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黨禍國殃民?細數東林黨“四宗罪”,其中一條讓明朝窮死

在明末時期,東林黨是個很特別的黨派,它先是遭魏忠賢打壓,一蹶不振,但後來在崇禎時期又大展身手,前後延續近40年的時間。東林黨一般被描述成是由一干正人君子、匡扶社稷之才組成的黨派,其實它卻是被後世一直詬病和厭惡的對象。

東林黨禍國殃民?細數東林黨“四宗罪”,其中一條讓明朝窮死

明末進士顧憲成被罷官後在無錫成立東林書院,該書院的議題主要由抨擊弊政、議論官員、要求懲治腐敗,整治吏治等組成,得到很多官員和江南士大夫的響應和支持,由此在朝中逐漸形成了一個思想黨派。

東林黨禍國殃民?細數東林黨“四宗罪”,其中一條讓明朝窮死

有人說明亡於東林黨,這話雖然有些誇大,但明朝滅亡與東林黨之間的確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那東林一黨在明亡進程中到底起了什麼樣的負面作用?且看它的四宗罪:

破壞官員考核制度

明初朱元璋建立了嚴格的官員考核制度,對朝廷官員即京官考核稱為“京察”,對地方官考核稱為“外察”。作為一項幹部考核制度,對於擇優劣汰,獎勤罰懶,提高幹部隊伍的整體素質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但東林黨的創始人顧憲成當了吏部考功主事後便在“京察”上做了手腳,以個人情感公報私仇,排除異己,是“京察”制度失去了原有的公正性。此後被一些急功近利者模仿利用,只要誰掌權,就用“京察”打擊對方,是非不分,逐漸形成了一股逆流。明朝後期士風敗壞、官員無能,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此。

東林黨禍國殃民?細數東林黨“四宗罪”,其中一條讓明朝窮死

讓國庫空虛

明朝中期之前,國家的稅收一直以農業稅為主,但到了萬曆年間,國家的財政逐漸入不敷出,於是政府開徵了工商稅。但這一舉動損害了江南工商集團的利益,而東林黨很多人都與這些集團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如東林黨骨幹高攀龍、李三才的家族背景都和商業有關。於是東林黨人開始拼命地鼓動皇帝廢除工商稅,理由是“不與民爭力,藏富於民”,但這些民並不是農民,而是那些工商界富民。

萬曆二十四年,有人奏請開礦,以徵收礦稅。那時國家的一些礦都掌握在地主和地方官僚手中,如果國家開礦,就是國有化,這無疑是和地主官僚有密切聯繫的東林黨人不情願看到的。於是東林黨又激烈的反對礦稅,又鼓動江南一些不明真相的民眾抗稅。到萬曆三十年,在李三才等東林黨人的竭力勸阻下,明神宗不得不叫停礦稅。

沒有工商稅和礦稅,國家只能加徵農業稅,這必然會加重貧苦大眾的負擔。崇禎登基後,接連發生陝西大旱、農民起義、後金鬧事等不利局面,處處要花錢,但錢根本不夠花。東林黨人卻依舊沒能建議向富庶地區徵稅,以致明王朝活活窮死。

東林黨禍國殃民?細數東林黨“四宗罪”,其中一條讓明朝窮死

黨爭樂此不疲

以抨擊時政起家的東林黨,不會改其本性。掌權後的東林黨站到了“反廟堂”的高度,處處與現行政策針鋒相對,格格不入,朝廷儼然成了一個“鬥雞場”,幾乎什麼決議都完成不了,以致貽誤戰機。各級部門只好自行其是,權力渙散,沒有凝聚力。

黨爭給大明帶來最大的危害某過於對於國本之爭上。當李自成已經兵臨城下時,明朝廷已經亂成一團麻,有人建議將都城遷到南京,以圖東山再起,這本是上策。但東林黨人卻堅決反對,理由是不可輕易移動國本。喋喋不休的爭論讓崇禎帝放棄了遷都的打算,以致亡國。

東林黨禍國殃民?細數東林黨“四宗罪”,其中一條讓明朝窮死

黨派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

隨著崇禎消滅了閹黨,東林黨便迅速地佔據了朝廷的各要害部門,可執政的東林黨並沒有力挽狂瀾的治國才幹,更沒有取得起死回生的治國業績。他們把黨派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甚至不惜犧牲國家利益。

明末熊廷弼頗有將才,一度使遼東的努爾哈赤不敢輕舉妄動,但熊廷弼是個粗人,處事不細,以致得罪了東林黨內閣被撤換,而改由東林黨人袁應泰頂替他。袁應泰只是個水利專家,根本不懂打仗,結果遼東多地失陷。

崇禎上吊後,南明弘光政權倉皇成立,東林黨人依然對黨爭樂此不疲,而不思如何抵抗清軍,乃至搞起內訌,兩敗俱傷,最終被清軍所滅。

東林黨禍國殃民?細數東林黨“四宗罪”,其中一條讓明朝窮死

紛亂不斷的黨爭、朝政紊亂、用人不濟、國庫空虛是明王朝走向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東林黨在其中扮演著十分負面、禍國殃民的角色。清末能臣李鴻章非常討厭“遇事彈糾,放言高論”的言官,直說他們小事不放過,大事也阻撓,為的就是自己的利益。這話雖然有些過激,但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明朝東林黨所起的壞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