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驢》是貴州的驢?1000多年的誤會,該為貴州人民平反

我國的歷史悠久文明璀璨,前人大家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其中柳宗元的《黔之驢》,作為名篇精品,更是為歷代文人所推崇,還曾多次入選學生課本,於今已經傳誦一千二百多年,連“黔之驢”一詞,也成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在語言和行文中廣泛使用,對後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柳宗元創作《黔之驢》的初衷,和他當時的處境直接相關,作者原本是借寓言故事來諷刺哪些不學無術而又裝腔作勢的官場人物,文章立意新穎,行文流暢,朗朗上口,韻味十足。為歷代所稱道。但即使是大家名家,如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也難免會有不慎之處,而這一不經意的不慎之處,卻意外連累了貴州籍的朋友們一千多年。

《黔之驢》是貴州的驢?1000多年的誤會,該為貴州人民平反

《黔之驢》開篇為“黔無驢,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所用,放之山下。”拋開作者的創作背景不說,就本文而言,作者明顯的是要歌頌勇敢而智慧的老虎,進而嘲笑自以為是、外強中乾的驢。

題目是“黔之驢”,而開篇第一句即為“黔無驢”,總是感覺不對勁,至少是讓人不解或誤會,而最關鍵的事實是,老虎才是“黔”的土著,而驢只是外來戶,並不屬於“黔”。

“黔”地無驢,即使是今天,也仍然很少,題目“黔之驢”的定性就錯了!這一點可能為歷代文人、學人所忽視,由此而誤導的推理就是,“黔之驢”即貴州的驢,是一頭愚蠢的驢,進而汙名“貴州”這一地理域名,使生活在這一地理區域內的人們,也受到《黔之驢》中蠢驢的負面影響,一千二百年來,蒙受了許多不白之冤,無辜遭受了不該有的地域歧視。

《黔之驢》是貴州的驢?1000多年的誤會,該為貴州人民平反

這雖然不一定是作者的本意,但客觀上卻起到了這樣的效果。在此,很有必要正本清源,為蒙冤千載的貴州人民平反,蠢驢不是貴州的土著,並不代表貴州,而勇敢的老虎,才是貴州的形象代言人!

《黔之驢》的結尾是,“斷其喉,盡其肉,乃去。”描寫的是老虎吃掉了驢。但仔細推敲,總覺得“盡其肉”一句不嚴密,按原文描寫,驢為“龐然大物”,顯然是一頭成年的驢,個頭肯定比老虎要大許多,以至於老虎不敢貿然下手,而老虎面對一頭比自己個頭要大許多的驢,即使放開肚皮吃,能不能“盡其肉”?感覺是不可能的。

縱觀《黔之驢》全文,斗膽改上兩個字,可望面貌全新。一是題目《黔之驢》,改為《黔之虎》,改“貶驢”為“頌虎”,既符合事實,又不違原有立意;二是改“盡其肉”為“飽其肉”,既符合常識,又留有餘地。

《黔之驢》是貴州的驢?1000多年的誤會,該為貴州人民平反

我國的歷代先賢,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對先賢,我們要尊重、尊敬,但不宜迷信,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我們只有學習、研究和傳承這些文化遺產,才是對先賢最好的告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