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最想讓你讀的書》:你有正確的“醫商”嗎?

導語:一本剖析醫療思維錯誤的警示性大作,21世紀醫生的“思考聖經”,探究醫生診治背後的動力與思維過程,揭示造成誤診的10種常見思維誤區。

《醫生最想讓你讀的書》:你有正確的“醫商”嗎?


1月20日,朝陽醫院眼科大夫被砍,同一天官方通報存在“人傳人”途徑拉開了抗擊疫情的序幕。

醫護人員一面像天使一樣從死神手中搶人,一面又被暴力傷害,讓人又心疼又憤怒,不禁讓人唏噓,醫患關係到底出現了什麼偏差導致如此艱難局面呢?

美國作家傑爾姆·格羅普曼的《醫生最想讓你讀的書》解答了我的疑惑,對醫患之間最重要的關係進行深刻探討、分析以及給出意見建議。


《醫生最想讓你讀的書》:你有正確的“醫商”嗎?


《醫生最想讓你讀的書》是《紐約時報》暢銷書,榮獲出版界“奧斯卡”鵝毛筆獎健康類最佳圖書。

是一本適合醫患共讀的醫學人文類圖書,通過閱讀本書,醫生能夠降低誤診率,患者能夠了解如何有效跟醫生溝通並理解醫生診斷思維,客觀看待醫療臨床技術,做一個理性、聰明的患者。

如何更好的描述病情,理解醫生診斷思路,提高自己的就診時的“醫商”,做對自己負責的患者,是我們每個人都應學習的醫療常識必修課。

傑爾姆·格羅普曼的《醫生最想讓你讀的書》通過分享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向我們展示了醫生診斷治療的動力與思維過程,深入淺出的闡明醫生常見的10大思維誤區,有針對性的給出避免陷入思維誤區醫生需要採取的措施。

同時引導患者向醫生主動發問和質疑,通過了解醫生的思維過程,患者可以學習如何提問,知道如何表達才能幫助醫生更好地做出判斷,遠離被誤診。

在我看來,要想更好的實現良性醫患關係,重點需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醫生需要警惕避免陷入思維誤區、患者不做被動醫療者、醫患之間保持有效良性溝通。


《醫生最想讓你讀的書》:你有正確的“醫商”嗎?


1. 醫生需要警惕避免陷入思維誤區

根據研究顯示,100例誤診中僅有4例是因為醫學知識不足造成的。醫生犯錯誤通常不是因為知識不夠而是因為陷入了認知誤區。

書中講述了一個非常經典的被誤診案例。

安妮是個攝食方面出現嚴重問題的少女,吃不下東西、睡眠障礙、發育退化、嚴重貧血、免疫衰弱等等。

她就診過程歷經十五年,遍訪名醫,診斷從功能性病患到器質性疾病,從消化道炎症到消化性潰瘍,從軀體性病變到神經性厭食、神經性貪食症、腸易激綜合症,做了各種腸胃鏡內鏡檢查,就是找不到真正的病因。

安妮長期忍受病痛折磨,越發消瘦,幾乎絕望時,遇到了法爾查克醫生。

他沒有遵循常規思路查找病因,換一種角度審視安妮的病例,終於發現了病魔的黑箱:安妮的病因在於“穀物(特異澱粉)過敏”反應,只要不吃這種穀物,安妮就能重建消化功能,恢復正常生活!


《醫生最想讓你讀的書》:你有正確的“醫商”嗎?


到底是什麼造成了安妮15年不必要的痛苦?

給安妮看病的專科醫生都是從自己的擅長領域入手,從自己的專科思維分析,沒有考慮過其他可能性。法爾查克醫生則是仔細引導安妮重新回憶病史,從不同角度思考病例,發現了沒有被其他醫生注意到重要細節,最終發現安妮是對穀物過敏,而安妮之前的營養師讓安妮吃大量的麥片和意大利麵,只能加重安妮的過敏反應。

就像面對同一個病人,來自消化內科、血液科、臨床心理科的醫生會做出不同的、符合各自科室特點的診斷。

但醫學結果具有不確定,病情具有個體差異性,醫生不能過度依賴過往經驗,否則容易陷入思維誤區。

作為醫者要警惕自己陷入10種常見的思維誤區,分別是:捷徑依賴、歸隱偏差、確認偏誤、標籤化認知、診斷衝量、忽視不確定性、搜尋性滿足、易得性偏差、商業倫理、忽視心理因素。

《醫生最想讓你讀的書》:你有正確的“醫商”嗎?


