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相变是LCO材料衰降的主要因素吗?

钴酸锂材料压实密度高,电压平台高,可以为锂离子电池带来更高的体积能量密度,因此目前多数电子设备使用的仍然为钴酸锂体系的锂离子电池。但是钴酸锂材料的容量较低,在4.2V下比容量仅为140mAh/g左右,虽然可以通过提升电压方式的提高钴酸锂材料的比容量,但是在高电压下循环会导致钴酸锂材料快速衰降。

界面衰降通常被认为是层状结构正极材料衰降的主要原因,近日北京工业大学的Changdong Qin(第一作者)和Pengfei Yan(通讯作者)、Manling Sui(通讯作者)等人对LCO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界面相变对于材料衰降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LCO材料的表面结构相变并不是引起材料性能衰降的主要原因。

实验中作者采用了LCO/Li扣式电池对钴酸锂材料在2.7-4.2V、2.7-4.5V和2.7-4.7V下的循环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LCO材料在高截止电压下会发生快速的容量衰降和电压衰降。下图为a-c分别为在4.2V、4.5V和4.7V截止电压下循环20次后电极表面相变层的厚度,可以看到在4.2V下循环后表面相变层的厚度为10nm,在4.5V下相变层厚度为25nm,在4.7V下相变层的厚度则增加到了55nm,这表明较高的截止电压会增加表面相变层的厚度。

此外我们从图中能够注意到,4.2V下循环后的LCO颗粒表面的相变层为单层结构,而4.5V和4.7V下循环后LCO颗粒表面的相变层则为双层结构。下图d为LCO材料这种表面相变层的精细结构,其中图中标识1的位置为原始的层状结构,标识2的位置为层状结构和尖晶石结构的混合层,标识3的位置则几乎为纯的尖晶石结构层。同时对LCO材料表面的Co元素分布分析(如下图g所示)可以看到,在LCO颗粒的表层Co元素的溶解相当的严重。同时对O元素的分析可以发现,从颗粒的内部到颗粒的表层O/Co比例显著降低,这表明相比于Co元素的溶解,在颗粒的表层O元素的损失更为严重。

从下图h的EELS分析结果可以看到Li的特征峰主要出现在体相之中,而在表层结构中几乎没有发现Li,这表明LCO材料颗粒表面的Li元素出现了明显的溶解。

界面相变是LCO材料衰降的主要因素吗?

下图为不同的循环次数后和不同截止电压循环后的LCO颗粒表面层的厚度变化图片,从下图a-c可以看到在2.7-4.2V下循环20、50和100次后,表面层的厚度分别为10nm、17nm和37nm,表明LCO颗粒表面层的厚度会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从下图d可以看到在2.7-4.2V下循环时,颗粒的(003)晶面相比于其他晶面会更加稳定,但是截止电压提高到4.5V、4.7V时,(003)晶面的表面层厚与其他晶面之间几乎没有区别,这表明在较高的截止电压下(003)晶面也变得不稳定。总的来说,高截止电压和长时间循环都会导致LCO颗粒表面积累较多的界面副反应,从而生成较厚的界面层。

界面相变是LCO材料衰降的主要因素吗?

下图a为电池在4.0-4.7V范围内进行循环的数据,从图中能够看到在这一电压范围内,LCO材料的容量也发生了快速衰降,但是我们从下图b、c可以看到虽然LCO材料的容量出现了明显的衰降,但是LCO颗粒的表面层厚度却非常薄,这一发现表明LCO颗粒表面层的形成主要来自放电过程,特别是在放电过程中较低的电压范围内。同时这一现象也表明LCO颗粒的表面层并不是引起LCO材料容量和性能衰降的主要原因。

为了进一步验证LCO颗粒的表面层主要来自于放电过程,作者首先将LCO充电至4.7V,静置2h后,分别将材料放点纸4.55V、4.3V、4.0V、3.8V和2.7V,然后对放电到不同电压状态下的LCO材料表面层的厚度进行了分析,从下图f中我们可以注意到随着放电电压的降低,LCO颗粒的表面层后出现了明显的增加,这也印证了LCO颗粒表面相变层主要来自于放电过程。

对于上述现象的原因,作者认为LCO颗粒表面相变层主要是因为Co元素迁移到Li层导致的,而Co元素更容易在Co2+的状态下迁移到Li层,这主要是因为Co3+/Co4+与O元素之间键能较强,不容易发生迁移,而Co2+与O之间的离子键相对较弱,更容易发生迁移。在LCO充电后,表面层会损失部分的O元素,在材料再次嵌锂时,就会导致Co元素的价态降低出现Co2+,从而促进了Co元素迁移到Li层,产生一层表面相变层。

界面相变是LCO材料衰降的主要因素吗?

从下图a可以看到,当电池在较低的截止电压下循环时,电压衰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如果在4.7V下恒压2h,则放电初始电压就会降低到4.44V,如果在4.7V恒压7天,则放电初始电压会下降到4.05V,但是这种电压衰降在第二圈4.3V循环时基本消失了,表明这种电压衰降主要来自于高截止电压下的循环。对经过上述循环的LCO材料作者进行了形貌分析,从下图d可以看到在4.3V循环的LCO颗粒表面几乎没有相变层,但是在4.7V恒压充电2h和7天后的LCO颗粒表面出现了厚度在40nm左右的表面相变层,这表明浮充时间不会对LCO材料表面的相变层厚度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是对比几种材料的4.3V循环曲线可以看到这层40nm后的表面相变层并没有造成明显的电压衰降,这表明表面相变层并不会显著的影响LCO材料的放电电压,倍率测试也表明这层表面相变层并不会对LCO材料的倍率性能产生显著的影响。

界面相变是LCO材料衰降的主要因素吗?

在之前对于三元材料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表面相变层会显著的阻碍Li+的扩散,从而导致材料的倍率性能降低,但是为什么LCO材料的表面相变层不会影响材料的倍率性能呢?从下图中我们对比LCO和NCM两种材料的表面相变层可以发现,LCO材料的表面相变层呈现出多孔结构,而NCM材料的表面相变层则呈现出致密结构。此外表面相变层的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区别,LCO材料的表面相变层主要为尖晶石结构,例如Co3O4 和LiCo2O4,能够传导Li+。而在三元材料中表面相变层主要是岩盐结构,不利于Li+的传导。因此LCO材料虽然在高截止电压下也会产生表面相变层,并导致材料的容量出现明显的衰降,但是并不会对其倍率性能产生明显的影响。

界面相变是LCO材料衰降的主要因素吗?

Changdong Qin的研究表明在高截止电压下充电后的放电过程中,LCO材料会在颗粒表面产生一层表面相变层,但是这层相变层具有多孔结构,并且整体上呈现尖晶石结构,因此并不会对Li+的扩散产生较多的影响,因此不会对材料的倍率性能产生明显的影响。

界面相变是LCO材料衰降的主要因素吗?

本文主要参考以下文献,文章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和评论,以及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任何版权问题,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Revealing the minor Li-ion blocking effect of LiCoO2 surface phase transition layer,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460 (2020) 228126, Changdong Qin , Yuyuan Jiang , Pengfei Yan , Manling Su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