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一帶一路”的開拓者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的軍臣單于去世,左谷蠡王伊稚斜趁機擊敗了軍臣單于的兒子於單,自立為新的單于。於單太子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投奔了漢朝,漢武帝封其為

涉安侯,但僅僅幾個月後,這位匈奴太子就去世了。對於漢朝來說,這原本算不上什麼大事。但就在匈奴太子於單南奔投降漢朝的過程中,一位非常重要的歷史人物也趁此機會回到了漢朝。他就是張騫


張騫:“一帶一路”的開拓者


漢武帝剛即位不久時,漢匈雙方摩擦不斷,邊境線上時不時會有漢人被匈奴擄去,同樣,也存在匈奴人投降漢朝的情況。當時有一位匈奴降者對漢武帝說,“月氏故居敦煌、祁連間,為強國,匈奴冒頓攻破之。老上單于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餘眾遁逃遠去,怨匈奴,無與共擊之”。

這句話大意就是說,在西邊的敦煌和祁連山之間,原來居住著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叫做月氏。這個國家被匈奴的第二任單于——冒頓單于攻破了,在此基礎上,第三任單于老上單于殺害了月氏王,而且非常殘忍,把月氏王的頭蓋骨做成硬器(一種解釋為酒杯,另一種解釋為夜壺)。月氏國在連續遭到匈奴打擊以後,為了遠離匈奴的勢力範圍,倖存的人民就向西遷移。但月氏和匈奴兩國的矛盾依然很深,月氏人心裡應該還是非常怨恨匈奴的,苦在沒有一個強大的盟友可以和他們聯合起來報復匈奴。


張騫:“一帶一路”的開拓者


得到這一消息後,漢武帝就下令招募那些具有冒險精神的人,希望有人可以代表漢朝政府出使月氏。要知道,前往月氏的這條路充滿了相當多的危險,在此之前的文獻資料中從沒有一箇中國人到過那麼遠的地方,甚至連最基本的語言都沒有記錄,沒人知道這一路上會遇到什麼,但即便如此,仍然有人挺身而出,這個人就是張騫。

《資治通鑑》記載,張騫“以郎應募,出隴西,徑匈奴中;單于得之,留騫十餘歲”,他從隴西郡一直往西走,但是當時這條通道是被匈奴人控制的,所以張騫剛走出沒多遠就被匈奴人扣押了,而且這一扣押就是被扣押了十餘年。後來張騫趁機逃跑,向著他所知道的月氏方向奔襲,一直向西走了幾十天,誤打誤撞走到了另一個國家——大宛。按照今天的地理劃分,大宛位於烏茲別克斯坦的費爾幹納盆地,帕米爾高原以西,而張騫在沒有任何援助的情況下一路從隴西走到了中亞,可想而知,路途必定十分艱險。


張騫:“一帶一路”的開拓者


到了大宛國之後,張騫表明自己漢朝使者的身份,大宛國王聽後喜出望外,史書上記載,“大宛聞漢之饒財,欲通不得,見騫,喜,為發導譯抵康居,傳致大月氏”,原來大宛國王早就聽說漢帝國是一個非常富裕的國家,但苦於沒有機會和漢朝政府接觸。現在正好來一個漢朝使者,就想借機和漢朝搞好關係,於是派了幾個嚮導和翻譯幫助張騫尋找月氏國。他們先把張騫送到比較近的康居國,再由康居國派嚮導和翻譯把張騫送到了大月氏。

十餘年的旅途後,張騫終於到了月氏。他滿心歡喜,本以為自己終於要完成使命了,但月氏人的回覆卻讓張騫大失所望。原來月氏人向西遷移後,在太子的率領下,擊敗了一個叫做大夏的國家,並且統治了這塊土地。這裡不僅水草肥美,而且沒有寇盜,所以月氏人很滿足地在此處定居,“殊無報胡之心”,並沒有討伐匈奴的想法。

此後,張騫又在月氏國待了一年多,但最終仍然“不得要領”,沒辦法在月氏國完成他最初的使命——聯合月氏攻打匈奴。在這樣的情況下,張騫只好準備回到大漢。但是,張騫在回程時又一次被匈奴人扣押,在被關押了一年多的時間後,軍臣單于去世,匈奴內亂,張騫才得以回來。從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奉命出使西域,尋找大月氏,到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趁機逃回,張騫一共走了13年,而他當初帶出去的100多人的使團,回來時也只剩下他和僕從兩個人了。


張騫:“一帶一路”的開拓者

放眼整個中國歷史,張騫可以說是“一帶一路”的開拓者,他是第一位踏上“絲綢之路”的人。在此之前,中國人甚至不知道西域的存在,對於當地的民風民俗更是一無所知,所以司馬遷稱張騫的這一次出使為“鑿空”——鑿開了一條原本不存在的西域之路。

經過張騫的這番努力,中國人才逐步瞭解了西域各國,後世無數人才得以走在這條“絲綢之路”上,進行著經濟與文化的交流。因此即便是今天,我們也有必要向這位偉大的使者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