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金的《等待》:只有認清自我,堅守底線才能避免不如意的等待

人生有太多等待,所以我們不得不學會等待,還要學會習慣於一個個不盡如人意的等待。

哈金的《等待》:只有認清自我,堅守底線才能避免不如意的等待

哈金原名金雪飛,一九五六年生於遼寧的一個偏遠的小鎮裡,當過兵,念過大學,二十九歲時漂洋過海去了美國,後來為了獲得美國大學的教職,他開始用英語創作小說,後來他的英文長篇小說《等待》,在一九九九年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美國筆會曾這樣讚譽哈金:“在疏離的後現代時期,仍然堅持寫實派路線的偉大作家之一。”

《等待》講述了一個簡單而又意義深遠的故事,故事的開頭用簡約、精煉的語言介紹了故事的主人公和環境:每年夏天,孔林都回到鵝莊同妻子淑玉離婚。他們一起跑了好多趟吳家鎮法院,但是當法官問淑玉是否願意離婚時,她總是在最後關頭改了主意。年復一年,他們到吳家鎮去離婚,每次都拿著同一張結婚證回來。”一直離了17年,這個婚也沒離成。

孔林是一位軍醫,也是故事的主人公。一九六二年,孔林還是瀋陽軍醫學院的學生時,父母給他定下了這麼一門親事,當時孔林不置可否,默認了,但當他回家成婚時,卻發現未婚妻淑玉沒文化,顯老、還是小腳與他心目中妻子的形象相差甚遠。但在當時的農村,他無法退婚只能將就,後來他們唯一的女兒出世了,他們夫妻開始了十七年分居。

哈金的《等待》:只有認清自我,堅守底線才能避免不如意的等待

在那個時代,很多農村人的婚姻都是如此,不鹹不淡,平靜如水地過著日子。孔林雖不愛淑玉,但淑玉勤勞善良,無怨無悔地照顧他的父母,挑不出毛病,這樣的日子,也算平靜。打破這一切的是一個叫吳曼娜的女人,吳曼娜是醫院的護士,長得漂亮,身材苗條修長,也有文化,她是一個孤兒,從小在孤兒院長大,或許是因為從小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面對高大溫和,比她年長的孔林,吳曼娜漸漸生出好感,雖然她明知孔林有家室,卻自欺欺人,矇蔽自己,讓自己愛上了孔林。

有一段時間,吳曼娜唯一的願望就是看看淑玉高貴的面孔,當她看到照片中的淑玉時,她噗嗤笑了出來,照片中的淑玉像個老太太,此時,吳曼娜的心理優勢一下顯現出來,心理的負疚感也減輕了很多。雖是如此,揹負上了第三者名號的吳曼娜,卻等了十八年,這也是錯誤選擇的代價。

在淑玉和曼娜之間,孔林一直在徘徊,他每年都會鄉下去跟淑玉離婚,但一遇到阻礙,他就打退堂鼓,就這樣孔林的離婚拖了十七年, 終於在第十八年,根據規定,夫妻雙方分居達到十八年可以自動離婚,孔林和淑玉終於結束了長達二十多年有名無實的婚姻。這時吳曼娜也從二十多歲變成了四十多歲。

孔林和吳曼娜終於結婚了,十八年的等待有了結果,然而這個遲到的婚姻一點也不幸福,原來現實就是這般平凡、庸常、司空見慣,竟不是想象的那樣“浪漫”“溫馨”“美妙”了。曼娜生下雙胞胎,小家庭被繁瑣、沉重的家務壓得透不過氣來,婚前的美好全都化為了泡影。在一次與吳曼娜大吵之後,孔林對自己所等待的愛情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事實上,你等了十八年,只是為了等待而等待,你完全可以為了另外一個女人再等十八年。你等了十八年,究竟是為了什麼等,我來告訴你真相吧,那個聲音說這十八年的等待中,你渾渾噩噩,像個夢遊者,完全被外部的力量所牽制。別人推一推,你就動一動:別人扯一扯,你就往後縮。驅動你行為的是周圍人們的輿論。是外界的壓力、是你的幻覺、是那些已經融化在你的血液中的官方的規定和限制,你被自己的挫敗感和被動性所誤導,以為凡是你得不到的就是你心底裡嚮往的,就是值得你終生所追求的。

