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至五四時候,文壇風向的轉變及其社會根源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進步運動,正是在五四期間,白話文被胡適、林語堂、魯迅等人大力提倡,成為了後來文學寫作的書面語言。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幾乎已經看不到了文言的身影,連詩歌都已經是與西方相似的現代詩歌了。

毫無疑問,這樣的轉變過程對中國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讓我們能夠與國際社會同步接軌。但現在五四已經成為了歷史的一頁,我們早已習慣五四帶給我們的成果,對於五四之前的文學,不免就懷揣一種好奇。

晚清至五四時候,文壇風向的轉變及其社會根源

晚清時候,是中國古典文學最後的餘音,面臨巨大的社會動盪其實也產生過許多優秀的作品。自明朝以來,嚴苛的思想控制以及文字獄的興起,大大限制了文人們的創作。晚清以來列強入侵,國土逐漸淪喪,反而激發起文人全部的激情,寫下來許多名作。

這時候的小說必不可能像盛唐那樣講述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講述英雄冒險的傳奇,社會土壤迫使文人們不得不把眼光放在現實上。小說方面以揭露現實,諷刺官場黑暗的黑幕小說為代表,取得了相當成就。

《官場現形記》、《老殘遊記》、《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是當時最典型的四本官場揭露小說。以往也有諷刺官場的作品,但不同於清朝時侯列強入主,洋人怕百姓、百姓怕官、官怕洋人這種現象實在畸形醜陋,官場的不作為程度可見一斑。

晚清至五四時候,文壇風向的轉變及其社會根源

然而這些小說更多還是懷著一種冷漠的態度,只對黑暗現實作出了揭露批判,並沒有懷著改變社會的態度。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現實實在太過屈辱,生活在這種條件下的一部分文人可能已經對未來失去了希望和信心。

但這樣的不可能是全部,現實逐漸腐朽的破敗,有的人為之一同淪喪,當然也有人用自己的力量試圖做出拯救。革命黨人的文學在這個時候是最顯眼的,他們給黑暗的中國帶來一絲光明。

首先是社會改良派的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在獄中時候仍舊堅信“各國變法,無不因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情自嗣同始”。然後就寫下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詩篇,可謂是腐朽晚清少有的慷慨之詞。

晚清至五四時候,文壇風向的轉變及其社會根源

至於以暴力革命為手段的革命黨人,獻身救國的信念更是堅定。秋瑾雖未女子,但是壯志豪情儼然要比那些卑躬屈膝、給洋人當走狗的官老爺有魄力的多。“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這是鑑湖女俠的風骨。

晚清時候的文學思潮是在國土淪喪之際一種愛國情懷驅使下的文學創作,極少悠然自得的田園風氣,救國志士筆下皆是懷揣著政治理想的慷慨之風。這是古典文學最後的餘音,也是面對社會現實不得已的悲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