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村同年,两个青年同一天娶媳妇,咋都生了三个儿子全考上大学?

亲!请点下右上“关注”,咱今天来聊聊这件有趣的事儿。

在邯郸平原上,我们这个小村现在还不足百户,是一个以农为主以打工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小村庄。现在村里是90多户,可在1984年,当时村里也就是60多户。刚分地没几年,村里人都在村里干农活。

也就是这一年腊月的一天,村里20岁的青年小吴娶进家一个媳妇,小吴是高中毕业,因为学习成绩差,考大学都没进入预选,自然就在村里务农了。他娶的媳妇就没上过学校,就是咱们平时说的文盲

就在这同一天里,村里18岁的青年小柳也娶到家一个媳妇,小柳是初中毕业,上学时学习成绩一般,他娶的媳妇也是文盲,连自己名字都写得累死老师都看不明白

邯郸农村人,谁家孩子结婚都要看日子,就是说要请人看一个良辰吉日。比如,两家或者三家都看了同一天是良辰吉日,有些万人大村庄的同一天娶媳妇的就会有十几对。我们村小,一年也娶不了几个媳妇,所以同一天有俩青年娶媳妇就很稀罕了。

同村同年,两个青年同一天娶媳妇,咋都生了三个儿子全考上大学?

这更让人稀罕的还在后面呢。

这同一天娶媳妇的两个青年,别看小柳小小吴两岁,可小刘媳妇是迎门喜,新婚之夜后10个多月就生了个大胖小子;小吴媳妇第二年也生了个小子;小柳媳妇又快生了。

没几个月小柳的媳妇又生了个二小子;这又过了一年多,小吴媳妇也生了个二小子。这时候两家都盼望生个女儿就好了。这时候,小柳媳妇又挺上了大肚子。

村里的妇女们议论道:看小柳媳妇走路神态,肯定肚里怀的还是男孩?那时候,农村医院还没有流行B超检查。果然,小柳媳妇再次生了个三小子。而这时,小吴的媳妇也挺上了大肚子,村里有经验的妇女也判断肯定生男孩。

就这样,同一天娶媳妇的小吴和小柳,生孩子就像比赛一样。小柳年龄小,他和媳妇结婚后,四年中生产了三个儿子;而小吴结婚后,五年中生了三个儿子。

同村同年,两个青年同一天娶媳妇,咋都生了三个儿子全考上大学?

这时候,计划生育政策紧张了起来,这两位青年都喜欢算卦,算卦的说,你们两家就是没闺女的命,再生肯定还是儿子。几个算卦的相面的都这么说。两个年轻人跟媳妇商量,这三个儿子以后压力就够大了,就下决心不再生了,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做了绝育手术。

上个世纪80年代,家长对教育还没有达到现在的重视程度。农村的孩子多是放养,而小吴和小柳分别都是三个儿子,孩子年龄间隔都是一岁多,不放养也没法,那时我们这农村还没有幼儿园。上学就在村里那个没有窗玻璃的破旧教室里。

1990年,我们县第二次土地调整,小吴和小刘所在的队一个人平均耕地二亩多。小吴和小柳两家各自分了十四五亩地,那时候种地还是蓄力人工耕作,可想而知,三个挨脚的孩子要吃要喝要穿,还要种好十几亩地,孩子只能扔着养。那些年本都是多子女家庭,小吴和小柳还真巧,都也是弟兄三个,这奶奶爷爷也要种地,姥爷姥娘也要种地,谁顾上帮助照看孩子呢?

当孩子到了五六岁就朝村里小学送,送学校目的就是让老师帮忙看孩子,至于学习成绩父母到地里劳累一天,累得腰疼脖子歪,那还顾得上检查孩子的书本?更何况他们的媳妇都目不识丁?

同村同年,两个青年同一天娶媳妇,咋都生了三个儿子全考上大学?

