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稱器型經典的宣德爐,其實不過如此!

古人崇尚焚香,香爐用途廣泛,常見香爐功能有薰衣、燻被、陳設及禮佛等等,而爐原是焚香燒炭之器,逐漸演變成多種形式,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具。

堪稱器型經典的宣德爐,其實不過如此!

大紅袍橋耳爐 帶座雙龍款 [ 編號:55303 ] 作者:陳巧生

清代以來,香爐都是作為焚香禮佛的器具,無論是宗教還是民間祠堂,隨處可見的各種形態的香爐。但真正意義上的焚香爐直到漢代才出現。漢代香爐中名氣最盛的香爐要屬“博山爐”,稱之為香爐始祖。

元末明初,隨著鑄造業的發達,銅香爐逐漸取代其他材質的香爐。

到了明宣宗時期,銅香爐製作工藝成熟,不同形制的銅香爐陸續出現,使得原本焚香的器具變得豐富,成為爭奇鬥豔的藝術品。但明宣德年間所鑄造的銅爐多為祭祀焚香使用,立於案頭的,不適宜室內觀賞。

所以,明宣宗極其需求一款造型精美,工藝精良且有藝術觀賞價值的香爐。

宣德爐應運而生,它選料講究,採用進貢的風磨銅,加入金銀等貴金屬,成本高;造型設計尋古籍,趨利避害,款式多為古樸,器型典雅;工藝更為重視,明宣宗要求工藝師反覆提純,多次精煉,打造出優質原材料,成品後的宣德爐皮質更為珍貴。

明宣宗看見大喜,所有器型銅香爐在宣德爐面前都失去顏色。

宣德爐不斷器型豐富,顏色更為豐富。它以紅色、紫色、青色、褐色、藍色及黃白、金等數十種顏色。爐的構造簡約,由爐身、爐耳機爐足三部分組成。爐耳有象耳,獅耳、環耳等,都成比例置於爐身兩側。

堪稱器型經典的宣德爐,其實不過如此!

扁腹橋耳爐(早期) [ 編號:81429 ] 作者:吉金堂

據記載宣德爐僅在宣德三年鑄造過一次,一共三千隻,此後封爐。由此宣德爐名滿天下,後世多有仿造都難得其精髓。這也正是宣德爐至今仍被成為器型之首的原因。

但自從封爐之後,宣德爐被深藏深宮之中,普通百姓為聞其名,卻不得其器,對宣德爐的評價只能停留為不過如此?

據史料記載,在獲得進貢的風磨銅之後,明宣宗的決定將其用於製作銅爐,就詢問鑄工說,銅煉幾次才能提純?鑄工達到用爐火鍊銅,就會出現珠寶的光彩。於是明宣宗下令鍊銅十二次,用最精純的銅來煉爐,為保證質量,還挑選了金銀等貴金屬與紅銅經過十二次的鑄造。

堪稱器型經典的宣德爐,其實不過如此!

“雙龍款”橋耳爐 [ 編號:67102 ] 作者:陳巧生

成品後的宣德爐爐色晶瑩而溫潤,有的爐不飾爐耳,款型素雅,爐身上還裝飾一些小的金箔。宣德爐製作耗盡鑄工大量心血,用盡良材,所以拿在手中有種厚重感,款識規範端莊,大多落於底部。

所以,宣德爐為世人稱道之時,也是被眾多鑄工競相仿製的對象。

那麼,真品宣德爐究竟有啥過人之處呢?

宣德爐的爐都是經過6煉-12煉,基本上接近純銅,顏色多為紫紅色,雖然添加了一些貴金屬但是對成品的皮色並無太多影響。

堪稱器型經典的宣德爐,其實不過如此!

雪花金橋耳爐 珍品爐 [ 編號:72013 ] 作者:陳巧生

宣德爐表面經過長時間的氧化,形成慄紅色的氧化層,是判斷宣德爐皮色的基本色調。宣德爐原料在鑄造過程中,合成部分不同也就導致材料顏色有些偏差,但是在一定可控範圍之內,宣德爐表面顏色與慄紅色有些許偏頗,但是香插不會太多。

考慮到宣德爐表面氧化,如果表面氧化層顏色為黑色或者黑綠色買,可能是銅材料中含鉛量太高,不屬於純銅;表面呈現黑綠色,就是含錫量太高,將接近青銅合金;反之,宣德爐表面經過擦拭只有出現金黃色,就要考慮是否是氧化層密度不夠,含鋅量太高,黃銅合金的成分很高。

堪稱器型經典的宣德爐,其實不過如此!

橋耳爐 [ 編號:75877 ] 作者:金全福

從表面質來看,一般氧化後的表面曾出現粗擦不平或砂眼等等,都有可能是黃銅合金或者粗銅製造。

除了觀察宣德爐的底款、皮色及器型之外,還可以從表面氧化層中進行分析,判斷宣德爐用料及年限,有助於真甄別宣德爐的真假。

堪稱器型經典的宣德爐,其實不過如此!

水銀古橋耳爐 [ 編號:76391 ] 作者:陳巧生

總而言之,宣德爐的名氣由來已久,融入了傳統鑄造人的心血,給後世帶來了很多精細。經典雖不可複製,但可典藏,而宣德爐值得你去珍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