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水上交通的"活化石"——渡水腰舟

为大家介绍史前水上交通的"活化石"——黎族渡水腰舟

史前水上交通的

渡水腰舟又称渡水葫芦,葫芦舟。黎族很早以前就普遍使用渡水腰舟渡水,也是黎族先民在海南岛赖以生存的水上交通工具之一。海南岛的黎族是保留和使用渡水葫芦最多的民族,至今还在黎族地区使用。黎族渡水腰舟习俗主要流传于海南白沙等地,该项目2007年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史前水上交通的

黎族人们制作葫芦舟时,一般采用高50至60厘米、腹径40厘米的成熟葫芦制作,周身用藤或竹编结网套住,底部编织竹圈是以便于在水中抓紧葫芦,然后在颈部开口,取出瓜瓤,颈部开口口径10至于3厘米,外面套以皮盖,过河前将衣物、食物放在葫芦里,加上盖,人抱葫芦而渡便不怕衣物受潮。

史前水上交通的

黎族渡水腰舟游渡时有两种操作方法,一种是用一只手臂挟住葫芦,另一只手和双脚划水,类似侧泳姿态;另一种是把葫芦置于头前,双手抓住葫芦上的竹篾或藤网套,双腿上下交替击水。

史前水上交通的

黎族人们需要过河时,他们会把怕湿的衣服、干粮等物装在葫芦内,然后加盖,即使遇到风吹浪打,葫芦内的衣物也不会受潮,抵达彼岸后,又从葫芦里取出衣物,穿上,又背着葫芦赶路了。

史前水上交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使用渡水腰舟的漫长过程中,聪明的黎族人们发明了一种可以载人又可以载物的浮具,又由浮具发展为筏具,最后演化为船只的使用,可以说渡水腰舟不单是过河的浮具,也是一种运载工具。

史前水上交通的

可近年来随着葫芦种植的减少,影响了渡水腰舟的“生存”,制作“腰舟”的老艺人也日渐稀少,其工艺技术及使用技巧岌岌可危,对此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经开展对黎族原始渡水腰舟资源的普查、收集和整理工作,已开始拍摄民族地区原始渡水工具的制作过程及相关的民俗现象,并制作DVD,收集与此项目有关的历史书籍、图像与实物资料等,建立渡水腰舟制作及使用的传承者档案,并培养传承人。

史前水上交通的

史前水上交通的

渡水腰舟作为黎族原始特有的渡水工具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黎族祖先留给我们的一项生存技能,也是黎族人们水上交通的“活化石”,它为我们研究黎族的人文历史、地理气候、迁徙交流等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实物佐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