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益財富黃建翔解“網紅套路”:為什麼總是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資本市場陷入寒冬。

此前引來千億資金關注的睿遠均衡價值三年持有混合基金目前淨值已經跌破1元。今年初高位成立的產品,多數都產生了一定的損失或回撤,個別產品的虧損程度較大,此前“隨波逐流”的投基者現在需要忍受虧損帶來的痛苦。

根據今年初發布的《權益類基金個人投資者調研白皮書》的結果來看,基金賺錢而基民不賺錢的情況時常發生。目前市場上基金銷售依然是渠道為王,個人“投基者”對於基金的選擇,更多是聽從各種渠道理財師的建議。由於缺乏個人判斷,盲目操作,容易出現只賺指數不賺錢的困局,導致體驗不佳。

如何才能擺脫這種總虧錢的窘況,普益財富副總裁黃建翔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採訪,分享了他多年的投資心得和對近期市場的判斷。

《21世紀》:目前第三方理財師隊伍魚龍混雜,比如總是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推介產品,導致基民高位介入,購買後續體驗不佳,比如網紅基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有什麼解決辦法?

黃建翔:首先,所謂的網紅基金,或者所謂熱銷產品,它最根本的問題在於咱們過去的財富管理市場是一個很強調賣方的市場。市場處在一個賣貨的心態,貨品的製造商都講好賣。理財師在銷售的過程中,往往選擇投機取巧的方法,不跟客戶講太多關於投資的風險,關於波動,關於建倉的風險。大家都習慣直接說,這是個明星基金,這是個明星基金經理,這是個明星產品,大家來賺錢吧。

其次,過去國內的理財市場習慣以固定收益為主。這樣一個思路造成了今天大多數人都懶得或者是不願意思考,或者是沒辦法跟客戶做好投教。理財師就直接取“短平快”,把這個收益預期當成是保證收益來賣了。網紅產品的推出多是根據管理人或者基金公司過去的優秀業績來當成未來的預期。這個事情的本質上就是很嚴重的問題,因為投資是絕對不可以用過去的業績來作為未來業績的保證的。而投資人追求的是一種相對好的投資體驗和結果,市場上大多數的理財師、銷售團隊其實並不具備協助客戶辨識風險的能力。

解決方法上,我覺得很多事情,特別是投資教育是沒有捷徑的,真的要一步一步、踏踏實實的跟客戶去溝通,投資的過程一定會有風險,但要把風險控制在客戶可以承擔的範圍之內,投資起來才會有底氣。這個事情是知易行難的。

《21世紀》:全球市場其實都曾出現過大幅波動,不成熟的投資者也都曾付出過慘痛的代價,合格或者有效的投資者教育大概需要多長時間?

黃建翔: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朝一夕達成。以我過去的經驗來看,發現全世界各地的投資市場基本都是大概一致的路徑在發展。首先,投資人正確的投資理念需要比較廣泛地建立起來,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

第一個基本條件就是所謂剛性兌付產品的退市。這是個最重要的條件。以中國臺灣地區為例,大概是在20年前,2000年前後,臺灣地區市場上的這種所謂固定收益型的產品幾乎都消失了。從那個時候開始,大家才逐漸認識到原來投資理財必然面對風險。

第二個條件,當固定收益型的產品退市之後,接下來才是真正投資理財專業的沉澱。這是投資人和理財團隊,從認知風險到管理風險的兩個階段。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歷史經驗來看,國內應該會在三到五年內,可以實現淨值型理財的風格轉換。

《21世紀》:你覺得經過上述兩個條件,大家的投資理念就會成熟一點是嗎?而不是目前的追漲殺跌?

黃建翔:對,這是一種不得不的選擇,就是固收已經沒有了,沒得選了,大家為了達到投資理財的收益預期,被逼得更早的去面對什麼叫做浮動收益型的投資市場。所以我覺得這一方面是時勢所趨,另一方面是國內金融科技的進步,加速整個市場的成熟。

《21世紀》:作為一家第三方理財平臺,你們如何考察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

黃建翔:國內目前的風險測評較浮於表面,多是一張問卷打天下。但這個問卷本身的答案是靜態的,這也是目前監管要求的最低標準,它是個底線。其實我們都理解投資人的風險偏好,它不是一個固定的狀態,它會根據市場的變化發生改變。

舉例來說,市場好的時候,大家會變得激進,願意承擔更多的風險;但當市場不好的時候,大家都會變得保守,所以說我們首先要理解投資人的風險偏好會偏移,有些客戶在市場上漲時會拼命追高,有些客戶見市場一漲就急著獲利了結贖回,反之,很少有客戶在市場下跌時選擇補倉。普益財富旗下普益基金APP過去的用戶行為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

我們目前正在通過大數據收集分析這些信息,以判斷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未來我們會用金融科技的手段做實時的觀測。當市場下跌的時候,我們可以提前對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低的用戶群推送信息,包含各種投資人教育的文章、各種提示的語句、各種對於未來後市的判斷。

反過來當市場非常火熱的時候,我們同樣會推送相關的信息提醒客戶不要追高。我們理解客戶,因此通過金融科技的技術去辨識客戶的實際投資行為,並提前做出預先的反應,以幫助投資人獲得一個相對平穩的投資心情以及投資成效。

《21世紀》:市場上產品很多,第三方理財師怎麼才能做到對所有的產品有所瞭解?特別是一些私募,在信息非常不透明的情況下如何處理?

