲馬跡。

日本學者池上俊一的著作《法國甜點裡的法國史》就獨闢蹊徑,以“甜點”為線索,在研究法國甜點演化史的同時,將宗教、歷史事件、名人軼事等穿插其中,講述了一部獨具風味的“小甜點中的大歷史”。

馬卡龍、修女泡芙、國王餅:“邊緣食物”甜點如何影響法國曆史?

《法國甜點裡的法國史》


01 祭餅、國王餅、果醬:宗教中的“甜點情結”

在斯蒂芬·茨威格的《斷頭王后傳》中,路易十六被戲謔地稱為“豆子國王”,意指他是一個受人擺佈的傀儡,這個稱呼的來歷與一種名為“國王餅”的糕點緊密相關。

“國王餅”脫胎於《聖經·馬太福音》中“三王來朝”(又稱“東方三博士來拜”)的故事:在耶穌降生後,東方的三位國王通過夜觀天象得知了這一訊息,便急忙前往耶路撒冷朝拜。

馬卡龍、修女泡芙、國王餅:“邊緣食物”甜點如何影響法國曆史?

《三王來朝》

“三王來朝”成為諸多宗教繪畫的重要題材之一,天主教信徒們在聖顯靈節時,則通過食用“國王餅”進行慶祝。

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國王餅相關的風俗發生了很多變化。在製作過程中,人們會故意放入一顆蠶豆,吃到豆子的人就會是“豆子國王”(這似乎和中國過年吃餃子時放入硬幣,有異曲同工之妙)。在人們的設想中,“豆子國王”是一個胖乎乎的傢伙,他沒有什麼主見,卻能給人們帶來許多歡樂。

食用國王餅的傳統開始於中世紀時期,在此之前,諸如“祭餅”“祝福餅”等食物更常見於修道院等宗教場所。

所謂“祭餅”,通常是無酵母製成的圓形糕餅。在天主教的彌撒中,祭餅經常被當作“聖體”,即耶穌肉體的象徵,分發給教徒們食用,以期獲得神的拯救。

在天主教信仰中,人與神之間的聯繫,除了祈禱、彌撒等宗教儀式之外,食物也是重要的聯結形式。

到了近現代,修道院在承載宗教功能的同時,甚至成為美味甜點的出產地。修女、修士們在研習經文之餘,製作精緻的小點心、果醬、釀造利口酒等出售,逐漸成為一個不錯的收入來源。

馬卡龍、修女泡芙、國王餅:“邊緣食物”甜點如何影響法國曆史?

《絕代豔后》劇照

從根源上來說,“甜點文化”之所以能夠在法國生根發芽,部分得益於天主教信仰中對於“美食”的觀點。

“飲食是社交的一部分”這一觀念深入人心,追求美食本身就是基督教文明的體現,所以他們才會在追求美味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天主教教義並不提倡暴飲暴食,而是要求遵守一定的餐桌禮儀,這也對法國的餐飲文化有深遠影響。

反觀英國、荷蘭等新教國家,新教教義中著重強調“節儉樸素”,對食物精緻感的追求大大降低,食材的原味、滿足飽腹的生理需求被置於更高的位置上,飲食文化的發展也遠遠遜色於法國。

02 馬卡龍、咕咕霍夫、冰淇淋:“聯姻”帶來的美味

修道院中的祭餅、國王餅等食物,屬於本土自產的甜點類型,但在法國曆史上,有大量的甜點屬於“舶來品”。

它們隨著聯姻的馬車、船隻,從意大利、西班牙、奧地利,一路來到法蘭西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最終融入充滿浪漫氣息的“法式飲食”之中,這一趨勢在瓦盧瓦王朝和波旁王朝時期最為顯著

亨利二世的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出身於意大利“超級豪門”:美第奇家族。她在嫁入法國王室時,隨行有30多位廚師,他們將馬卡龍、吉拉多冰淇淋、法蘭奇巴尼小蛋糕等帶入法國,引領了法國甜品界的新潮流。有著圓滾滾造型的“修女泡芙”,外形看上去就像一個可愛的修女,還蒙著一層雪白的面紗,據說它的發明者就是16世紀凱瑟琳王后的一位大廚。

馬卡龍、修女泡芙、國王餅:“邊緣食物”甜點如何影響法國曆史?

胖嘟嘟的修女泡芙

波旁王朝時期,越來越多的外國甜點湧入法國。

路易十三的妻子奧地利的安妮,把飲用可可的習慣帶到了法國宮廷。路易十四的王后瑪麗亞·特蕾莎也是一位資深巧克力愛好者,尤其喜愛熱可可。雖然“太陽王”對這位其貌不揚的王后一直沒有太深的感情,整日周旋於各個情婦之間,但據說王后臨終時曾留下這樣一句話:“國王和可可是我的兩大熱愛”。能和國王相提並論,可可在王后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到了路易十六時期,哈布斯堡的小公主瑪麗·安託瓦內特熱衷於舞會、華服、珠寶和美食,在宴會上造型別致、口味獨特的甜點十分奪人眼球。

馬卡龍、修女泡芙、國王餅:“邊緣食物”甜點如何影響法國曆史?

