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九子奪嫡”上位的雍正,為何剛登基就準備“祕密立儲”?

引子:今天的故事,要從雍正十三年(1735)陰曆八月二十二日這一天說起。這一天夜間,漏將二鼓的時候,睡夢中的大學士張廷玉忽然聽到有人“咚咚”砸門的聲音,其聲急促。張廷玉披好衣服出來,只見是宮中內侍神色匆忙,前來急召自己入宮。張廷玉一見內侍匆忙至此,心中立刻有了一種不好的預感……


借“九子奪嫡”上位的雍正,為何剛登基就準備“秘密立儲”?

電視劇《甄嬛傳》中雍正劇照

雍正暴斃,密詔迷蹤

張廷玉不敢耽擱,慌忙隨太監飛奔至圓明園西南門,早已在門口等候的三個太監,來不及說話,就將張廷玉引往雍正寢宮。一路上,張廷玉只見到處燈火通明,太醫內侍們在寢殿內進進出出。莊親王、果親王、大學士鄂爾泰以及諸位皇室大臣,都像熱鍋上的螞蟻般站在殿前。因為他們和張廷玉一樣都沒有想到,深夜受召,竟然是因為“上疾大漸”。

張廷玉諸人在煙霧繚繞、帷幔重重的寢殿之中,見到了令他們“驚駭欲絕”的一幕:白天還勤政如常的雍正,此時卻雙目緊閉、奄奄一息,眼看已到了彌留之際。見此情景, 一時間人心惶惶。張廷玉在他的《自訂年譜》中,還心有餘悸地回憶道:時交子時,忽然宮門大開,哀樂四起,內侍高聲宣佈:大行皇帝龍馭賓天。在聽到這個噩耗的那一刻,所有人失聲痛哭,場面一度十分混亂。

混亂中,張廷玉忽然想起一件極其重要的事,那就是大行皇帝生前的立君密詔。國不可一日無君,若此時不將密詔請出昭告天下,將來未免會再生枝節。

借“九子奪嫡”上位的雍正,為何剛登基就準備“秘密立儲”?

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

然而,就在張廷玉責問大內總管為何不馬上將密詔請出時,總管卻說匆忙之間,大行皇帝並未提及密詔之事。張廷玉等人知道茲事體大,不敢有絲毫耽擱,急令內侍四處尋找,這才終於在雍正身邊,找到了密詔副本。又火速令人趕往乾清宮,請出藏於“正大光明”牌匾之後的密詔正本,兩相對照確認無誤,這才宣佈大行皇帝立儲密詔。四皇子弘曆受命登基,也就是後來的清高宗乾隆。

看到這裡也許就有同學產生了一個疑問,立嗣這麼重大的事情,為啥雍正偏要搞得這麼神秘,以至於眾人在這個節骨眼上,差點出了大亂子?其實,秘密立儲這項規定,並不像你想得那麼簡單,這裡頭實在是大有名堂。

而這件事,這還要從康熙朝的“九子奪嫡”事件開始說起。

借“九子奪嫡”上位的雍正,為何剛登基就準備“秘密立儲”?

“九子奪嫡”關係圖

太子被廢,九子奪嫡

九子奪嫡事件,指的是康熙皇帝的九個兒子爭奪皇位繼承人的事件。九子奪嫡事件和著名的玄武門事件本質相同,都是兄弟手足為了爭奪皇位而爆發的經典內鬥。這場重大的政治事件中,先後有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參與其中。其波及人數之多,過程之殘酷,權術陰謀之精彩,都值得後人為之玩味。

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康熙一生,共有二十四個兒子,因為長子胤禔是妃嬪所生,所以按自古立嫡長子為皇太子的慣例,康熙將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二阿哥胤礽立為太子。然而隨著胤礽漸長,漸漸恃寵而驕,養成了唯我獨尊的性格,在許多事情上絲毫不顧兄弟父子的情分,這自然也引起了其他皇子的極大不滿。

康熙四十七年,大阿哥胤禔首先發難,舉告太子暴戾不仁,其他皇子紛紛附和。起初康熙並不以為意,偏巧這時候十八阿哥突染疾病,救治不善而死。這時候太子胤礽卻表現得和一個沒事人一樣。這不禁讓康熙皇帝想起十幾年前,自己身患重病時,太子也像今天一樣,毫無噓寒問暖之舉。康熙每念至此,都無比寒心,於是漸漸起了廢黜之意。

借“九子奪嫡”上位的雍正,為何剛登基就準備“秘密立儲”?

