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的當代表達——讀左劍虹的山水藝術


“人與自然”的當代表達——讀左劍虹的山水藝術


溯溪圖 2014

“人與自然”的當代表達——讀左劍虹的山水藝術


站在當代的立場上,畫家左劍虹始終不渝地用畫筆詮釋著“人與自然”的永恆主題,長期以來,在“筆墨當隨時代”的中國畫格局中,他堅持不渝地以當代人的觀念和視角去解讀“人與自然”的主題內涵,並自覺偏離了陳舊的從“臨摹”到“臨摹”的套路,走上了從寫生到創作的直面現實“及物書寫”之路。顯然,左劍虹更注意藝術創造和現實生活氣息的融合,追求富有張力的形式美感與審美境界。

“人與自然”的當代表達——讀左劍虹的山水藝術


太行松濤 2019

劍虹的學院學術背景及其敏銳的感受能力和嚴謹的基礎訓練,成為他藝術教學、理論研究、創作實踐有力的支持和寶貴資源。他師從灕江畫派領軍人物、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黃格勝先生,得以在先生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中,獲得了對“人與自然”、“人與藝術”、“自然與藝術”的認知,並自覺於學術的探討與對藝術的認知,使他在迴歸藝術本身的過程中,應和了當代中國文化階段性轉型,在極其自然的情態中躋身“新中國畫運動”之中,為新中國畫運動增添著新的因素。

“人與自然”的當代表達——讀左劍虹的山水藝術


與山為友其心也厚 2014

不可否認,傳統與當代山水畫中的經典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深深影響著劍虹,特別是經典作品中的形式創造、語言運用、智慧亮點與人生共鳴的浪漫主義詩性已經成為他難以磨滅的記憶、藝術資源和精神啟發。在劍虹看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仍是常用常新的原則與理念,多年來,在直面自然中,劍虹以富有想像力的求索進行了自覺的現實性與詩意轉化,這一努力及其成果,已經內涵在作品中。當然,其中也暗含了他對精神難度和藝術高度的追求,因為劍虹筆下的山水已不再是因循守舊、美學趣味僵化與毫無生氣的作品。作品表明,劍虹顯然更看重一種對藝術的全面感受和理解,即從整體意象上營造詩化“山水意象”,讓作品整體美學特徵更趨鮮明和廣闊性。

“人與自然”的當代表達——讀左劍虹的山水藝術


淡淡的目光 2018

對經驗和記憶的重塑和對人生世事的豐富理解,使得劍虹的山水作品,體現出對中國畫藝術純正性的守護和“筆墨當隨時代”的藝術擔當,它表明的是,劍虹在當代性和傳統整合的節點上獲得了創造性轉向與提升。

劍虹作品中濃郁的山林氣息,以及形神兼備、氣韻彌滿的整體效果,無不源於畫家在藝術上所傾注的心血和熱情。因為,當生活不再直接以敘事和寫實方式進入藝術創作而成為一種啟悟與靈感時,畫家的用心和激情,就會在更富氣韻、也更為生動的層面上得到昇華。從作品來看,劍虹的寫生與創作屬於關注意象感覺一路,因為,他強調整體上的繁簡統一、虛實統一、形意統一,傳統經驗與現實感悟的統一,進而在“乘物遊心”中,抵達“神與物遊”的“暢神”狀態。所以,在這一藝術取向中,他對生活與藝術的關係在心性的領會和詩意的理解上,產生了明顯的變化,這裡,顯示的是畫家自我創造意識的敏感與自信。

“人與自然”的當代表達——讀左劍虹的山水藝術


雨來隨興寫黃姚 2018

劍虹的山水畫,雖融宋元明清山水畫及當代諸名師的藝術精神於內,但他更多的是得益於大自然的養育與啟迪,在造化之中獲得了審美的陶冶,培養了他善於發現的眼光與情懷,因此,他的山水畫總是漾溢著灕江風情特有的清澄、雋秀、從容與自然,以及那種獨屬於灕江的綿長深遠、天然的詩性。

以造化為師,以寫生的鮮活感入畫,營造“神與物遊”的審美境界,是劍虹山水畫最為突出之處。

多年來,劍虹勤勉地跋涉在藝術之旅上,在努力攀登藝術的階梯中,日益抵近“以技入境”的高度,得以在志向高遠中,摒棄平庸與俗念,力求在形式創造、意象表現與筆墨語言的文化承載中,返歸藝術本質。因此,劍虹作品在“去粗取精”、“精益求精”的過程中,完成著“由形及神”的轉換與提升。

“人與自然”的當代表達——讀左劍虹的山水藝術


行舟圖 2017

根源自灕江風情的劍虹作品,多以平遠、深遠、高遠之法去結構畫面,山勢往往拔地而起,蜿蜒升騰隆起,而幾何形的山體在空間中的構成、對比與錯迭,呈現了造化世界的無限豐富與生命活力,給人以難忘的審美印象,畫家筆下的灕江山水盡顯綺麗、奇俏、清峻。而少許的平遠構圖,則在開闊之中,體現了“八桂”大地的豐饒與溫熱厚重;筆墨齊下的意象表現,使灕江山水的點線、墨色以線條和塊面分割著有限空間,在筆墨或密集或簡約疏朗中,在多變的畫面章法、結構與經營佈局中,營造了澄明、清麗的空間圖像,這是深遠、高曠、空闊與廣大的審美境界。山之意象的高低起伏、錯落交叉,乃至山體與留白手法的運用和處理,在山岩高峻險絕、群山逶迤、縱深蒼遠中,在“致廣大、盡精微”中,莫不呈現了整體渾然的風清峻爽和立象盡意的詩境,在細節上又顯現為以形神機趣透示出“意從象出”和“遙情寄物”的用心所在。