黃建翔: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把所有的產品抽象出來理解一下。我們所有的財富管理產品,都可以把它抽象成三個維度來分析。

第一個是產品起投金額,第二個是投資時間週期,第三個是波動率,也就是預期收益,因為投資市場的千古不變的道理就是,收益和波動永遠是呈正相關的。

市場上每天都有新產品,任何人也沒有辦法保證一個產品絕對不會踩雷。所以普益的解決方案是,在不同的起投金額、持有周期、波動率的範圍內選擇產品,形成36格或48格的矩陣,每一格矩陣用組合的產品來滿足新興中產和大眾富裕家庭所需要的資產配置。換句話來說,用產品的組合來滿足每一個空格所需要呈現的特徵。這麼做有幾個好處。

首先,每一格的解決方案都不是單一產品,可以大概率避免因為任何一個產品的風險對客戶資產,以及對公司信用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可以真正的把風險給平滑掉。

其次,產品組合是動態的,普益投研團隊持續關注宏觀經濟、市場環境以及成分基金狀況,若成分基金中出現某個基金排名分位數下滑超出設定的閾值,或者產品庫中某隻基金更適合當前市場,在符合整體配置模型的情況下,將對成分基金的份額進行調整、保留或者剔除。

所以對於理財師來說,或者對客戶來說,他們其實不用花那麼多的精力去研究每一檔產品。基金組合可以真正的形成一個策略及投研的“中央廚房”,來滿足絕大多數客戶家庭資產配置需求。

橋水的創辦人瑞·達利歐的《原則》中有一段話很觸動我,他特別提到,管理資產的時候管理的是風險,而不是收益。

《21世紀》:目前市場上的公募基金產品已經超過6000只,面對琳琅滿目的產品,投資者選擇公募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有什麼挑選基金的妙招嗎?

黃建翔:我覺得可以參考一些帶著策略跟主動調倉能力的基金組合。基金組合最大的好處是,在市場往上狂飆的時候,不會飆的這麼高。但是在市場往下跌的時候,它也不會跌那麼慘。將時間拉長,一年或兩年的時間下來,你所得到的累積收益有很大的概率可以超過市場的平均值。我覺得這種投資方式是可以考慮的。

投資基金就跟做菜一樣。有些行情,屬於食材本身就很好,不用很高的烹飪技巧,弄弄就很好吃;有些時候,風險很大,但是不乏結構性機會,所以就特別需要一個能夠調味的高手,把這個食材給調配好。那麼,中間的那個過程很複雜,將其交給基金經理就好了。

《21世紀》:市場上常有消息說某某基金募集火爆,理財師就會推薦投資者去買這個新基金,但是往往推薦在市場的高點上,如何看待這種情況?

黃建翔:大多數的理財師只是站在銷售的利益上想掙錢,他就會叫客戶去把舊的贖回買新的。但實際上很多新的基金並沒有歷史業績,也沒有任何操作風格的市場驗證,買新基金來說反而是個賭博。

目前國內的理財市場尚不成熟,理財師為了能夠得到更高的佣金,會建議基民買新贖舊,其實這就是為什麼去年國內的公募基金平均收益達36%,但掙錢的基金投資人不到20%的原因。

我舉個例子,像我們剛剛提到市場上目前絕大多數的理財師是靠銷售在掙錢的,那麼利益結構就會讓他們不斷的銷售,然後不斷的搗騰客戶手上的錢,我覺得這個本質上是不對的。

普益現在想做的模式是,希望為理財師賦能,協助客戶完成資產配置的資產量的同時,實現理財師本身的收入。這個配置的範圍很廣,包含公募、私募和保險。而這個體量,既可以滿足客戶的資產配置需求,也可解決一個正統的理財師收入困境,並幫助他實現他的理想。

《21世紀》:有沒有統計過,一個理財師能帶來多少流量?

黃建翔:我可以給你一個數據範圍。比方說,一個大型的明星平臺,例如天天基金的日活流量達到數十萬、上百萬。一個大V通過自媒體平臺服務客戶,流量最大的大概在3-5萬,日活可能在數百到近千人。一個真正提供專業服務的理財師,就不再是流量的概念,而是服務能力。一個真正頂尖的理財師,服務上限是30-50人。不過,不可忽視的是溢出效應,比如某個理財師給你推薦的產品不錯,你就會推薦自己的親戚朋友來諮詢這位理財師,這個體量就會更大。

《21世紀》: 作為投資人如何才能找到和自己匹配的理財師?

黃建翔: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在跟一個新認識的理財師溝通交流時,都可以感受或者判斷他是關注產品多,還是關注投資者本身多一點。投資者很容易發現有些理財師,見面沒多久就拼命推銷產品,這肯定是不合格的。但是也有這樣的理財師,他可能願意花大量的時間跟投資者交流,討論過去的投資經驗,未來投資的預期,然後提出一個客觀的見解。這就好像交往男女朋友一樣,開始瞭解得越透徹,後面的矛盾就會越少;一開始一知半解匆匆下決定,後面就容易不幸福。願意多瞭解投資者自身的理財師,越有概率是一個稱職的、合格的、優秀的理財師。

目前國內的第三方銷售機構,站在銷售層面看,其實已經發揮了很大的銷售力量。但如果回到我們前面討論的淨值型產品投資,第三方理財公司還沒發揮出獨立的優勢,歸根結底還是生存的壓力使然,如果第三方財富公司主要依賴產品推銷獲取利潤,勢必無法真正專業與中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