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摔琴為什麼這麼決絕?



關於中國傳統文人的知音情懷這一點,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如此說道 :“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之知音。”


千百年來,中國文人所渴求的,無非是意趣相投的知己。其實不止於中國文人吧,幾乎每個人都渴望能有一個“知音”相伴。


這種交情無關身份與利益,無關權勢與目的,是精神上的平等與互助。


這裡就有一個問題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子期死了,伯牙為何非得“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不只伯牙,歷史上的琴人因琴友亡故而絕弦不彈者不乏其人。琵琶、古箏等其他樂器也有情志相投者,他們為何沒有伯牙這樣決絕的舉動?


高山流水知音少,不是知音不與彈。這不得不從古琴特有的知音情結談起。


他摔琴為什麼這麼決絕?


首先,古琴是一門嚴肅的音樂藝術,寄託著古人天人合一、徵道崇聖的神聖信仰。


其次,琴人們多具有凌俗高潔、凜冽孤傲的個性,他們視古琴為高尚人格的表徵,將之作為超越世俗、寄託志向的首選樂器。嵇康孤高傲岸、耿介剛正,一生與琴為友,看中的就是古琴清高超拔的品格。他不以俗世權勢為尚,追求“目送歸鴻,手揮五絃,俯仰自得,遊心太玄”的逍遙和自由,古琴是他含道獨往、棄智遺身、思想得以寄託的最好器物。


他摔琴為什麼這麼決絕?


再次,古琴是彈奏藝術,更是一門馳騁想象的聽覺藝術,對聽琴者要求很高,遇到一個好的知音很難。


明代琴家冷謙在《琴聲十六法》中指出,琴人只有充分地發揮想象,才能“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到達渾然天成之境。


所以說俞伯牙是幸運的,他遇到了鍾子期。這種知音的相遇,使得鼓琴聽琴不在僅停留在技藝層次上,而是進入了更高一層的傾訴和理解的精神境界。


所以,正是蘊含在《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這背後的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這,便是編織綿延不斷的傳統知音情結。


何為知音?何為覓知音?小編是這樣理解的:


知音——知心達意之人。

覓知音——中國文人的宿命情結。


願我們都能在漫漫人生路上遇到那個“知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