“人與自然”的當代表達——讀左劍虹的山水藝術


曠野丹霞 2016

細讀作品,不難發現在高遠、深遠、平遠之間的山川、樹叢、屋舍、石徑中,都是由現實物象轉化為筆墨意象的,且富於藝術情趣與意味。它們是誇張、虛擬、變形的筆墨表達,不再是原型真實的再現,因此,作品中的一切符合藝術的邏輯、寫意的邏輯和情韻表達的邏輯。因為,劍虹運用了“化實為虛”、“化虛為實”、“虛實相間”互動的手法,使畫幅中意象在虛實、筆墨濃淡中盪漾著流動感、起伏感和跳躍感,以及地域特有的澄明感、靜謐感和詳和感,在濃淡乾溼、疏密變幻的不確定性和運動感中,營造了山水、村落的鬱勃生機和活躍的氛圍。在山水、村落之間的空間關係中,見出運思奇巧、立意深遠的品格。宋人範晞文提出“以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以及清人方士庶所謂的“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畫家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可見,“化景物為情思”被劍虹運用得恰切自如,其作品所以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就此得到理解。

“人與自然”的當代表達——讀左劍虹的山水藝術


往事隨風 2018

作品表明,山川的高遠、深遠,甚至平遠,多以沒骨式用筆,淡墨畫出,而近處山岩、村落、樹木、石徑則以筆墨鉤勒而出,使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即“物物而不物於物”的變與不變的哲學道理的藝術性運用,使之貴有畫外韻致,神於象解的妙境,並在整體上營造出“清空”卻“質實”的感覺,“清空”即為“雅緻峭拔”,質實則為“形物深曲”之意,實際上,在不經意間畫家完成了思維方式的互換與藝術感覺的互換;古人論畫有:“山川萬物之具體,有反有正,有偏有側,有聚有散,有近有遠,有內有外,有虛有實,有斷有連,有層次,有剝落,有豐致,有縹緲,此造化之大端也”的“藏”與“露”的辯證關係,這一轉化體現的是中國畫有規律而可“無法”的寫意的藝術表現特點,即“喜其不露痕跡牽強之形,而令人首肯也”的寫意手法,我們在劍虹山水畫中看到了這種明確的表達。

“人與自然”的當代表達——讀左劍虹的山水藝術


尋源圖 2019

劍虹山水畫在“法無定法”、“熟後生”、“不似之似”與“無象之象”中,盡顯了冥冥中生氣鬱勃,窈窕中神完氣足的意緒,體現了意到筆不到的空靈詩境。

理想追求與精神境界,不但決定了畫家的藝術取向,也決定了畫家的自我擔當和勇氣。其實,在這個時代,藝術乃是一個鏡鑑,純正嚴肅的追求和追名逐利的浮躁之氣,是涇渭分明與“道不同不與相謀”的。

劍虹擯棄了世俗的羈絆,以理想精神和詩意情懷守望藝術的純正精神,以真誠來書寫內心對現實生活的體現和感受。劍虹的藝術實踐表明,他既是藝術的創造者,也是藝術精神的守望者。

“人與自然”的當代表達——讀左劍虹的山水藝術


疑似銀河落九天 2014

多年來,劍虹以灕江山水為載體,闡釋著“人與自然”的主題,表達著對故土的摯愛,確證著他對灕江山水品格的獨特審美認知。難能可貴的是,劍虹筆下的灕江山水卻是意象凌厲,危巖高聳的水墨意象,大氣、厚重,甚至有些悲壯氣質,這是他的獨特表現,也是他在新語境和新視角下重新解讀的結果。我讀劍虹作品常被幻覺激發起悲壯的心緒,併為他能借題發揮而驚歎,因為在他平實、靈動的筆墨中滲透著對“人與自然”主題堅定厚重的直覺理解,他新近的作品尤顯出那種天高地遠、山高水長的空闊感和廣大感,它們透出的是難得的磊落與坦蕩,這既是藝術氣質,也是人的品質。

在劍虹作品中,我們反覆看到的是他心靈的裸露,他精神的呈現,他生命質地的展示。因為,他以心力和激情的書寫打開了“人與自然”的阻隔,讓人的生命精神與自然淋漓的元氣融通合一,並充溢瀰漫在他的藝術文本之中。

劍虹作品的風格與精神,由此而來。

數十年來,劍虹堅持“和而不同”的心態,借當代文化語境的風勢,順勢高揚“自我創造”的藝術精神,對“我用我法,法自為我”原則的自覺堅持,使之成為既具有開放性視野與包容性態度,同時又具有中國文化個性的當代學者型畫家。

當然,我們對劍虹還抱有更多的期望,對他而言,一切都是新的開始!(文/徐恩存)



橫屏欣賞

“人與自然”的當代表達——讀左劍虹的山水藝術


靠山棲居圖 2014

“人與自然”的當代表達——讀左劍虹的山水藝術


左劍虹,1961生,湖南湘陰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研究生畢業,廣西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創作院左劍虹工作室導師,灕江畫派促進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廣西作家協會會員,桂林致公畫院院長。曾任廣西藝術學院灕江畫派學院院長、灕江畫派研究院院長、桂林市政協常委。

注:圖文來自網上,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