那时我们村的破学校,只有两个屋子;一二三年级一个屋,四五年级一个屋,只有两个民办老师。更要命的是民办老师家里也有责任田呀!对于那个年代的民办老师来说,根本分不清种地是主业还是教学是主业,更弄不清种地是业余还是教学是业余?我大哥就是受不了这种心理煎熬,辞了民办老师,专业种地了。

农村有个好处,地就在村边,农活是自己的,自己可以安排时间,小吴小柳两家自然是,每到中午放学前,媳妇就跑回家做饭,吃了饭打发孩子上学去后,重新下地干农活。春天夏天秋天,天长,孩子们下午放学了,家长还在地里干活,孩子们就自己到处玩耍。

孩子再稍大点,父母就要指派孩子在家学烧火做饭;孩子十来岁后,星期天就要跟着父母到地里打棉叉,摘棉花,摘辣椒。老大还得负责照管老二老三。父母给老大买衣服时,一定会买大号的,一是能多穿一年,二是老二可拾着穿,然后还有老三接着穿。

同村同年,两个青年同一天娶媳妇,咋都生了三个儿子全考上大学?

现在回忆,那时村小学教室破旧,因为民办老师家里有地需要耕种,不能全心全意教学生。有时候浇地,两个民办老师会轮流看着学生,虽然学生不多,但也是五个年级。一个老师教五个年级。什么辅导班课外学习家教,这些新名词农村还没听说过。

家里父母一心在庄稼苗长势好坏上,孩子上学完全是自然状态。随着孩子上初中高中开始住校,只要星期天放假后,父辈瞪着眼训斥孩子,必须到地里干农活,根本不会说为孩子腾出时间来学习写作业。

就这样,小柳的三个儿子小学毕业后,全部考上了公费初中,初中毕业都以前几名成绩考上了县里唯有的一所重点高中,高中毕业后两个考上了一本,一个考上了二本。两个大学毕业后,继续上了研究生,一个大学毕业后就就业了。

三个孩子上大学期间,都还得到过奖学金,花家里很少的钱。

同村同年,两个青年同一天娶媳妇,咋都生了三个儿子全考上大学?

小吴的三个孩子,都是高中毕业后,上了专科,并且专升本,有两个孩子上了研究生,有个孩子在大学到了老师,一个孩子本科毕业后就业了。小吴和小柳两家六个孩子,都考上大学,至今不但在我们村,就是在我们周边的几个村里,也没有过。

虽然,再后来,村里小学合并到中心村了,老师多了,民办老师也转公办了,学校教室盖上了楼房,条件大好,幼儿园也有了,谁家的父母都是特别重视孩子的学习,绝对再不会让孩子星期天放假到地里干农活了。农村的孩子也成了小皇帝,父母会在时间上经济上满足孩子的学习要求。

这几年,更有家长为孩子报补习班,假期各种兴趣班,请家教……

可是,自从小柳和小吴的孩子后,我们村里人口增加了三分之一,经济条件好多了,可再没有谁家的孩子考上过一本了,考上二本的也寥寥无几。

同村同年,两个青年同一天娶媳妇,咋都生了三个儿子全考上大学?

这让很多家长不明白,咋条件好了,重视子女教育了,咋反倒不如艰苦环境下的孩子学习勤奋了?如果说天资聪明也遗传的话,小柳初中毕业,学习成绩一般;小吴高中毕业,学习成绩很差,并且两个人的媳妇都目不识丁?而后来的父母大都是上过学,娘也上过初中了吧!

尤其,2000年后,农村幼儿园的兴起,农村孩子也是三岁就开始上幼儿园,什么小班大班学前班后,才升入一年级?而我们村再没有一家姊妹几个都考上大学的了。当然,我们村的小柳和小吴家的孩子也许是个例吧!

但回村歇歇老农认为,像小吴和小柳家的孩子都能读书到本科以上学历,都找到好工作,这种艰苦条件下成长的孩子,这种现象是不是很值得教育家们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