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氏歷史人物:翁挺

一、生平簡介

翁挺,字士特,號五峰居士,崇安人。彥約子,徽宗政和中因季父彥國恩補官,調宜章尉,改侯官主簿。赴閩奏對,授少府監丞。高宗建炎元年(1127)授考功員外郎,忤宰相,二年除名。卒年五十餘。遺著由嗣子穎之編為《五峰居士集》二十卷,紹興四年(1134)其外兄李綱為之序,已佚。

二、歷史資料

萬姓統譜

[明]凌迪知

翁挺,字仕挺,崇安人,彥約子。少能賦,及長,該博群書,落筆數千言。政和中以季父彥國恩補官,調宜章尉。朝臣交薦,詔赴闕下,所陳皆朝廷急務,奏對移時。上喜曰:“何見卿之晚。”改授少府監丞。時相怒其不附已,逐之,遂不復出。號五峰居士。有詩文集二十卷,李綱稱其文“雄深雅健,淵源浩博”,又稱其“凌厲奮發,絕去筆墨畦徑”。(卷一)

姓氏譜纂

[明]李日華

翁仕挺,學問該博,落筆數千言,以恩補官,朝臣交薦,詔赴闕下,所陳皆朝廷急務奏,授少府監丞,不附時相貶。(卷四)

監丞翁五峰先生挺

[清]李清馥

翁挺,字士特,彥約子,政和中用季父彥國恩補官,調宜章尉,改侯官簿,朝臣交薦,詔赴闕下,所陳皆朝廷急務,奏對移時,徽宗喜曰:“何見卿晚”。改授少府監丞。時相怒其不附已,逐之,遂不復出,號五峰居士。有集二十卷。李忠定稱其文雄深雅健,淵源浩博,詩凌厲奮發,絕去筆墨畦徑。及卒劉子翬奠以文曰:“羅萬象於筆端,煥丹青於胸臆。”(閩書 郡志)(《閩中理學淵源考》卷三二)

祭翁郎中文

[宋]劉子翬

嗚呼!文人才士,天所惜耶!幸而有之,何多厄耶!將理有乘除,而物無兼得耶?抑人定者勝天,而造物不能與之爭力耶?嗚呼!孰謂我邦,遐荒陋僻。人物之奇,而有士特。自謂兒時,已驚超逸。士友鹹曰:“是必將耀乳虎之闌班,奮雛鸞之羽翼也。”遊宦平生,聲華籍籍。倚堅而摧,履坦而踣。所圖則多,十不酬一。士友為之說曰:“大器晩成。”彼銳進速騰,固旋敗而亟失也。浚海崇山,筆無勍敵,才者疾其勝已,不才者疾其輕已。白首窮年,流離竄斥。嗚呼,今者死矣,曩說不讎,皆拂膺而為之太息也。然而士特之文,角立傑出,羅萬象乎筆端,煥丹青乎胸臆。他人缶鳴,我則雷驚;他人杓盈,我則川溢。生乎以此潤身,死乎以此垂名。造物之遺士特者厚矣。彼窮達信黃粱之夢,壽天同白駒之隙也。失之錙銖者,泯泯如彼‘得之丘山者,永永如此。較輕重於斯言,則九原可以自慰,士友可以亡戚也。(《屏山集》卷九)

翁挺少府監丞

[宋]孫覿

尚方置監,天下之高選。昔源乾曜一見中上意,遂命此官。選用之艱難,蓋自前世。爾文辭辨麗,譽喧一時,召對之初,工言治道,列職尚方之屬,將有試焉。勉思古人,追配前烈。(《鴻慶居士文集》卷二五)

與翁士特學士

[宋]陳淵

淵輒以所見上浼聰聽。東南在今日,蓋天下根本之地。異時苛撓之政未能盡革,財殫力屈不可再擾。比者經制司不得已調發民兵,所給錢穀皆出於官。郡縣所有,粗可支吾,民未加賦也。已而經司遍行劃刷,毫髮不可輒用。漕司又以募兵之餘、封樁之外,復督隨軍財物萬數,不免取之百姓。歲饑民貧,所在草竊不禁,重以科須,萬一有意外之警,何以處之?今仁聖在上,人心悅服,必無可畏。然北寇未寧,遠方疑駭,亦似不可不過計也。又閩中召募膽勇,經由江西者六千餘人,本以赴闕指揮徑往,似聞未有所屬。若畿甸清野,則至者無歸,此輩稍稍恣橫,久之糧盡計窮,其將奈何?惟天下大勢非小已所當僭論,然如士特在經制幕中,實任足食足兵之責,亦宜反覆熟慮也。淵不勝私憂之甚,惟勿罪率易為幸。(《默堂集》卷一六)

