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總覺得沒有冰雪覆蓋,彷彿就像沒有過冬一樣。原定是13號去雲頂山,因為有事耽誤了,就想趕緊出門,只要是去個有冰雪的地方就成,生怕過幾天天氣暖和景色不好。看了好幾個帖子,最終定下去龍鳳溝,主要是因為報名鏈接裡,照片上的冰雪誘惑了我。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上圖:穿越龍鳳溝大合影

龍鳳溝穿越路線是2011年介休老驢“豬娃娃”歷經數次探索成功的一條經典穿越路線。龍鳳溝地處太嶽山脈北段,因為穿越路線由東向西,由高到低,最高海拔1486米,東起沁源縣古寨村,西至介休市龍鳳鎮,全長約25公里,徒步路程在8小時左右,因山谷內巨石林立又叫大石溝。穿越龍鳳溝在太原,榆次,介休戶外界是很出名的一條戶外穿越路線,走起來頗有點難度,成功穿越是強驢的標誌,是驢友界的榮耀。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01

從太原坐大巴,路上時間大約2.5小時,對嗜睡的我來說,此處略過不計……

順著下車的地方前行一兩百米,應該就是溝口了,山風撲面而來,腳下已經是結冰的河面了,伴著風過溝口的嗚嗚聲,向遠處望去,一條蜿蜒潔白的冰河入眼。冬季徒步大多是沿溝底結冰的河道行走,開始可能是水淺所以全部結冰,腳下比較滑,冰面上的走路是小心翼翼的,行走時必須穿冰爪。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背陰處的冰面比較堅硬,數十人走過依舊光滑堅固;向陽的地方稍稍薄點,膽小者繞道而走,而我們就像是回到八歲,撒腿踩踏,就喜歡聽冰面咔嚓咔嚓地破裂聲。

真正的冬天果然藏在了山溝溝,我不知道我是走著還是跑著,卻感覺不到西北風的強和烈,是興奮,還有人在大自然的特殊環境下,那種純粹的開心和爽朗,就讓我在這雪地上撒點兒野,就讓我在這雪地上打個滾。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沒走多遠,突然聽到流水的聲音,原來那聲音來自腳下!是冰層下的流水,大約這就是暗流湧動了。我留戀這聲音,大家卻像習以為常一般匆匆走過,我是真喜歡這個聲音,又怕挨著冰眼的冰太薄踩塌了,戰戰兢兢的圪蹴在附近,拿著手機錄了一段冰下河流的水聲,閉眼聽一聽,好像水流聲都是一樣的,又好像每次都不一樣,頗有點味道。彷彿像小時候看武俠片,某個大俠掉到了荒無人煙的谷底。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上圖:冰眼

我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冰眼”:四周都是冰,窟窿邊沿的冰尤其厚,下面是潺潺的流水,水流經這裡,從冰眼裡探出頭來,水花飛濺,那厚厚的邊沿就是飛濺出的水花在低溫下迅速結冰而一層層加厚的。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上圖:認真的東哥

越往後面走,一路上看到很多個冰眼,可能這就是所謂的“暗流湧動”吧!小小的冰窟窿下面轟隆隆流過的水聲,聲音很是沉悶,這時候你會覺的冰面下面的水很深很大,有時候你還會聽到冰面下水流相沖擊或者是水流衝擊石壁而發出的巨大的轟鳴聲,而遇到落差大的地方,那水聲彷彿一面大鼓,還有迴音,轟隆轟隆地,在密閉的冰下悶悶的響著。我要是個會功夫的大俠就好了,真想鑽到冰下面一探究竟。

02、鬼門關

順著河道一直走,說實話剛開始走的那段景色一般,最初的路段爬升也較少。再往後走,兩旁石壁猶如刀割斧削,站在谷底向上看,高聳入雲的崖壁,河道也是曲曲折折,幾步一拐彎,用“山路十八彎”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大有一線之天的感覺。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龍鳳溝全程穿越,真實的景色比照片的要漂亮許多,應該只有航拍才能拍出來那種大氣磅礴的趕腳吧,照片取景角度不全。也只有冬天才能站在谷底河道上,欣賞溝壑縱橫的魅力,這也是龍鳳溝最大的特點——石頭。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領隊一刀說一定要趕在中午路餐的時候到達鬼門關,不然下午的行程都可能受影響,冬天天黑的早。鬼門關還真是石如其名,因為是冬天,河床上升結冰,目測是有四米左右的樣子吧,大石陡峭,不好落腳,沒有著力點,徒手攀登難度太大。這裡也是第一次體現集體力量的時候。因為戶外活動的特殊性,決定了大多數時候我們都不可能一個人獨行。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上圖:紅色是徒手路線;藍色是繩索路線;

