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柔區的歷史

懷柔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就已經有了“懷柔”這個名稱,公元1368年明朝設置的懷柔縣與今天的懷柔區管轄範圍基本相同。在古代漢語中,“懷”是來的意思,“柔”是安撫的意思。“懷柔”這兩個字放在一起,就是以德施政,民族團結,交融發展。 春秋戰國時代,懷柔是燕秦活動的戰略要地,屬於燕國範圍,距燕國都城“薊”最近的漁陽郡的首府即位於懷柔區北房鎮的梨元莊村。 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後仍設漁陽郡,秦始皇對漁陽一帶邊遠地區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視,築長城、修馳道,都路經漁陽。 西漢時,漁陽在經濟、軍事、民族交流方面都佔有重要位置。 西漢中期漢王朝在漁陽設鐵官,冶鑄農器、兵刃和製造五銖錢,還不斷在漁陽一帶與少數民族交戰,並曾派重兵屯戍。 漁陽地區長期處於少數民族和漢族交鋒的前線,對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魏以後,漁陽郡的戰略位置逐漸衰落,西晉正式廢除漁陽建制,懷柔屬於燕國範圍。 十六國時,雖然恢復了漁陽郡名稱,但先後遷至武清、三河,隋、唐遷至今天津薊縣,位於懷柔的漁陽不復存在。 隋、唐至元朝末年,懷柔始終沒有形成獨立的建制,唐朝建立的懷柔縣為現今的順義區。 明朝元年(1368年)12月,改順州為順義縣,改檀州為密雲、懷柔二縣,這是在現在的懷柔區城建立區一級建制的開始。 明正德8年(1513年),升昌平為州,懷柔為昌平州屬縣。 清順治初年,懷柔縣為順天府所轄22縣之一。 民國2年,北京地區設京兆地方,懷柔為京兆地區20縣之一。 懷柔區出自《詩經·周頌·時邁》中的“懷柔百神”,意思是招來安撫。唐太宗貞觀年間開始設立懷柔縣

懷柔區的歷史

懷柔區的歷史

懷柔區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