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愛叫做:孩子,我的夢想,你幫我實現吧

小梅的孩子上小學五年級了,小梅幫孩子報了繪畫班。

孩子從小跟著爺爺奶奶長大,沒有上過興趣班,每天只知道瘋玩,孩子漸漸長大,作業爺爺奶奶再也輔導不了了,於是小梅回家帶孩子,並幫孩子報興趣班。

孩子不願意去學,小梅苦口婆心的勸,最後小梅對孩子說:媽媽小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學畫畫,那時候條件不好,學不了,現在有這個條件了,你幫媽媽實現好不好?

小梅的孩子問:媽媽,你的夢想為什麼要讓我來幫你實現?

是啊,小時候我們的夢想實現不了,等有了孩子,就將夢想加諸到孩子身上,自以為是的認為,我喜歡的,也是他喜歡的,美其名曰:我愛他,我是為了他好。

殊不知,你之所愛並非孩子心頭所好。

有一種愛叫做:孩子,我的夢想,你幫我實現吧

不要用愛的名義,將夢想加諸給孩子

《無聲告白》中,莉迪亞害怕媽媽瑪麗琳的再次離開,迎合媽媽的喜好,裝出一副她喜歡媽媽的愛好的樣子。

可是隨著學習的加重,和瑪麗琳對莉迪亞報有的所有的期待,認為她的夢想女兒一定會幫她實現。

瑪麗琳加深了莉迪亞的各種課業,本不該那個時候學到的知識也提前學了,可是對於小小的莉迪亞來說,很多東西都晦澀難懂。

有一種愛叫做:孩子,我的夢想,你幫我實現吧

更何況又不是真心喜歡的,肯定投入不進去,可又不敢跟媽媽說,害怕他再一次離開。

莉迪亞從未告訴母親,她並不明白什麼是克雷伯氏循環,也無法解釋有絲分裂的原理。當母親把大學發來的成績單裝進相框裡的時候,莉迪亞把它掛在自己房間的牆上,假裝在微笑。

她絞盡腦汁也想不出答案。轉彎中的卡車上裝載的賽車、旋轉的過山車、鐘擺和砝碼……這些東西如影隨形地跟著她,她越想越覺得它們沒有意義。

莉迪亞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儘管她不願意成為這個中心——每天都擔負著團結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載父母的夢想,壓抑著心底不斷湧起的苦澀泡沫。

瑪麗琳在心中用金線為莉迪亞編織了一個華麗的未來,她相信女兒也希望擁有這樣的未來:莉迪亞穿著高跟鞋和白大褂,脖子上掛著聽診器;莉迪亞站在手術檯前,周圍的一圈男人敬畏地觀摩她嫻熟的技術。對瑪麗琳而言,每過一天,這個未來彷彿都變得更加真實了一些。

直到最後,噩耗傳來,瑪麗琳才知道,她之所愛並非女兒之所好。

有一種愛叫做:孩子,我的夢想,你幫我實現吧

你未能實現的夢想,不要寄予到孩子身上,讓她自己的成長

《媽媽咪呀》中有一個六歲的小女孩跳舞跳得特別好。

可是她一個星期排滿了興趣班,幾乎沒有屬於她自己的玩樂時間,星期一晚上爵士,星期二晚上畫畫,星期三晚上芭蕾,星期四晚上尤克里裡,星期五晚上寫作業,星期六早上小主持,下午街舞,星期天早上爵士。

有一種愛叫做:孩子,我的夢想,你幫我實現吧

光聽我都覺得這個孩子太辛苦了,才六歲的孩子,大好的光陰,正是玩的年齡。

孩子的姥姥說:我們把希望都寄託在這個孩子身上,當時因為歷史的緣故。自己的願望沒有實現,後來幸運的是上天給了我一個女兒,我就把自己的一些沒有實現的願望在她身上想實現。

結果我的女兒又給我帶來了這樣的一個小天使,帶她以後,發現孩子確實是個好苗子,很有天賦,認為是一個可以雕塑的材料,於是想讓我們實現兩代人的夢想。

金星老師說:姥姥的話讓我很糾結,你們有夢想,對孩子寄予期望,這都是正常的,但是還是要給孩子空間,她還是個孩子,讓她自然的成長,不要過早的把她雕刻完了,讓她自己雕刻自己。

有一種愛叫做:孩子,我的夢想,你幫我實現吧

是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軌道要走,我們不應該將自己的想法加諸到孩子身上去。

曾經看過一句話,特別喜歡,學習一項自己喜歡的事物,最好的時候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學習,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晚,與其將自己的夢想讓孩子來實現,不如現在抽點時間開始學習,就讓孩子去學他喜歡的,他想學的,豈不是皆大歡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