再給大家來一張俯視圖,感受一下高度。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路餐結束後,一刀和紫氣東來(後面簡稱東哥)首先上去,尋找可以固定登山繩的地方。這個還是蠻考驗臂力的,普遍來說男士都比較利索,三下五除二就上去了,女生可能體力弱的原因,就都是將繩子綁在身上,防止臂力不佳抓不住繩子發生意外。一刀和李不騷在下面輔助,東哥在上方拉繩子,感謝東哥一路活雷鋒。

在這裡不得不提下曉紅姐,一刀組織大家挨個過,我和尚哥在後面研究,徒手登的話,我倆能不能上去,可能我倆這血液裡還是不安定因素居多吧,一樣的愛好:不走尋常路,總想挑戰下。我倆正說著了,紅姐已經準備著徒手攀登了,我倆當然也安奈不住,一定要徒手攀登啊!


03、

體內冒險分子太多,個人尤喜歡這種攀上攀下的野路,從過了鬼門關,基本都是這樣的路,時而在結冰的河道上行走,時而在半壁攀登,時而要滑坡。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說實話,因為走過的地方比較多,有時候感覺自己都有點視覺疲勞了,也去過很多以石頭著名的景區,像昆明石林、張家界、包括美國的黃石、科羅拉多大峽谷,但是走到龍鳳溝深處,依舊有驚豔的趕腳。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一路走著,發現了許多千奇百怪的石頭,眼睛都有些應接不暇。有的大得驚人,一塊就能算是一座小山了;有的顏色奇特,除了常見的暗紅色,還有青色、灰白色、褐色……甚至有一段兩岸全是純黑色;有的紋理漂亮,像象形文字,像蜘蛛網,還碰到一塊,真的很像人的心臟,上面的紋理圖案彷彿就是人的動靜脈血管。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上圖:萬黑叢中我尚哥

普通景區,很難見到這樣特別又數量巨多的石頭,幸好因為這裡還沒有開發成景區,所以一切都還是石頭最原生態的古樸,孤獨寂寞地屹立在這山谷裡。石頭普遍比較光滑,不知經歷了多少風吹日曬雷擊雨淋,多少次地質變化變遷,就這樣年復一年,才修煉成今日我們看到的樣子,很有歲月的感覺。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如果石頭有年齡的話,它們一定是老祖先級別的,出於好奇,在網上搜索龍鳳溝的形成原因,苦於乾貨資料太少,總結他的形成過程大概是這個樣子吧(因為沒有官方介紹,不知道是否準確):山石被水經過6億年的沖刷侵蝕,形狀猙獰,千瘡百孔,形態各異。由於地質和礦石的原因,25億年前地核運動和岩漿噴發,形成了鮮豔的片麻岩、寒武紀形成的饅頭頁岩、地表附近有節理髮育的緻密石灰岩……石灰岩(碳酸鈣)在略酸性的水中容易發生溶解,雨水將石灰岩溶解並帶走,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又經過73萬年~240萬年的地殼變化,雨水溶解沖刷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上圖:有沒有點日照金山的趕腳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上圖:領隊李一刀

04、斷崖

沿著曲折的冰河一路向下,河有怎樣的流勢,山必定有怎樣的山勢,或對峙,或半環,或開闊,或緊夾,穿行在山澗、峽谷、溝底、崖邊。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山石上的攀爬戰戰兢兢,再加上才下過雪的緣故,很多石頭上都有稀稀落落的積雪,就比較滑,像我這樣愛冒險的孩紙覺得巨刺激。突起的石頭有些硌腳,少不留神就會扭到崴傷。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不多時就到了斷崖處,這裡地形複雜,落差很大,坡度近乎平角。聽到下面水流湍急的聲音,我略側過身子向下看,大約有四米左右的樣子,最主要是石頭坡度比較陡,不好站腳,只能手腳並用平著過去三四米,近乎90度直線滑坡,才下到下面的水潭處。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上圖:實在太危險了,沒法拍全景

