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开头方法之设置悬疑法

人们都有好奇心,尤其是咱们中小学生的好奇心更是强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喜欢看《查理九世》《福尔摩斯探案》《鲁宾逊漂流记》《三体》等侦探悬疑科幻冒险内容的书籍的重要原因。 在文章的开头以某个人物、事物,或某种现象、情景等设置谜团;或者直接以问句形式出现,却只问不答,卖个关子,以引起读者关注,引起读者的急切期待,吸引读者去寻求谜底。这种写法既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激发阅读兴趣,也增加了文章的曲折性,显现出文章的结构美。

作文开头方法之设置悬疑法


美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弗里蒂克·布朗曾写过一篇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把它译成现代汉语仅仅只有一句话: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尽管只有一句话,但它制造的悬念,却给读者设置了自由而广阔的联想、想象等思维空间。这25个字能使读者心中产生无数问号—— 地球上怎么会只剩下一个人?其他人都到哪里去了?如果死了是因为什么而死的?既然地球上仅剩一个人,那么敲门的又是谁呢?是人类还是外星人?这最后一个人是否去开门?开门后将看到什么?……最后故事又将会怎样发展?

总之,将会使每个读者都产生多维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有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百个关于“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的故事。

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之与魔法石》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家住女贞路4号的德思礼夫妇总是得意地说他们是非常规矩的人家。拜托,拜托了。他们从来跟神秘古怪的事不沾边,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那些邪门歪道。 弗农德思札先生在一家名叫格朗宁的公司做主管,公司生产钻机。他高大魁梧,胖得几乎连脖子都没有了,却蓄着一脸大胡子。德思礼太太是一个瘦削的金发女人。她的脖子几乎比正常人长一倍。这样每当她花许多时间隔着篱墙引颈而望、窥探左邻右舍时,她的长脖子可就派上了大用场。德思礼夫妇有一个小儿子,名叫达力。在他们看来,人世间没有比达力更好的孩子了。 德思礼一家什么都不缺,但他们拥有一个秘密,他们最害怕的就是这秘密会被人发现。他们想,一旦有人发现波特一家的事,他们会承受不住的。波特太太是德思礼太太的妹妹,不过她们已经有好几年不见面了。实际上,德思礼太太佯装自己根本没有这么个妹妹,因为她妹妹和她那一无是处的妹夫与德思礼一家的为人处世完全不一样。一想到邻居们会说波特夫妇来到了,德思礼夫妇会吓得胆战心惊。他们知道波特也有个儿子,只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孩子也是他们不与波特夫妇来往的一个很好的借口,他们不愿让达力跟这种孩子厮混。

边读你就会边想:德思礼一家究竟有什么秘密?这个秘密跟哈利波特一家有什么关系?这种疑问使你不得不继续往下读,直到把书读完得到答案。

作文开头方法之设置悬疑法


如果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开头就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一定能激发读者好奇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下面给同学们介绍几种悬疑设置法的开头。

先把故事的结局写出来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钱学森》的课文,这篇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了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 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开头先写了钱学森即将回到祖国的激动心情以及报效国家的迫切心情,然后才详细介绍钱学森如何求学,如何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为祖国导弹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过程。

作文开头方法之设置悬疑法


另外一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开头也是运用这种手法: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文章写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李大钊遇难的经过。开头点明父亲遇难的日期,后面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作文开头方法之设置悬疑法


以上两篇文章均采用典型的倒叙手法。这种手法多用于写人的作文,同学们可以借鉴。

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设置悬念

安徒生经典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开始这样写道: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乖巧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

读了这些,人们不禁要问:这个小女孩是干什么的?天冷又下着雪,她为什么还光头赤脚?天快黑了,又是大年夜,她为什么不赶快回家?文章一开头,就把人物放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给读者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于是便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激起读者急于知道事情底细的阅读兴趣。

作文开头方法之设置悬疑法

描写人物反常的行为引起悬念

有位同学写《妈妈变了》的作文,开头是这样写的:

“ 一阵熟悉的脚步声由远而近——是妈妈回来了。我和弟弟兴冲冲地迎了上去。怎么拉?妈妈一反往常,理也不理我们俩。愁云满脸,默默地放下提包就直往卧室走去。”