電視劇《步步驚心》劇照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頒下一道諭旨,宣佈廢太子之位,並將之幽禁於鹹安宮內。太子被廢后,其餘諸子無不摩拳擦掌,更有甚者,開始結黨營私、拉幫結派,為以後的爭儲做準備。可是,康熙是一個念及舊情和痛恨結黨的皇帝,他一方面顧念著已逝的赫舍裡皇后,一面又對躍躍欲試的八阿哥等人深惡痛絕。

“(四十七年) 冬十月甲辰,削胤禩爵。……十一月癸酉朔,削直郡王胤禔爵,幽之。……丙戌,召集廷臣議建儲貳。阿靈阿、倫岱、揆敘、王鴻緒及諸大臣以皇八子胤禩請。上不可。……庚子,復胤禩貝勒。”

康熙將結黨的大阿哥、八阿哥和九阿哥等人徹底剔除出爭儲方陣之後,又開始想起胤礽的好:“(四十八年) 三月辛巳,復立胤礽為皇太 子,昭告宗廟,頒詔天下。”康熙給出復立太子的理由是:“(胤礽)之前所為,皆因大阿哥以魘鎮之法害之。”這個看似有點荒唐的理由,表明了康熙並沒有放下和胤礽之間的父子之情。但是好景不長,到了康熙五十一年,被複立的太子再次被廢。

借“九子奪嫡”上位的雍正,為何剛登基就準備“秘密立儲”?

電視劇《步步驚心》劇照

二廢太子,無心插柳

這一次,康熙廢黜太子的理由卻是:第一、性格乖戾;第二、恃寵而狂;第三、不辨是非;第四、親近小人。而這四條大罪之中,恐怕只有第四條才是重點。因為就在不久之前,步兵統領託合齊因為貪汙被判以凌遲。而這個託合齊,正是太子黨中最重要的一員猛將,在他的定罪書中,就有這樣一條罪名:太子曾求託合齊等人,助他早登帝位。而這恰恰觸犯了康熙的大忌。

二廢太子之後,也許是因為心有餘悸,康熙不再立儲。《清史稿》指出,“(五十一年)九月庚戌…… 皇太子胤礽復以罪廢,錮於鹹安宮。(五十一年) 十一月……丁未,以復廢皇太子胤礽告廟,宣示天下。康熙二廢太子的第二年,有大臣奏議再次復立太子,被拒絕。《清實錄》記載雲 “(五十二年庚戌) ……皇太子為國本,應行冊立。 朕自幼讀書,凡事留意,纖悉無遺。況建儲大事, 朕豈忘懷。但關係甚重,有未可輕立者。”

借“九子奪嫡”上位的雍正,為何剛登基就準備“秘密立儲”?

電視劇《步步驚心》劇照

但是,九子奪嫡的“鬧劇”並沒有因此結束。在爭儲前期早早失去了聖心的八阿哥等人,轉而開始支持十四阿哥胤禵,而他們的新對手,則是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而晚年的康熙,心中雖然較為中意四阿哥、三阿哥和十四阿哥等幾位皇子,然而對於儲君的人選始終秘而不宣。

直到康熙五十六年,重病纏身的康熙皇帝才開始召集大臣,重新商討建儲事宜。最後確定了對儲君人選以及建儲事宜的保密原則,這就是後來的秘密建儲制度。秘密建儲制度,與其說是康熙晚年,為了順應複雜的政治形勢,而做出的無奈之舉。倒不如說康熙這一無心之舉,雖然並沒有得到真正實施,但充分吸收了以前的經驗教訓,為以後清朝最高統治者之間的順利交接,給出了一套比較完美的解決方案。


借“九子奪嫡”上位的雍正,為何剛登基就準備“秘密立儲”?

電視劇《步步驚心》劇照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雍正即位後,為了避免康熙末年的皇位之爭再次重演,又對秘密建儲制度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並開始正式實施。雍正登基後一年,就將立儲密詔裝在金鐍寶匣內,高高放置在乾清宮正殿“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以備不虞“另書密封一匣,常以隨身”,待老皇帝故世,由王公大臣開匣宣詔。

到了雍正暴斃,繼位的乾隆皇帝卻對秘密立儲有所抵制。乾隆認為,秘密立儲制度不過是“酌權劑之道,非謂後世子孫皆當奉此以為法則也。將來皇子年齒漸長,日就月將,識見擴充。志氣堅定,萬無驕貴引誘之習,朕仍應佈告天下,明正儲貳之位。”乾隆帝還自信地宣稱: “若夫以建儲為嫌忌而不肯舉行者,此庸主卑陋之見,朕所深鄙者也。”可見這時的乾隆帝,仍然對傳統的嫡長子制度情有獨鍾。


借“九子奪嫡”上位的雍正,為何剛登基就準備“秘密立儲”?

