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嘱托 满载而归 我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员荣光凯旋

不负嘱托 满载而归 我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员荣光凯旋

4月16日,我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的33名医护人员结束在鄂尔多斯市的休整休养,启程返家。唐璇博 摄

4月16日,我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的33名医护人员结束在鄂尔多斯市的休整休养,启程返家。援鄂的45个日日夜夜,队员们经历了武汉的阵痛,见证了武汉的复苏,感受到了武汉人民的坚韧与坚强,同时也实现了收治患者“零病亡、零返院、零事故”和医护人员“零感染”的“四零”目标,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清晨,身贴“勇士凯旋”字样的大巴车早早等候在酒店门前,队员们有序搬运行李,然后登车,难掩的激动心情将睡梦中的鄂尔多斯悄然唤醒。

出发,我们的“最美逆行者”要回家了!

当初离家时的不舍,在武汉时的惦念,如今坐上大巴车,终于走上了回家的旅途,车上的每名队员思绪万千。我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由市疾控中心、市第三医院、商都县医院、丰镇市医院、兴和县医院、察右后旗医院的8名医师、25名护士共33名医务人员组成,所有队员均来自呼吸、感染等专业科室,其中年龄最大的5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24岁。面对疫情和人民的重托,队员们于2月16日逆行武汉,支援武汉市一线疫情防治工作,经过近45天的时间,顺利完成医疗救助任务,于3月31日返回内蒙古,并在鄂尔多斯市进行14天的集中休整。

商都县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副院长潘小建是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的队长,50多岁的他毅然冲上一线,勇挑重担,全力保护着每名队员的安全。4月14日晚,队员们的体检结果出来了,CT检查一切正常,核酸检测全部为阴性,看到这个消息,潘小建热泪盈眶,这时他才觉得,自己的援鄂任务完成了!

“我们所支援的武汉市优抚医院离华南海鲜市场仅200米,是疫区红区中的红区。初到武汉,紧张的气氛确实令人感到恐惧和压抑,而且病房的患者大多都为老年人,年龄最大的有92岁,基础病、并发症多,沟通困难,依从性差,给治疗和护理都增加了难度。我们的队伍虽然整体比较年轻,但每个人都很坚强,即使压力再大,防护服再闷热,也绝不放弃任何一名患者,克服种种困难,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给予了患者最专业的救治和最温暖的关爱。”潘小建说,全社会对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关心、支持和高度赞誉让大家倍感温暖,是坚守武汉的动力,也让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做到了走时33人,回来33人,一个也不少。

大巴车越靠近乌兰察布,前一晚与儿子视频的场景在王霞脑海中就越发清晰。她告诉记者,现在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见到自己的家人,好好抱抱他们。王霞是兴和县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国家有难,她毅然带领着同院的4名护师和护士加入了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只是临行前,面对家人的担忧和不舍,她不敢多逗留。“我们其实都不敢太想家,怕影响工作。”在武汉,王霞和队友们剪去长发,决心全身心投入到了救治工作中。

“走的时候我儿子才十一个月大,现在一岁了,不知道还认不认得我,会不会叫爸爸了。”市第三医院内科住院医师王海宏充满期待地说。“我媳妇今天也在医院上班,估计孩子不会来了。”市第三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张海滨则略显失落地附和道。两位父亲的对话顿时让车上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大家开始争相讨论着家里有谁来迎接,下车后要先拥抱谁,而嘴里念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太紧张了!”

上午10时10分,车队抵达集宁南高速口。“欢迎英雄回家!欢迎英雄回家!”在路边群众的欢呼声中,队员们先后走下车,顿时鲜花、公仔、拥抱蜂拥而至,乌兰察布人民用最高的礼遇和最热烈的方式迎接着英雄归来。“大家辛苦了,欢迎你们回家!”副市长岳艳美早早等候在车前,献上鲜花哈达,并与队员们一一握手,代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287万各族群众向凯旋的医疗队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当天上午,市第三医院为本院8名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一到医院,孩子们就认出了自己的爸爸妈妈,飞奔到他们的怀里。孩子们都长高了,懂事了,而令张海滨惊喜的是,他也见到了自己的儿子。“我想爸爸了,我是来接爸爸回家的。”张海滨3岁的儿子用稚嫩的声音说道。

市第三医院内科护师米月静的奶奶握着孙女的手久久不愿意松开。95年出生的米月静是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里年龄最小的一名队员,她的援鄂之行牵动了太多人的心。“我的孙女长大了,可以为国家做贡献了。”奶奶激动地说,这次武汉之行是小米的起点,希望她以后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只要人民需要她,全家人就支持她冲到一线。

春暖花开,英雄归来。在国家最需要、最艰难的防疫阵地,我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共成功救治新冠肺炎患者34名,处理执行医嘱1700余条,取咽拭子150余次,出色地完成了支援救助任务,保卫了武汉、保卫了湖北、保卫了全国。记者 云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