孔林看清了自己的內心,他這輩子從來沒有全身心的愛過一個女人,他永遠都是被愛的一方,已到天命之年的他,在感情上卻像個孩子,他能夠充滿激情地愛一個人的本性和能力還沒有發育就枯萎了。這時的孔林後悔萬分,卻又無能為力,只能面對他選擇的這一切。

哈金的《等待》:只有認清自我,堅守底線才能避免不如意的等待

這個故事的結局給了讀者很大的想象空間,孔林去看望淑玉和女兒,看到她們溫馨的生活,心生悔意,醉酒後承諾淑玉等吳曼娜死後,再來找她,而淑玉欣然接受。但當孔林清醒後,又反悔了,讓淑玉不要再等。故事戛然而止。

孔林的愛情是一場悲劇,這貌似是一個人的悲劇,其實是一群人的悲劇,孔林的心態和選擇代表了當時很多人的做法,是那個時代人性的縮影,

“等到的不是想要的,失去的卻是想得到的”。

人生就是一場場的等待,小時候等待長大,離別等待團聚,失敗了等待東山再起,等待不是消極地投向死亡,而是抓緊歲月的希望,讓從容鎮靜的心態引領走向更好的遠方。

哈金的《等待》:只有認清自我,堅守底線才能避免不如意的等待

讀了這個故事,引發了很多思考,也給我們現代人很多啟示:

第一、有花堪折直須折,做事要重在行動

想一萬種方法都不如邁開一步效果好,孔林的離婚持續了十八年,他好像每年都去鵝莊跟淑玉離婚,但每次都離不成,回鵝莊後,十二天的假期,有十天他都在享受家庭生活,最後剩兩天了才磨蹭說了要離婚的事,外人一反對,這婚肯定離不了。孔林懦弱怕事,但他心裡似乎也並不是那麼想離婚,這婚當然離不了,堅定的行動決定著事情的成敗,我們平時做事的時候也會想的多,做的少,最後十有八九事情成不了。

第二、做人一定要有底線,有原則。

吳曼娜的結局不是她想要的,也許是我們想看到的,她是第三者,在我們眼中是不道德的,應該受到懲罰。她是護士,長得不差,原本可以選擇更適合她的人,但她卻一定要等孔林,一等十八年,蹉跎了歲月,本以為等來了幸福,卻是美夢一場。生活的瑣碎讓她的丈夫開始厭惡她,甚至恨她。 生活本就是柴米油鹽,哪有那麼多陽春白雪,吳曼娜選擇了一條沒有底線、沒有原則的道路,換來的可能是更坎坷的人生。

第三、認清自己,堅守初心,做好的自己的事情。

淑玉是一個勤勞善良賢淑的女子,她作為孔林的結髮妻子,一個沒什麼文化的小腳農村婦女,從未享受到丈夫的關愛,甚至每年都要承受離婚的折磨。她說不清什麼是愛情,只知道孔林是他的男人,她為他的父母養老送終、撫養女兒,對丈夫的安排總是順從和滿足,從無怨言。當文章結尾處,孔林過年回家酒後吐真言,表達了在曼娜死後想帶著倆兒子回家的願望後,淑玉得到了真心的滿足。在這段感情裡,淑玉始終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孔林是他的天,什麼都可以變,這一點永不變,她就是堅守著這個信念,勇敢而溫暖地活著。

叔本華說過“人生,真如個擺鐘”,我們總在現實和想象中搖擺,有時會認不清自己,做出錯誤的選擇。只有不斷充實自己,認清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才能勇敢追求,得到自己想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