繞著水潭窄窄的邊緣走,接著又是兩段直角下降,不過聽當地人說昨天有驢友才走過,這裡有人搭了兩段木椽,踩著木椽上的叉子下,而兩段木椽的中間,山石對峙,要從狹小逼仄的山縫中穿過,則須收起手中登山杖、相機等負累,稍微胖一些便要側身而過。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據說在夏天豐水期,這裡瀑布水量很大,也是極為漂亮。印象裡,過了這邊後面多以下坡居多,好些時候,我們就是順著石頭溜下去了。最讓人驚喜的是,這次最小的隊員——只有6歲的能能,一路不哭不鬧,堅持跟著走,真心點贊。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或許這就是戶外運動的魅力所在:穿行於山水叢林間,徒步於野外荒原中,擁抱自然,忘記煩惱!快上水泥路的時候,天完全黑了下來,幸好下午趕趕路,就快走出來了。(走龍鳳溝一定要帶頭燈)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吸一口新鮮的空氣,抬頭卻發現天空離得好近,滿眼的星光閃耀,雖然每天在城市,偶爾也能看到星星,但是這麼亮的星光,距離上一次看,還是在沙漠的夜。遺憾沒有拍到那天的星星,不過也可能正是因為沒有圖片留下,所以深深地留在了心底——夜空中最亮的星。

華麗麗地一大波美照來襲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介休龍鳳溝 | 一路向心:一半是山 一半是自己

(以上均是手機實拍,無修圖)


附件:

出於一個旅遊人的職業病,在現在這種旅遊景區投資熱的大開發背景下,我好奇難道沒有人看上這裡得天獨厚的資源嘛?於是各種百度了龍鳳溝的因緣始末,也只得到如下資料。

考古工作者在峽中石洞曾找到古人使用的陶片,證明峽中有過古人類活動遺存。當地民間傳說此峽底是一座石山,北部水多為患,常淹沒村莊良田,是大禹到此以巨斧劈開連山之石,瀉走湖中之水,使水患不再,人民樂業。這道峽谷俗稱為“石口則”。

龍鳳峽也是一個天然的旅遊勝地,峽中懸崖峭壁,爭奇斗絕,古樹瑤花,妙趣天成,更有民間傳說中三大絕景發人幽思。一曰“龍洞”,相傳古時神龍居此,深不可測,天冷時有濃霧自洞口噴湧而出,遮溝掩壑,瀰漫峽谷,行人對面難見,如一隻巨形煙囪在騰騰冒著白煙;天熱時又倒吸雲霧,滿谷之霧向洞口匯聚,如神仙倒吸虹霓,還峽谷一個朗朗晴天,碧山綠樹;二曰“海眼”,在半谷中有一沙灘水澤,平時緊閉,有山洪暴發或大雨大水時“海眼”便洞開,將滔滔大水吸進洞口,巨石大木,泥沙俱下,如巨獸張口,氣吞山河;有人曾見一頭大牛都被吸入“海眼”,忽兒不見蹤影。百姓傳言此“海眼”直通大海,有水即開無水即閉,是上天為山裡洩洪而天造地設之機關;三曰“天坑”,相傳為上天發怒,掉下一塊隕石砸開此坑,到坑前一望,深不見底,陰氣森森,坑內長滿雜樹,藏匿怪獸,人不敢近前,失足落入,則如芥子掉進深井,便無聲無息了。

沁源縣委王玉聖書記曾帶人徒步考察此大峽谷,看後感慨:“要開發這個風景區,幾個億扔進來也是打水漂兒,縣裡哪裡去找這麼多錢呵!”但又不甘心地說:“上網招商吧,總會有有遠見的大老闆的,這景區開發了比綿山也強十倍!”天生勝景,金屋藏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千年高峽,真龍潛淵,太嶽有奇景而不見。這道曾經藏龍棲鳳的大峽谷,也成為沁源生態美的一道風景線,成為古太嶽山一處龍遺蹟的神秘島,成為一處未開發的誘人的神秘“龍園”。

…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