再與翁士特學士

[宋]陳淵

伏審先學士安厝已畢,而士特所以致其誠信者,於禮無悔。國人稱頌之盛,幸竊聞之,嘆仰無已。賢者不得志於今,必有傳於後。先學士雖晚達遽終,即其所為,已足以暴耀當世。況以士特為其子,其不朽無疑矣。此士夫所屬望,願益勉之,以為天下之勸。淵不勝區區之情。(《默堂集》卷一八)

祭翁士特郎中文(紹興三年三月)

[宋]李綱

維紹興三年歲次癸丑三月丙辰朔,二十二日丁丑,具位李綱謹具清酌庶羞之奠,致祭於故考功郎中士特翁兄之靈。嗚呼士特,何遽然也!文追古人,識超當世,而蹭蹬場屋,蹉跎仕途者,豈非天邪?大器晩成,壽考是宜,為杞為梓,如璋如圭。云何不淑,而止斯耶?武夷之山,盤礴坤倪,獨鍾秀氣,抉摘杳微。玉佩瓊琚,以昌其詩,所以垂不朽者,其在茲邪?惟我與兄,為外昆弟,丱角相從,情均同氣。我鈍而魯,兄敏而慧,每策駑蹇,以追騏驥。我忝近司,兄止郎位,茫茫大鈞,孰能問以此意邪?喪亂以來,親朋凋墜,平生故人,半為新鬼。衰病憂患之餘,亦豈能久於此世邪?罷帥言還,邇兄故棲,撫棺視窆,事與願違。聊陳薄奠,侑以此辭,英爽如在,庶幾能聽之邪。尚饗!(《梁溪集》卷一六五)

題翁士特文編

[宋]楊時

翁君士特示餘詩文一編,辭義精奧,有古作者風氣,而古風辭氣尤工,皆非常流可到也,三複欽嘆。然予嘗考古聖賢為學之方,竊謂伏羲畫八卦,《書》斷自《堯典》,是時雖六經之文未有也,況他書乎?舜在深山,與草木居,鹿豕遊,無以異於深山之野人,固非有誦記操筆涉墨為文詞也,其學果安自乎?夫舜聖人也,生而知之,無事乎學可也,二十有二人相與共成帝業者,豈皆生知耶?然則聖人之所以為聖,賢人之所以為賢,其學必有在矣。漢之諸儒若賈誼、相如、司馬遷輩,用力亦勤矣。自書契以來,簡冊所存,下至陰陽星曆、山經地誌、蟲魚草木、殊名詭號,該洽無一或遺者,其文宏妙,殆非後儒能造其域。然稽其道學淵源,論篤者終莫之與也。士特性資英邁,絕人遠甚,如欲以文高於世,則文固已足高世矣。然如士特之才,要當以聖賢為師,入其門,窺其室家之好,內外進矣,然後為至。此予之所以望士特者,區區漢儒不足學也。(《龜山集》卷二六)

閩大記

[明]王應山

翁挺者,崇安人,彥約之子也。政和中,以季父彥國任,調宜章尉。朝臣交薦,詔赴闕下。所陳皆朝廷急務,上喜,改授少府監丞。時相怒其不附已,遂不復出。有集二十卷,李綱稱其文“雄深雅健,淵穎凌厲,絕去筆墨蹊徑”。(卷四十六·行事三·文苑)

翁挺

[清]歷鶚

挺,字仕挺,崇安人,彥約子。政和中以季父彥國恩補官,調宜章尉。朝臣交薦,改授少府監丞,終尚書考功員外郎。號五峰居士。有集。

讀許太史祭黃長睿文

秘書丹旐返,旅殯尚丹陽。海路三山遠,江流萬古長。交情惟太史,傳業冀諸郎。誰與銘泉壤,臨文淚數行。(東觀餘論附)(《宋詩紀事》卷四十)

監丞翁五峰先生挺

[清]馮雲濠、王梓材

翁挺,字士挺,崇安人,知高郵軍彥約子,少能賦,及長,該博群書。政和中以季父彥國恩補官,調宜章尉。朝臣交薦,詔赴闕下,所陳皆朝廷急務,徽宗喜曰:“何見卿之晚”。改授少府監丞。時相怒其不附已,逐之,遂不復出。號五峰居士。有詩文集二十卷。(姓譜)(《宋元學案補遺》卷一)

