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文人墨客的最愛!

“倚倚修竹,不卉不蔓,非草非木”,“其幹亭亭然,其葉青青然,其色瑩瑩然”,竹,青翠修長,具有秀美的外表。又因“虛其心,實其節”,“凌驚風,茂寒鄉,藉堅水,負雪霜”等等自然特性,在中國傳統比附文化影響下,尚譽為君子,其因虛受益,“有君子之道四焉”,被賦予高潔等文化內涵。並被文人所吟誦、描繪,甚或爭相以竹為鄰、以竹為友,築竹林居室,與竹日日相伴。

竹刻——文人墨客的最愛!

竹高浮雕山水人物圖筆筒

竹刻,漢族民間雕刻藝術,用竹根雕成人物及動植物形象,或在竹材、竹器上雕刻文字、圖畫等。通常也指用竹根、竹材、竹器雕刻成的雕塑工藝品。


竹刻起源歷史悠久,依據考古發掘材料,我國用竹的歷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古代竹製品的大量使用,給竹刻藝術創造了物質條件。由於歷史和自然環境等因素,竹器很難保存,故明以前傳世的竹刻器物和知名刻工較少,自明中葉正德、嘉靖以後到清代,竹刻成為獨立的雕刻藝術,得到空前的發展,名家輩出,從實用為主轉變成為供人們鑑賞收藏的藝術品,從而使竹刻藝術成為專門的工藝美術門類。明清兩代竹刻的發展進程基本可以概括為由明代的質拙渾樸,發展為清前期的繁綺多姿,進而又嬗變為清後期的平淺單一。

竹刻——文人墨客的最愛!

竹雕嬰戲圖筆筒

明清時期,中國竹刻工藝日益繁榮。竹刻在盛產竹子的江南地區,出現了上海嘉定與江蘇金陵兩派。兩派竹刻藝術家既從竹根刻圓雕人物,又在竹製筆筒、扇骨上鐫刻,有的還善於利用株皮與膚裡的不同質感創造“留青”的特殊藝術效果。金陵派以濮仲謙為首,此派竹刻風格開始簡樸,後漸工細。嘉定派竹刻影響更大,作者大都擅長書畫,用刀如筆,雅俗共賞。

竹刻之所以能在明代中期成為專門的藝術,一是竹材廉價易得,二是竹刻名家的出現並形成流派。廉價的竹材欲想與質地高貴的紫檀木、象牙、犀角一比高低,只有在雕刻技法上創新,在器型、裝飾題材上求變、出異,不斷攀登新的藝術高峰。這個過程正是誕生竹刻名家的充分必要條件,同時在當時也形成了兩個竹刻中心,一個是浙江的嘉定(今上海嘉定),一個是江蘇的金陵(今南京)。後人按地域冠以派別,因而就有了以朱鶴為代表的嘉定派和以濮仲謙為代表的金陵派。專家把竹刻藝術的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明、清前期和清後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