《絕代豔后》劇照

來自異國的王后們帶來無數甜品,豐富了法國貴族階層的餐桌,也在潛移默化之間改變他們的餐桌禮儀。

在16世紀中葉之前,法國人還停留在用手抓肉吃的階段,凱瑟琳·德·美第奇王后將使用叉子的習慣逐漸普及開來。這從側面體現出法國人的骨子中“好學”的一面,他們能夠不斷吸收、改進新事物,使其“為我所用”。

從路易十四到波旁王朝末期,食物更是與政治之間建立起緊密關聯。

路易十四為了強化“絕對王權”,把皇宮搬遷到了遠離巴黎的小城凡爾賽。在王宮的膳食管理機構中,有一個專門的“麵包管理處”,用於為國王和他的客人們準備花樣繁多的主食麵包,以及餐後甜點等食物。國王還對宴飲的規模、餐飲禮儀等有諸多約束,以此強調自己不可動搖的權威地位。

馬卡龍、修女泡芙、國王餅:“邊緣食物”甜點如何影響法國曆史?

《凡爾賽》劇照

隨著法國大革命的開展,許多技藝高超的宮廷廚師失去了工作,於是轉而到各地開設餐館、麵包房、甜品店,受到很多市民的追捧。一場政治運動改變的不止是貴族階層的命運,還造福了更多人的味蕾,這大概是革命者當初始料未及的。

從16世紀開始,法國之外的世界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對法國的飲食文化產生新的衝擊。

隨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及新航道的開拓,在加勒比諸島上,法國殖民者開始大力開拓甘蔗種植園,蔗糖產量大大提升,逐漸從原來的“奢侈品”變成了尋常百姓能買得起的日常調味品。

價廉易得的蔗糖,讓甜點更添一重甜蜜滋味,也間接催生了咖啡館的興盛。來自阿拉伯的咖啡,因為有了糖的加入中和了苦味,變得更加可口,帶動了咖啡館在法國遍地開花。

在咖啡館中,伴著一杯咖啡、幾塊瑪德琳蛋糕、一客冰淇淋,人們可以自由地談論時下最熱門的話題,也能展開自然科學、文學、藝術上的深入探討。咖啡館還成為了雅閣賓派等政治俱樂部的活動場所,對法國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發展都產生了不可忽略的影響。

03 泡芙塔、巧克力蛋糕、咖啡館:甜點與文學的交融

作為“邊緣食物”的甜點,不光與宗教、政治淵源頗深,它與法國文學、文學家之間亦有剪不斷的情緣。或粗糙、或精細的甜點,在不同的故事情節中,散發出別樣迷人的光彩,折射出人性、命運和社會等宏大主題。

莫泊桑在短篇小說《羊脂球》中,寫到一群逃難的貴族男女和妓女羊脂球同坐在一輛車上,羊脂球帶著可供三天旅行的一提籃食物,其中有“兩隻切開的子雞,四面滿是膠凍”,提籃的四周還包著一些好東西:蛋糕、甜食、水果。當飢腸轆轆的貴族們看著羊脂球拿著雞翅膀,配著一種名叫“攝政王”的小麵包吃時,內心的飢餓感更加強烈了。

馬卡龍、修女泡芙、國王餅:“邊緣食物”甜點如何影響法國曆史?

電影《羊脂球》劇照

甜點、食物、美酒,打破了固有的階層界限,貴族們放下平日裡的端莊和威嚴,和地位低下的妓女攀談,只是為了從她那裡分得一口食物。到了食物充足的旅館之後,他們又再次卸下偽裝,對羊脂球的身份和舉止大加鄙夷。

食物,在莫泊桑的筆下,成為了人性的“照妖鏡”,那個在馬車上斯斯文文吃著甜點的妓女羊脂球,才是有著真正高貴靈魂的人物。

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中,著重描寫了“泡芙塔”這種常出現在婚禮上的裝飾甜點。主人公愛瑪和丈夫查理·包法利結婚時,他們特意從意弗託城請來了製作糕點的師傅,用水果塔、牛軋糖、葡萄乾、杏仁、蜜餞等做成了一個令人驚喜不已的泡芙塔,它有著建築物一般的外形。

馬卡龍、修女泡芙、國王餅:“邊緣食物”甜點如何影響法國曆史?

《包法利夫人》劇照

在書中,有這樣的描述:

最下層是用方形的紙箱做成的神殿,有長廊和廊柱,四周排列著一圈灰泥製成的小雕像……第二次是用海綿蛋糕做成的城樓……最上層是一片綠色的草原,上面有假山,果醬做成的湖水上漂浮著榛子殼做成的小船。

在學者池上俊一看來,這個三層的泡芙塔有其象徵意義,一方面它代表著包法利夫人生命中出現過的三個重要男人。另一方面,就泡芙塔本身來說,它是對城市優雅品味的粗糙模仿,是一個鄉村版的“贗品”,這間接指出了包法利夫人婚後生活的不幸,她對現狀不滿,所以要一直在尋找出口。

馬卡龍、修女泡芙、國王餅:“邊緣食物”甜點如何影響法國曆史?

《包法利夫人》劇照

此外,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中關於巧克力蛋糕的描寫,莫泊桑的《遺產》中對於食用國王餅的場景展現等,都在甜點與文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甜點之中,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也有無數人情世故的凝練。


法國的“國民精髓”就是擁有將不同人種和地域融合為一的力量,而不是強硬地使之統一,而是使各地區和各民族自然而然走到一起的力量,極具魅力。

法國的迷人之處,在於其浪漫自由的氛圍,更在於其廣納博收的魄力和勇氣,這一點在美味的甜點上顯露無疑。宗教、政治、藝術、文學,都可以成為甜點發展的契機,也會成為改變歷史進程的助推力。

馬卡龍、香料麵包、聖誕樹樁蛋糕、牛奶杏仁慕斯、薩瓦蘭蛋糕、巴巴朗姆酒蛋糕、聖奧諾雷泡芙……一個個甜點名字的背後,都有著引人入勝的故事,當我們在品味甜蜜時,也會感受到一個國度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