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最意氣風發的一首詩,這才是真正的建安風骨

《詩經》與《楚辭》為我國並稱的兩大詩歌源頭,開創了兩千多年來源遠流長的詩歌文化。但是在秦朝時侯,因為焚書坑儒的緣故,詩歌文化一度出現了中斷。漢朝的大賦多排張鋪比,注重辭藻而忽視了意義,違背詩歌傳統。這一現象直到東漢末年才有所改觀。

曹植最意氣風發的一首詩,這才是真正的建安風骨

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為代表的三曹,以及建安七子等人,開始發掘詩歌的樂府傳統,注重現實意義的闡發,這才使詩歌有了新的發展。這段文學史我們如今提起來的時候往往是以建安風骨為代稱,那麼建安風骨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風格呢?

相較於同時期其他文人,曹植的名字似乎更被我們熟知,他的七步詩也是一段歷史佳話。其實曹植的詩作也是很能代表建安風骨的,加上他才情又高,文學成就也是斐然。試看下面這首《白馬篇》

曹植最意氣風發的一首詩,這才是真正的建安風骨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七步詩》乃是曹植與曹丕爭權失敗之後,遭到曹丕迫害所作。此時的曹植已在政治上心灰意冷,詩作中多半流露出傷心悲情的意味。但《白馬篇》是不同的,真可謂少年意氣風發之作。

身騎白馬飛馳在西北大地,試問這是誰家健兒,原是幽並遊俠。自小便投身沙場,身手勇武,膽識過人,乃是軍中良將。邊塞之地戰爭頻發,壯士自然要四處征戰,與匈奴、鮮卑等敵人鬥爭。為了家國大業置自己性命於不顧,更無私心保全小家庭。為國赴死,慷慨凌然,視死如歸,這才是真正的壯士!

曹植最意氣風發的一首詩,這才是真正的建安風骨

這首詩是曹植年輕時候所作,此時的他深得曹操信賴,繼承位置的希望很大。曹植本人的能力也很出色,文治武功皆不平凡,胸中當然也就懷揣著更大的理想。他寫下這首《白馬篇》,既是對於沙場壯士的歌頌,也是對於自我志向的舒展。

所謂建安風骨,正是如此這般抒發真情實感,表達建功立業的理想和積極精神,一如曹植所言“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這種慷慨悲涼的風格對於中國文化史的影響是巨大的,曹植的雄心壯志更是在這首詩體現的淋漓盡致。

有一種說法此時乃是曹植以自己的兄長曹彰為原型所作,“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正是曹彰的真實寫照。結合曹植和曹彰的關係比較密切,這種說法也是卻有可能的。

曹植最意氣風發的一首詩,這才是真正的建安風骨

即便如此,這首詩也是曹植自己理想的寄託。無奈最終在權力的鬥爭之中因為過於天真敗下陣來,被曹丕繼承大位,自己只好落得一個堪堪苟全性命的局面,實在坎坷。

但《白馬篇》對於建安風骨無疑是最好的闡釋,也是那個動盪時代的最強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