这种一反常态的行为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当然要继续往下看,一探究竟。

先交代一个起线索作用的物件

我国知名儿童作家张之路曾经写过一篇《羚羊木雕》的小说,并选入了七年级语文课本,节选的部分开头是这样写的:

“那只羚羊哪儿去了?”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羚羊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

节选的文章用妈妈的一句问句开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节奏明快,开头让人产生疑问,紧接着交代羚羊木雕的来历,引起读者兴趣。这样的开头非常适合以某种物品为线索的作文。比如:《礼物》《飞来的奖状》《父亲的茶杯》《家乡的枣树》《爷爷的眼镜》等等。同学们看看有没有你要写的类似的作文,别忘了尝试一下这种开头方法啊。

作文开头方法之设置悬疑法

先截取一个精彩的事件片段

把文章最最精彩的部分放在文章开头,然后再追述其先前因后果,这样的开头就有先声夺人之感,一下就抓住读者的心,进入故事当中。

网络作者半江明月的《隐忍的痛,肆意的爱》一文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医院里。医生瞅了X光片半天,让母亲走两圈。母亲走得很慢,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医生问,这样瘸着多久了?我有些不高兴,一直都这样,哪是瘸呀?母亲忙说,17岁时上地里干活,跨一个沟坎时闪了一下,就这样了。医生眼镜后的眼珠凸出来:就这样“走”了30年?不疼?父亲说,一直都疼,前两年活重,下地拾棉花,她弯不下腰,就跪着一步一步地挪。

我和弟弟都瞪直了眼睛。医生摇着头,不可能啊。腿骨脱臼了,怎么走呢?他指着片子说,你看,腿骨脱出骨巢,偏向一边,骨巢里已长满了厚厚的细胞,都长平了。现在腿是靠着臀部的肉支撑着,上面的肉都磨死了,成硬硬的结块。即使手术把骨巢刮平,要让骨头重回原位也是不可能了。

一股深秋的风从窗外吹过,吹动了母亲额前那一绺枯黄的头发,母亲似乎瑟缩了一下。医生感叹道,真是奇迹!你看她全身都变形了,怎么不觉得整个身体都疼呢?

作文开头方法之设置悬疑法


文章开篇以“抬起、落下、抬起、更深地落下、陷下去一截”等一系列动词,形象地描绘出母亲走路瘸拐的姿势,并以医生“奇迹”一语为证作侧面烘托,传神展现母亲的隐忍、坚强与伟大。这个描写在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同时,也吸引着读者去思考:这位母亲究竟是怎样坚持下来的呢?然后追述母亲在“我”记忆中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忙前忙后,老来还日夜都抱着孙子,为了这个家,她倾注了所有的爱和心血,而毫无怨言,使得文章曲折动人,感人肺腑。

先介绍与故事情节紧密相关的人物

林海音《城南旧事》这本书中有一篇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文章《爸爸的花儿落了》,读来让人唏嘘不已。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

新建的大礼堂里,坐满了人;我们毕业生坐在前八排,我又是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时一样!”

文章写的是爸爸,但是开头却是写“我”以及替代爸爸上台的夹竹桃花。女儿这样重大的事件,爸爸都不能参加,这不禁引起读者的担心:爸爸怎么得病了?爸爸得的啥病啊?病得咋样啊?能否治好?为什么妈妈要给我一朵夹竹桃?爸爸跟夹竹桃什么关系?一连串的疑问从“我”开始,往下一点点揭开。

作文开头方法之设置悬疑法


先提出一个问题,引出下文

文章以提问开头,通过提问,启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小学三年级有一篇《海底世界》的课文,课文一开始就是以问句开始:

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

虽然是短短的一个问题,却把同学们的思路带到了大海的深处,引领大家去探索海底的秘密。

还有一篇《冬之琐记》的作文是这样开头: 朋友,你读过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吗?你不为词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盛景陶醉吗?你聆听过如雷贯耳的朔风吗?如果你是温柔细腻的南方人,那你一定对北方的隆冬充满了热切的向往。好吧,请你随着我的拙笔去畅游一番吧!

开头提出问题或者以设问形式开头,最明显的作用就是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探求知识的动力。

下面请同学们完成几篇以设置悬疑开头的练习:

1、真没想到

2、一次意外的惊喜

3、以“盼”为话题写作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