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一生只见过袁世凯一面,一向尖酸刻薄的他,却是这样评价袁的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近代史上出现了许多的名人,而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弃医从文通过用文学的方式唤醒了无数麻木的中国人,时至今日他的文章还影响着很多人。鲁迅先生以笔代伐,奋笔疾书,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是民族的魂。正因为他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才让许多懦弱的文人挺直腰杆,不畏强权,敢于斗争。


作为批判主义文学的领导者,鲁迅先生在新文学运动伊始便向封建旧文化宣战,此后更是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斗争。在“女师大学潮”发生后,鲁迅敢于与迫害学生的军阀进行争论,而其不畏强暴执笔对战的勇气,也彰显出一个正直文人的气概。为此伟人毛主席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只见过袁世凯一面,一向尖酸刻薄的他,却是这样评价袁的


了解鲁迅先生的读者都知道,鲁迅一生嫉恶如仇,是一个说话尖酸刻薄的人,在他的笔下从来都不会给那些有权势的人留面子。譬如在《纪念刘和珍君》文章中,他就大肆的批评了段祺瑞执政时期的恶劣行为,将其盖戳为残暴军阀。后又与历史学郭沫若产生分歧,竟斥责其是"流氓加才子"。可以说当时被他骂过的人不计其数,涵盖到政界、军界、学界等各个领域。而就是这样一位新时代的提倡者,在面对枭雄袁世凯这样的人物时,尖酸刻薄的鲁迅先生又会如何的评价袁世凯的呢?


对于枭雄袁世凯的荣辱功过素来都各有评说,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袁世凯以和平的方式推翻腐败的清王朝,实现了国家的平稳过渡,不朽的历史功绩本可有机会流芳百世。然而,袁世凯后来的称帝让其本性暴露无遗,全然不顾人民的反对,复辟王朝,让其形象简直一落千丈,一下子从大总统变成了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作为叱咤晚清政坛上的风云人物,终因洪宪帝制名誉扫地,袁世凯在过了一把皇帝瘾之后,不久便在世人的唾骂声中抑郁离世。


鲁迅一生只见过袁世凯一面,一向尖酸刻薄的他,却是这样评价袁的


据相关资料显示,鲁迅先生一生只见过袁世凯一面,他们两人一个是文学领域第一人,一个政治领域第一人,两强相遇究竟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当时正值民国元年(1912年),临时政府初建,万事辏集。鲁迅先生作为文学领域的佼佼者,自然备受关注,他受时任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出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也就是在同年3月份的时候,枭雄袁世凯篡夺了革命的成果当上了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


由于袁世凯的位置是篡夺而来,所以有很多人都不服气,刚刚成为教育部长的蔡元培在上任后不久就不愿与其共事,愤然辞去了教育总长的职务,后来由范源濂出任教育总长的职务了。要知道枭雄袁世凯刚刚就任,范源濂也是这样被提拔上来的,为了表达自己做事情的决心,故范源濂决定去京城总统府拜访一下袁世凯。由于鲁迅先生学识渊博深受人民的崇敬,所以范源濂邀请了鲁迅一同前去,这才有了两人相见的机遇。


鲁迅一生只见过袁世凯一面,一向尖酸刻薄的他,却是这样评价袁的


据悉,这次两人会面的时间并不算很长,但是在交流的时候两人还是蛮愉快的,各自对对方都有了新的认知,尤其是袁世凯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美中不足的事情就是两个人的交谈内容没有被记录下来,后世也不知道他两个之间是怎么交流的,交流了一些什么!但经过这次的见面之后,鲁迅先生对袁世凯的评价却非同一般,他这样说道:

“这中间只有袁世凯略知怎样对待知识分子,对稳定统治最为有利。相比较之下,其他的统治者见识太浅薄不足为道。”


由此可见,一向尖酸刻薄计较的鲁迅对袁世凯居然没有任何微词,还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而就是这短短一句话,也说明袁世凯这个人在任的时候非常的重视教育,非常的重视文人,而且在鲁迅先生看来只有袁世凯当大总统对我们国家才最有利。在那个内忧外患时期,文人虽然并不能为他们打仗夺取政权,但是要想做大事也少不了文人辅助,而袁世凯重视教育,尊重文人,这也就难怪鲁迅先生对袁世凯有着这么高的评价。


鲁迅一生只见过袁世凯一面,一向尖酸刻薄的他,却是这样评价袁的


的确,枭雄袁世凯虽然开了历史的倒车称帝,但其在兴学重教方面还是得到后世的认可的。他主张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校,积极倡导学子留洋。在他的努力下,中国沿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在财政紧缺的状况下袁世凯宁可压缩其它支出,也要推广全部免费的新式学校,如今著名的山东大学的前身山东大学堂亦是由他筹备创办。随后在执政期间,袁世凯也多次反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国家之繁荣昌盛,实系于国民之品德、知识和体力之高超,若欲提高此三者之水平,必得强化公民教育。


而枭雄袁世凯作为我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其荣辱功过素来都引人热议。他虽然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过重要贡献,但本质上还是一位擅长权术的旧派人物,尤其是后来全然不顾人民的反对复辟王朝称帝,让其本性暴露无遗,“独夫民贼”、“窃国大盗”的形象让他一落千丈,名誉扫地。真可谓是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契机只在一念之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