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水上交通的"活化石"——渡水腰舟

為大家介紹史前水上交通的"活化石"——黎族渡水腰舟

史前水上交通的

渡水腰舟又稱渡水葫蘆,葫蘆舟。黎族很早以前就普遍使用渡水腰舟渡水,也是黎族先民在海南島賴以生存的水上交通工具之一。海南島的黎族是保留和使用渡水葫蘆最多的民族,至今還在黎族地區使用。黎族渡水腰舟習俗主要流傳於海南白沙等地,該項目2007年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史前水上交通的

黎族人們製作葫蘆舟時,一般採用高50至60釐米、腹徑40釐米的成熟葫蘆製作,周身用藤或竹編結網套住,底部編織竹圈是以便於在水中抓緊葫蘆,然後在頸部開口,取出瓜瓤,頸部開口口徑10至於3釐米,外面套以皮蓋,過河前將衣物、食物放在葫蘆裡,加上蓋,人抱葫蘆而渡便不怕衣物受潮。

史前水上交通的

黎族渡水腰舟遊渡時有兩種操作方法,一種是用一隻手臂挾住葫蘆,另一隻手和雙腳划水,類似側泳姿態;另一種是把葫蘆置於頭前,雙手抓住葫蘆上的竹篾或藤網套,雙腿上下交替擊水。

史前水上交通的

黎族人們需要過河時,他們會把怕溼的衣服、乾糧等物裝在葫蘆內,然後加蓋,即使遇到風吹浪打,葫蘆內的衣物也不會受潮,抵達彼岸後,又從葫蘆裡取出衣物,穿上,又揹著葫蘆趕路了。

史前水上交通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使用渡水腰舟的漫長過程中,聰明的黎族人們發明了一種可以載人又可以載物的浮具,又由浮具發展為筏具,最後演化為船隻的使用,可以說渡水腰舟不單是過河的浮具,也是一種運載工具。

史前水上交通的

可近年來隨著葫蘆種植的減少,影響了渡水腰舟的“生存”,製作“腰舟”的老藝人也日漸稀少,其工藝技術及使用技巧岌岌可危,對此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已經開展對黎族原始渡水腰舟資源的普查、收集和整理工作,已開始拍攝民族地區原始渡水工具的製作過程及相關的民俗現象,並製作DVD,收集與此項目有關的歷史書籍、圖像與實物資料等,建立渡水腰舟製作及使用的傳承者檔案,並培養傳承人。

史前水上交通的

史前水上交通的

渡水腰舟作為黎族原始特有的渡水工具之一,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黎族祖先留給我們的一項生存技能,也是黎族人們水上交通的“活化石”,它為我們研究黎族的人文歷史、地理氣候、遷徙交流等提供了最有價值的實物佐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