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党祸国殃民?细数东林党“四宗罪”,其中一条让明朝穷死

在明末时期,东林党是个很特别的党派,它先是遭魏忠贤打压,一蹶不振,但后来在崇祯时期又大展身手,前后延续近40年的时间。东林党一般被描述成是由一干正人君子、匡扶社稷之才组成的党派,其实它却是被后世一直诟病和厌恶的对象。

东林党祸国殃民?细数东林党“四宗罪”,其中一条让明朝穷死

明末进士顾宪成被罢官后在无锡成立东林书院,该书院的议题主要由抨击弊政、议论官员、要求惩治腐败,整治吏治等组成,得到很多官员和江南士大夫的响应和支持,由此在朝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思想党派。

东林党祸国殃民?细数东林党“四宗罪”,其中一条让明朝穷死

有人说明亡于东林党,这话虽然有些夸大,但明朝灭亡与东林党之间的确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那东林一党在明亡进程中到底起了什么样的负面作用?且看它的四宗罪:

破坏官员考核制度

明初朱元璋建立了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对朝廷官员即京官考核称为“京察”,对地方官考核称为“外察”。作为一项干部考核制度,对于择优劣汰,奖勤罚懒,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但东林党的创始人顾宪成当了吏部考功主事后便在“京察”上做了手脚,以个人情感公报私仇,排除异己,是“京察”制度失去了原有的公正性。此后被一些急功近利者模仿利用,只要谁掌权,就用“京察”打击对方,是非不分,逐渐形成了一股逆流。明朝后期士风败坏、官员无能,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此。

东林党祸国殃民?细数东林党“四宗罪”,其中一条让明朝穷死

让国库空虚

明朝中期之前,国家的税收一直以农业税为主,但到了万历年间,国家的财政逐渐入不敷出,于是政府开征了工商税。但这一举动损害了江南工商集团的利益,而东林党很多人都与这些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东林党骨干高攀龙、李三才的家族背景都和商业有关。于是东林党人开始拼命地鼓动皇帝废除工商税,理由是“不与民争力,藏富于民”,但这些民并不是农民,而是那些工商界富民。

万历二十四年,有人奏请开矿,以征收矿税。那时国家的一些矿都掌握在地主和地方官僚手中,如果国家开矿,就是国有化,这无疑是和地主官僚有密切联系的东林党人不情愿看到的。于是东林党又激烈的反对矿税,又鼓动江南一些不明真相的民众抗税。到万历三十年,在李三才等东林党人的竭力劝阻下,明神宗不得不叫停矿税。

没有工商税和矿税,国家只能加征农业税,这必然会加重贫苦大众的负担。崇祯登基后,接连发生陕西大旱、农民起义、后金闹事等不利局面,处处要花钱,但钱根本不够花。东林党人却依旧没能建议向富庶地区征税,以致明王朝活活穷死。

东林党祸国殃民?细数东林党“四宗罪”,其中一条让明朝穷死

党争乐此不疲

以抨击时政起家的东林党,不会改其本性。掌权后的东林党站到了“反庙堂”的高度,处处与现行政策针锋相对,格格不入,朝廷俨然成了一个“斗鸡场”,几乎什么决议都完成不了,以致贻误战机。各级部门只好自行其是,权力涣散,没有凝聚力。

党争给大明带来最大的危害某过于对于国本之争上。当李自成已经兵临城下时,明朝廷已经乱成一团麻,有人建议将都城迁到南京,以图东山再起,这本是上策。但东林党人却坚决反对,理由是不可轻易移动国本。喋喋不休的争论让崇祯帝放弃了迁都的打算,以致亡国。

东林党祸国殃民?细数东林党“四宗罪”,其中一条让明朝穷死

党派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随着崇祯消灭了阉党,东林党便迅速地占据了朝廷的各要害部门,可执政的东林党并没有力挽狂澜的治国才干,更没有取得起死回生的治国业绩。他们把党派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甚至不惜牺牲国家利益。

明末熊廷弼颇有将才,一度使辽东的努尔哈赤不敢轻举妄动,但熊廷弼是个粗人,处事不细,以致得罪了东林党内阁被撤换,而改由东林党人袁应泰顶替他。袁应泰只是个水利专家,根本不懂打仗,结果辽东多地失陷。

崇祯上吊后,南明弘光政权仓皇成立,东林党人依然对党争乐此不疲,而不思如何抵抗清军,乃至搞起内讧,两败俱伤,最终被清军所灭。

东林党祸国殃民?细数东林党“四宗罪”,其中一条让明朝穷死

纷乱不断的党争、朝政紊乱、用人不济、国库空虚是明王朝走向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东林党在其中扮演着十分负面、祸国殃民的角色。清末能臣李鸿章非常讨厌“遇事弹纠,放言高论”的言官,直说他们小事不放过,大事也阻挠,为的就是自己的利益。这话虽然有些过激,但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明朝东林党所起的坏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