三朝北盟會編

[宋]徐夢莘

卷九十二

靖康中帙六十七。

起靖康二年四月九日戊辰,盡十日乙巳。

趙子崧繳張邦昌與翁彥國書狀。

據經制使翁徽猷申:今月初十日午時,朝散郎、尚書戶部員外郎李健、奉議郎陳戩至彥國軍前,齎到張邦昌書一本,實封印記,除已繳連齎申大元帥大王行府外,今錄白到一本連黏在前申當司者。右件錄白到張邦昌書一本,連黏在前。今月初十日卯時,據太康縣申,開封府差人送到四月二日黃紙手本一道,全是登極赦意,某即時行下太康縣不得行出,及遍下諸路不得施行,惟聽大元帥行府之命。至當日未時,據太康縣申,準知太康縣事大夫引為據進奏院申準開封府指揮拘收。初七日弓手丁進、葛政齎去尚書禮部頒降到黃紙上印手書,立便火急令差去人申繳前來,以憑繳納,不管誤事。縣司除已收元降手本繳送去,急申乞照會,某。竊惟兵事貴速,幾不可失,事久生變,雖悔何及。子崧與翁彥國已差翁挺、呂翊中奉狀詣府,伏望大元帥大王俯徇勸請,速正位號,以系天下之望,以折逆臣之心。子崧等除已一面進師城外以聽王旨外,伏候王旨。

卷九十三

靖康中帙六十八。

起靖康二年四月十一日庚午,盡十四日癸酉。

趙子崧謝大元帥賜書狀。

子崧今月二十日伏蒙大元帥大王特屈威尊,遣使賜書,仍加親筆,以示眷存。某一介遠外,非所宜得,再拜伏讀,感激涕零。恭惟大王孝弟通於神明,忠勇聞於中外。遭國大難,義不戴天。屈己逮下,諄復以諭將帥,直欲掃蕩腥羶(改作兵氛),迎還鑾輅,號令明白,曲盡事幾。況在臣子,其敢愛死?子崧見已進軍入京畿太康縣,與翁彥國犄角入援。外今日據探報,因子崧等所遣前軍既次到都城,張邦昌即有懼意,已貶號冢宰,易紫袍,欲再議元祐皇后尊禮。先差謝克家,再差馮澥、李回詣行府迎請,下十二日寅時行。某竊謂幾事貴速,久則變生。天命未改,人情效順,不假大橫之卜,自膺神器之歸。伏望斷以不疑,俯徇群情,速正位號,以慰都人之望,以折逆臣之心,則於迎奉二聖指日可待。子崧已差翁挺、呂翊中齎狀前去,外子崧無任祈懇激切之至。

卷九十六

靖康中秩七十一。

諸錄雜記。

又選人,翁挺自奉詔求言論列國事利害及考慎其相,則大臣嫉其許巳,雖差遣亦不與之,豈有大臣而喜怒如此之易見也。上日以邊。

宋會要輯稿

[清]徐松

職官七〇·黜降官七

建炎二年

十二日七日,前江淮荊浙(大)[六]路發運使翁彥國追貶單州別駕,太常少卿翁彥深(故)[放]罷,徐謹言、翁挺勒停除名,鄰州編管。臣僚言:彥國擁眾十萬,當虜騎渡河,逗遛淮泗不赴難;挺其侄,預謀;謹言幹辦軍中財用,公肆欺隱,無復稽考;彥深,彥國之弟。故並罷之。

三、詩文

張元幹輯先祖手澤跋宣和六年八月

昔馬少遊願為郡掾吏,意在墳墓,笑伏波有大志。人志固不同也,至伏波在壺頭,乃始念其語,少幾近本哉!仲宗諸父皆顯用於時,武部以久次求本郡,將行復留,士大夫一出而難返如此。賴仲宗及為小官時,周旋荒遠,補所闕遺,了堂先生推言幹蠱之義,善矣。舉斯而言,吾家季父得奉使鄉部十年,歲時輒至山林,豈非私室之幸邪?宣和甲辰中秋,五峰翁挺謹題。(《蘆川歸來集》卷一〇)

