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讓蘭州黃河文化資源活起來

讓蘭州黃河文化資源活起來

李清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們研究黃河文化包括蘭州黃河文化指明瞭方向。

蘭州黃河文化具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資源優勢。蘭州是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蘭州黃河文化,是黃河蘭州段歷代先民創造的具有蘭州地域特色的文化,包括思想、文獻編纂、科學技術、文學、藝術、風俗、宗教等。它的主要文化精神,包括源頭精神——人文化為剛健自強、開拓創新的精神;河匯百川的精神——人文化為胸懷坦蕩、兼容幷蓄的精神;澤溉萬區的精神——人文化為無私奉獻精神;奔騰不羈、懷山襄陵的精神——人文化為無畏奮進、萬難不屈的精神。這些自然和人文精神,體現在蘭州黃河文化的各層面,貫穿於蘭州黃河文化的全過程。

在歷史上,蘭州有掌控南北方、連接東西部、直通西域的地理優勢。秦漢兩朝都以今蘭州為樞紐,加強對羌、匈的防務。秦漢以後,歷代中原王朝無論對羌、匈等南北少數民族是和是戰,接觸都很頻繁,這些接觸或政策的推行,都以黃河上游的蘭州為平臺或節點。同時,也因為蘭州扼守西北、座中四聯的地理優勢,秦漢以降,中原王朝要在西北安疆固土,開拓西向,聯絡中亞、西亞等國家地區,都以“絲綢之路”東段的蘭州為重鎮和要道。中原內地、西北各族、中亞、西亞等國家地區的文化,薈聚蘭州相交流,也因此形成了蘭州黃河文化薈萃中西、河匯百川的文化優勢。

以飲食文化為例,張騫鑿空西域後,中原王朝得以從西域引進葡萄、石榴、菠菜、胡蘿蔔等。中原的稻穀種植技術、茶葉等也經過蘭州和黃河上游傳到中亞、西亞一帶。這些農作物的引進,大大豐富了黃河上游和中原內地的糧菜品種和烹飪技術,促進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以服飾文化為例,明成祖永樂間宮廷開始在西北傳造駝褐、駝羊緞等毛織物,明孝宗弘治時傳造彩妝絨帽、龍毯、素毯、彩龍袍、曳撒衣等,所用羊絨都是蘭州等地供應。傳造先是偶行,後沿為常例,蘭州因此匯聚各地工藝,促成了紡織新技術生成。此外,蘭州水煙的發展過程,是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的典型。蘭州農民用石子、沙子壓田,藉以保溼、抗旱、壓鹼、增收的方法,是將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的成功事例。其中的智慧和思路,就是抓住優勢,對準市場,利用有利條件,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產業優勢。

延續歷史文脈,就必須讓蘭州黃河文化資源進一步活起來。按照國家關於甘肅發展的戰略定位和建設文化大省的總要求,我省確定了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圍繞“一帶”、建設“三區”、打造“十三板塊”的工作佈局。“十三板塊”即文物保護、大遺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利用、民族文化傳承、古籍整理出版、紅色文化弘揚、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文化產業發展、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及節慶賽事會展舉辦等。立足這項工作,挖掘、清理、利用蘭州黃河文化,有利於從不同側面激活蘭州黃河文化資源。

挖掘、理清、利用蘭州黃河文化資源,關鍵是要摸清蘭州黃河文化資源的家底及內涵。現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例如講“絲綢之路”,大都是從西漢講起,而對於華夏文明初曙時期東西部交往——哪怕只是傳說——深挖細究則較少。先民所踏過的道路是“絲綢之路”的前身,其事蹟是華夏文明包括蘭州黃河文化極為重要的內容。把這些歷史傳說挖出、理清、講明,能夠豐富“黃河故事”的內涵。把它們用現代科技包裝,打造成產品或旅遊景觀,就能進一步激活蘭州黃河文化的資源優勢。此外,或是通過博物館、文化館、報紙、廣播、多媒體、融媒體等廣泛傳播,或是作為文藝創作、雕塑建築設計的素材,或建成蘭州黃河文化公園,促使蘭州黃河文化同旅遊產業深度融合,都能讓蘭州黃河文化資源進一步活起來。

(作者系西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