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揭带货圈黑幕,“种草”不如“种IP”

央视揭带货圈黑幕,“种草”不如“种IP”


如果你想要买一样你并不熟悉的东西,你首先会想到什么?你会去“小红书”亦或者是其他主打内容推荐营销的平台吗?你是否会通过他人的种草文章、使用感受选择购买吗?但这些所谓的好评和笔记真的值得信赖吗?


近日,央视揭带货圈黑幕上了热搜。央视指出:“种草社区”、“试用笔记”成了很多人购物的参考。但经过调查发现,有组织专门刷评论、刷点赞、刷收藏,这些都是假的!只为诱使你消费。有消费者说,现在网上软文太多,疯狂推一个东西,反而觉得是商家植入…


如今,“种草”早成为网络中的流行词,消费者可以“种草”任何东西,万物皆可“种”,逐渐形成了所谓的种草经济。而种草经济的形成,网红或意见领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当你一旦对某个网红的人设产生了自我认可,你就可能会被‘种草’,进而购买其推荐的产品。比如你看见网红穿了漂亮衣服,很有可能自己也会购买同款。


随着互联网和5G的普遍化,种草经济开始从传统的图文形式,转向内容更丰富、转化效率更高的视频模式。会不会出现更多的“薇娅”、“李佳琦”,打破更多商业入口,形成更为完善的商业闭环,这值得我们期待一下。

央视揭带货圈黑幕,“种草”不如“种IP”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对于“种草”经济,确实可以刺激消费迸发市场新活力,但要注意看到它易引起冲动消费的一面,更要看到它夸大宣传、虚假诱导的一面。

收藏、点赞、刷评论。在以流量数据为导向的利益体系下,每个角色都能在网红流量营销的食物链上分得一杯羹,数据黑色产业链的触手已伸向各大互联网平台。

表面上是被包装的光鲜亮丽的网红、博主;表皮下,确实专业刷粉丝、刷留言、刷流量的团队。


央视揭带货圈黑幕,“种草”不如“种IP”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在流量越来越贵的时代,拥有流量似乎等于拥有了一个小金库。如何才能突破流量的瓶颈,个人IP的打造必不可少。个人IP经过一段时的社会洗礼之后,逐步转化为一种符号,正如提到马化腾就想到腾讯,提到马云就会想到阿里巴巴一样。


打造个人IP是个长远的事情,需要你前期制定一个相对完善的实施计划,同时花费一定程度的精力,不断磨练不断试错,总结出适用于IP的一套运营逻辑。当然在这之前,更需要的是摆正知识产权意识与看法。

一个优秀的项目即使赢得了大众的普遍认可,如果没有在关键领域注册商标和申请专利,就无法定义为“IP”,且极易引起后期的一系列纠纷。进而,申请专利和商标对于IP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央视揭带货圈黑幕,“种草”不如“种I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