膠山竇乳泉記

膠山在無錫縣東,去惠山四十里,由芙蓉塘西南拔起,平陸聯綿,迤邐高下十數,而後峙為大陸。有泉出其下,曰“竇乳泉”,蓋昔人以其色與味命之。自梁天監時地為佛廬,踞山北向,而泉出寺背。至唐鹹通中,浮圖士諫改作今寺,依東峰,與惠山相望,則泉居左廡之南。水潦旱暵無所增損,隆冬祈寒不凝不涸,故其山雖不高,泉雖不深,而草木之澤、煙雲之氣,淑清秀潤,澒洞發越,皆此泉之所為也。然而疏鑿之初,因陋就簡,決渠引溜,不究其源。閱歲既久,瓴甓弗治,滴乳滲流,淪入土壤。建炎二年,餘罷尚書郞,自建康歸閩,適聞本部有寇,留滯浙河。因來避暑茲山,日酌泉以飲,病其湫隘,謂住山益公能澈而新之,當以金錢十萬助其費。益公雅有才智,且感餘之意,以語其徒元淨、慶殊又衝,三人者鹹願出力。於是,坎其山,入丈餘,得泉眼於嵌竇間,屏故壤,理缺甃,而泉益清駛。乃琢石於包山,為之池,廣袤四尺,深三尺,以畜泉,上結宇庇之,榜曰“蒙齋”。池之北瀉為伏流五丈有奇,以出於庭。跨伏流,為屋四楹,屬之廡,有扉啟閉之,榜曰“竇乳之門”。庭中始作大井再尋,疏其欞檻,使眾汲,蓋數百千人之用常沛然而無窮。事既成,益公謂予曰:“寺有泉歷數百載,較其色味,與惠泉相去不能以寸,而名稱蔑然,公乃今發揮之,當遂遠聞。信物之顯晦,亦有待乎?”予笑曰:“水之品題盛於唐,而惠泉居天下第二,人至於今莫敢易其說,非以經陸子所目故耶?自承平來,茗飲逾侈,惠山適當道旁,聲利怵迫之徒往來臨之,又以瓶罌甕盎挈餉千里,諸公貴人之家至以沃盥焉。泉之德至此益貶矣。今膠山所出,岡阜接而脈理通,固宜為之流亞,獨恨予邁往之跡、介潔之名,非陸子不能與之為重。然山去郭一舍,蹊隧阻而涇流陿,邑居者欲遊,或累歲不能至,況過客哉!比之君子,惠泉若進為於時,故雖清而欲凂;竇乳類夫遠世俗而自藏者,將愈僻而無悶。以彼易此,泉必難之,而公顯晦有待,特以為言,亦期之淺矣。”益公亦笑曰:“有是哉!請著之泉上,使遊二山之間者有感於斯焉。”遂書以授之。歲戊申冬十又一月癸丑記。

書陶淵明詩

陶淵明詩如向上祖師,所受用處無復餘事。有欲學之,非飽於參尋莫能到也。思道平生刻意於詩,晚所造詣乃如此。當有明眼人,以予言為信。五峰翁挺士特書。(《永樂大典》卷九〇一)

挽劉忠顯公鞈

朔野分憂日,都城繕守時。

再當胡騎入,忍見國家危。

慷慨登陴氣,芬芳絕命辭。

空聞褒大節,墮淚仰豐碑。

其二

少作龍門客,忘年屢解顏。

素心非伐國,情話只投閒。

位豈巖廊上,忠稱天地間。

寧知侍中血,化碧向空山。

[宋]劉學裘《劉氏傳忠錄》卷一

讀許太史祭黃長睿文

秘書丹旐返,旅殯尚丹陽。

海路三山遠,江流萬古長。

交情惟太史,傳業冀諸郎。

誰與銘泉壤,臨文淚數行。

送劉羲仲檢討歸南康

先生來東都,貌如林間鶴。

聞名今見之,信難塵中著。

諸儒紛藏寶,人進已反卻。

眇然千載事,獨與復商略。

斯人昔俊豪,世故熟斟酌。

冥棲二十年,不為幽禪著。

秋風有所思,木落廬山腳。

豈為菰蓴念,亦負溪友約。

清霜動車輪,不復生四角。

想見胸府間,天地瀉寥廓。

平生杜陵老,妙處倚山閣。

歲晚或相從,應分半巖壑。

晚坐碧雲塢二首

其一

陽黯將沉,缺月遲未吐。

滿眼玻璃堆,翻疑夢中覩。

其二

玉樹秋益明,驪珠夜方吐。

繞檻碧雲收,塵蹤故難覩。

早桂

山深風露易悽清,樹老於人若有情。

萬里好秋尋不見,一花香處便分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