電視劇《延禧攻略》劇照

儘管後來乾隆也曾秘立富察皇后所生嫡子永璉為太子,但永璉早夭,乾隆隨即公佈密詔。後乾隆又想立皇七子永琮,可惜永琮也早夭了。從這兩事上可以看出,乾隆初期對秘密立儲制度採取了陽奉陰違的態度,仍想恢復嫡長子立儲。但是富察皇后病死,繼後輝發那拉氏和乾隆感情淡薄,後來更是因自剪頭髮而被乾隆“不廢而廢”。其所生的兩個皇子都沒有被立為太子。輝發那拉氏死後,乾隆就再也沒有立過皇后,對嫡子的指望落空,這時候才開始真正接受雍正的秘密立儲。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正式將秘密立儲制度作為傳國之本確立下來。經過康、雍、乾三代君主的政治實踐,建儲方式由明立到秘立,加之嫡長制度的廢除,清代的建儲制度趨於成熟與完善。

縱觀有清一代,乾隆、道光、咸豐乃至咸豐的獨生子同治諸帝,都是以密詔確定。而到了同治之後,皇帝或獨子,或無子,所以他們在世的時候,也就沒有實行秘密立儲制度,這項制度直到到此時才算是真正的形同虛設。

借“九子奪嫡”上位的雍正,為何剛登基就準備“秘密立儲”?

木工皇帝朱由校劇照

千年沉痾,完美解決

眾做周知,從周朝一直流傳到明朝的嫡長子繼承製,雖然幾乎貫穿了整個中國的封建歷史,但是,嫡長子繼承製以"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為基本指導思想,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主要有以下三點:

1、這這種制度下,無論是"立嫡"還是"立長",都公開放棄了才德方面的要求。一些身份尊貴、但是昏庸無能的人因此就不可避免地登上皇位。比如明熹宗朱由校,因是光宗朱常洛的長子而繼位,但是其胸無大志,並無帝王之才,每日沉迷於木工。這才導致魏忠賢專權,為明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筆。而康熙皇帝首創的秘密立儲制度,衝破了嫡長子繼承製的束縛。就連起初抵制秘密立儲的乾隆皇帝,歷經了幾十年的政治歷練後也說:“以長不以賢、以貴不以長之說 , 實甚謬! ”如“均貴則擇賢棄不肖 ,有何不可? ……拘於以長以貴之小節,而不為天下萬民擇賢君而立之,是直以祖宗社稷為輕 ,而以己妻媵娣為重。千金之家,有所不可,而況天下萬民之大乎。”

乾隆對秘密立儲態度的巨大轉變,也足以說明秘密立儲是充分吸收了歷代建儲的失敗經驗,充分體現了“立賢不立長”的原則,從今天的角度來看,秘密建儲制度的確有它的過人之處,這也是它最重要的意義所在。

借“九子奪嫡”上位的雍正,為何剛登基就準備“秘密立儲”?

大唐太子李建成劇照

2、在清代以前,因為公開立儲而導致的爭權事件層出不窮,眾所周知的玄武門之變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一方面,為了奪權,兄弟相殘,父子反目。另一方面,大臣們紛紛選擇自己靠山,黨派林立,互相傾軋。這種亂象的形成,雖然從某方面來說有利於帝王統治,但是對於國家和朝政卻有著極大的危害。而秘密立儲制度的出現,則有效地避免了這種現象。

3、皇權與儲權之間的矛盾。歷史上,大多數太子被立為儲君之後,都會為自己培植勢力,這就是所謂的“太子黨”。太子黨一方面不可避免地會與其他皇子產生摩擦矛盾,另一方面,也會直接威脅皇權統治,甚至造成皇權與儲權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西漢巫蠱之禍中,漢武帝和太子劉據之間的慘劇,便是一個極好的明證。另外,因為公開立儲,勢必會引起其他集團的不滿,而老皇帝駕崩到新君繼位這段時間,也很有可能為其他覬覦皇位的人積蓄力量提供了時間上的準備。例如明太祖朱元璋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將皇位傳給了故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引起了燕王朱棣的極大不滿,開始秘密地為謀反做起了準備。對此毫無覺察的朱元璋死後,就出現了燕王掃北這樣的謀逆大事。

而秘密立儲制度確立以後,諸皇子為了取悅聖心,必然努力表現自己。而諸位大臣無法預知以後的靠山是誰,只能死心塌地的效忠於皇上。這樣一來,儲君之位空懸,皇權和儲權之間的矛盾,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借“九子奪嫡”上位的雍正,為何剛登基就準備“秘密立儲”?

秘密立儲所用金鐍寶匣及密詔

評價

清代的秘密露出制度,突破了傳統以來的嫡長子繼承製,其形式上不拘於某個特定人選,不僅擴大了未來儲君的選擇面,使得未來皇帝人選有了更多選擇,更可以解決太子和朝臣結黨亂政的千年沉痾。這一制度出現後,也有效避免了皇子之間因為爭儲而手祖相殘的現象發生。另外,因為秘密立儲主要是由皇帝一人秘密進行,所以這就給未來的太子人選提供了相當長的考察期限,在這個期限內,如果儲君人選表現不好,或者出現了才德方面的重大缺陷,皇帝可以隨時對其進行更換,而又不必擔心引起任何後果。

總的來說,秘密立儲制度即考察了未來儲君的德行人品,又防止了朝中結黨,最後還避免了太子與皇權之間的矛盾。秘密立儲的種種優點,都有利於朝廷的安定與清明,從今天評價歷史的角度來說,我們應該對其給與高度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