2. 不做被動醫療者

去年年底我也曾經莫名其妙的大病一場。先是週六半夜突然發燒嘔吐,化驗血常規醫生判斷為病毒性感冒,吃了醫生開的抗病毒藥之後沒想到半夜又開始嘔吐甚至把藥也吐出來了。

無可奈何之下去了三甲醫院,因為反酸沒有食慾,因為是胃病犯了,掛了消化科,沒想到醫生沒有詢問病情就迅速開了胃鏡檢查單,出於恐懼和覺得沒必要我拒絕做檢查,但一直沒有食慾,整個人也沒有力氣。

一週後因為吃了較為油膩的食物,半夜腹部劇痛掛了離家不遠的醫院急診,急診科醫生通過B超化驗血初步判斷為膽囊炎。

被病情困擾的我,正好在看《醫生最想讓你看的書》,為了實踐書中理論,進一步確定真正的病因,我又去另一家三甲醫院。在肝膽科做了一系列檢查排查,最後發現竟然是肝臟的問題。

整個病情歷經兩週,從一開始自己直覺是胃的問題,因為抗拒做胃鏡檢查一度放棄去醫院根治病因。

到半夜腹部劇痛,掛號方向由消化內科轉為肝膽外科,卻沒想到是同處於腹腔,挨著胃部的肝臟問題,這個診斷結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醫生最想讓你讀的書》:你有正確的“醫商”嗎?


如果不是自己堅持複查,接觸不同的醫生,瞭解不同的診斷角度,很有可能我就沒法發現這場大病的真正發病原因。

尤其當肝膽科醫生要我做收費很貴的磁共振時,原本以為自己只是小毛病的我,直接被嚇到了,以為自己的病情很嚴重。

不僅質疑醫生:我真的非做這個檢查不可嗎?我的病情最壞結果會是什麼?

在丁香醫生等相關平臺查詢瞭解相關可能病情後,我初步理解了醫生的做法是想用排除法找到病因,於是就配合做磁共振。

作為患者,我們同樣擁有了解病情的所有可能性,以及自己最壞病情的權利,做好心理準備。本著對自己負責的原則,我們甚至可以有禮貌的質疑有關診斷和治療的每個假設。

正如第一家三甲醫院消化科的醫生聽到我腹部不適,下意識就開了胃鏡檢查,覺得我是胃出了問題,這就是典型的因為自身專業知識和熟悉度導致的認知偏誤。作為患者我們可以主動發問和質疑,避免被誤診。

《醫生最想讓你讀的書》:你有正確的“醫商”嗎?


3. 醫患之間保持有效良性溝通

《醫生最想讓你看的書》寫作背景是美國,具體情況與我國不太一樣。在我國我們的就醫大環境下,三甲醫院的醫生工作量都是超負荷的,一上午幾十個掛號,跟西方預約看診制度相比簡直就是不可想象的超人,我們應當適度體諒醫生工作超負荷下的態度冷淡。

每個醫生面對患者的時間極為有限,這時候如何在有效時間內,清晰簡潔的表達自己的病史就顯得尤為必要。

通常我在候診時,在腦海中會簡單梳理一遍自己病情,希望可以給醫生診斷病情提供最快捷、最有效的信息,

患者幫助集中醫生集中注意力的一種普遍方法是問醫生:“和我發病部位挨著的是什麼部位?”可以避免醫生髮生做了所有能想到的檢查卻依然漏診的錯誤。

同時我們要注意的是面對新手醫生“年輕不等於不靠譜,思維決定高度”,轉變態度好但技術一般的普通醫生也許比態度冷淡但專業技術過硬的名醫更能發現病患的病因的思維,不過度迷信專家號。

當我們就診過了一段時間,病情依然沒有好轉時,甚至更加嚴重,我們應當想一想診斷是否正確。回想一下引起錯誤診斷和治療的各種認知錯誤。

第一次的診斷錯誤通常是由於溝通不深入,患者可以重新仔細闡述發病情況,重新講述可以幫助患者回憶起被遺忘的重要信息,也可以幫助醫生髮現第一次被忽視或被認為不重要的先做,促使醫生在新的方向上尋找答案。

《醫生最想讓你讀的書》:你有正確的“醫商”嗎?

《醫生最想讓你讀的書》中傑爾姆·格羅普曼通過剖析常見醫療錯誤思維,警示醫生要避免陷入思維誤區,引導患者瞭解醫生診斷思維,學會如何理性發問和質疑,避免被誤診,通過有效良性溝通,構建和諧醫患關係。

我推薦這本書的原因在於,醫生常常形容自己的工作為“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醫生並不是包治百病的“神”,醫學也沒有發達到可以治癒一切疾病,尤其這次疫情讓我們意識到對新型病毒還缺乏足夠的瞭解。

通過這次疫情,我們應當深刻的認識到,醫生是值得我們尊敬的的白衣天使,他/她們不計報酬,不論生死,奮鬥在戰疫第一線,如果因為缺乏醫療常識,就做出暴力傷醫這樣不理智令醫者心寒的事情,只能是自掘墳墓。

希望更多人通過閱讀這本醫療人文書,可以提升自己的“醫商”,做對自己負責的患者,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


我是 ,愛讀書愛分享心理學小知識,希望跟你分享世間的美好,歡迎關注我,也期待你的點贊、評論和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