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俞洪敏“中国女性的堕落导致了整个国家的堕落”环境决定论

俞洪敏讲演的大意是,女人的择偶标准决定了男人成为什么样的人,而男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整个社会的面貌,他假设举例说,如果中国女人的择偶标准是中国男人都必须会背诵唐诗宋词,那么所有中国男人都会去背诵唐诗宋词,那么中国社会就成了一个充满诗歌的社会,而如果中国女人的择偶标准是所有中国男人都必须有钱,而不看品德好不好,那么所有中国男人就都会去努力赚钱,而不管自己品德好不好,那么中国社会就会成为一个追逐金钱道德败坏的社会,最终,俞洪敏得出结论“现在,中国女性的堕落导致了整个国家的堕落”。

在开始我的议论之前,我想说两句题外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且无论他制造这段符号的背后动力是什么,无论是你认为的博眼球也好,性也好,或者其他什么也好,那都是美丽的,他在努力思考复杂的国家社会问题,面对这么复杂的问题,想错了是很正常的,正如某些心理学家说的,人类一半以上的科学成就都是性动力创造的,认真研究过心理学的人,我想都能证明这句话,那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本能,所有人类就是那样运作的,扼杀这种行为就是在扼杀自己,如果我们所有人做不到阉割自己,也请不要阉割因此产生的言语,从错误当中,特别是引起了热议的错误当中,我们也许能找到更有价值的东西,这和我们成功的学习任何一件事的过程是一样的,我们是从99%的错误当中总结经验,最后才学会的,错误才是永恒的常态,正确是偶然的,但那样的正确,正是我们最终所追求的,禁言,禁止讨论,就是在放弃进步,就是永远停留在错误的原点,前者是野蛮人的行为,后者才是文明的做法,才会有最终真正稳定的社会和谐进步,繁荣昌盛。

俞洪敏的话,显著是错的,任何能听懂这串符号公共语义下所表达的意义的自然人,在无其他动力偏执的情况下,我相信第一直觉反射都是,这是错的,虽然暂时没有细想,为啥是错的,现在我们就仔细想下,为啥是错的,分析这种层面的问题,马斯洛的等级需要最好用,因为即使没啥心理学基础,也大概能听懂,能听懂就能验证,虽然这个理论被好多人提出了质疑并认为肤浅,但真理不存在肤浅一说,我们把这个理论的某些错误修改一下就可以用了,马斯洛的那种必然的需要排列顺序是错的,这里我们把需求的产生顺序打乱平铺开来使用(如果谁有疑问,我们可以讨论),我们从一个男人的需求角度来说,不同人生阶段,不同环境下的男人,产生的具体环境需要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一个贫穷环境下的小孩子,他可能偷东西,卖了钱,去换他想要的玩具,这是和女人无关的,有些孩子17、8岁,他可能有很多娱乐活动,为了这些娱乐活动,他就可能去偷钱,做坏事,而大多孩子,不同阶段,各种需要大体都能满足,他们在按照符合社会规则的方法做事,读书,工作,以上只是简单的举例,背后用于潜在描摹各种需求可能,直到有一天,他比较成熟了,这个成熟的年纪对每个人是不一样的,但这种成熟至少发生在生理性成熟之后,直到他基本稳定的给自己做了自己的环境生存定位,以及生殖方式定位,在这样的世界背景下,他的环境经历路径,让他形成了他的世界观,每个人的具体世界观是不一样的,但要追求生存和生殖却是一样的,虽然具体追求生存和生殖的方式也不一样,在上面我做的人生过程描摹里,主要描述的是三个阶段,生殖系统成熟之前,就是儿童时期,这时性动力对人的行为驱动是少的,真假可以对任何一个人的所有行为进行脑功能区域扫描,我相信一定会证明的,此阶段其他动力驱动的更多,这点弗洛伊德肯定错了,第二阶段在生理性成熟之后而世界观没确定之前的阶段,这时男人的行为特征是,他儿童时期形成的行为逐渐弱化,但很长一段还是会持续保留的,比如游戏,对大多人,这直到人成熟之后好多年都可能还有,而性动力导致的行为会越发增强起来,生存意识也逐渐觉醒,直到成熟,成熟的年纪对每个人是不同的,我个人就属于晚熟的,这样的人生过程,对男人如此,对其实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具体不同而已,并且男女肯定存在从先天到后天环境的必然差异,但大体过程是一样的。如果我说的是更可靠的,那我们想一下,俞洪敏说的可能成立吗,“现在,中国女性的堕落导致了整个国家的堕落”,我们简单想想一个男人,从一个孩子,直到成熟,他的世界观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更多的是家长、老师、社会,凡是他接触到的一切信息都会实际的影响他,决定他的世界观,这里女人占据的成分绝对没那么大,很多男孩子开始找对象,都是20岁以后了,他找对象时,他绝对不知道女孩子喜欢什么,以前更多的时候他可能都在玩,女人会想,每天可能都发生,但实际占据的时间比例会很小,也就是说,他的主要世界观,在他实际接触女人之前就形成了,所以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主要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的是家长、老师、社会,而不是女人,俞洪敏以一种充分且必要的句式说,“现在,中国女性的堕落导致了整个国家的堕落”,那肯定就错了,女人,对男人当然有影响,不同环境也不一样,我的时代,实际最影响我的我对女人的看法都是从电视上来的,现实中我基本很少接触,一个男人开始恋爱之后,女人也会影响她,但这种时候,她往往已经失去培养世界观的机会了,大多时间都在恋爱,放在其他事情上的心思会很少,并且这种时候,男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殖方式,也往往就进一步趋向于确定了,这是由组建家庭的需要决定的,我之所以成熟晚,我觉得和我接触女人晚,关系最大,恋爱直到结婚的男女双方,是互相影响的,他们的互相影响是由他们恋爱之前形成的世界观主要决定的,这个阶段的互相影响又成为了他们新的世界观的一部分,所以俞洪敏的充分且必要结论肯定是错的,而且错的离谱。

尽管俞洪敏的说法是错的,但是我们发现,有很多男人赞同他,有很多女人反对他,这件事本身就更有意思了,女人反对暂且不论,在赞同的男人里又有各种类型,恋爱过的,没恋爱过的,说女人是婊子的,说女人太自私的,我看到过,但记不住那些评论了,并且也找不到了,只不过我觉得这些评论,在俞洪敏发表那个热议的结论之前,“现在,中国女性的堕落导致了整个国家的堕落”,就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普遍出现对女人的看法了,也正因此,俞洪敏的那句话才如此的轰动,引发很多人来议论,也就是说,现在阶段,中国男人对中国女人,确实有很多看法,有矛盾,这些看法肯定不是凭空产生的,肯定是男人在和女人生活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而且这些看法,又和其他一些社会想象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某些调查数据,中国现在离婚率特别高,而诸多的离婚中,大多都是女人发起的,我没参与过这个调查,但我知道身边的可以看到的情况,无论农村,城市,确实如此,而且在很多场合,我看到,女人都是强势的,男人更弱势,这不是说所有男女关系都如此,但这确实非常普遍,如果这种现象是确实的,那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这是本文想议论的问题,也许我错的会和俞洪敏一样离谱,但思考就是这样的,在不断的错误中,靠近真相,真相是有巨大意义和价值的。

我有一种感觉,大概2008年的时候,我感觉社会突然变化了,变得好像我不认识了,这一年,大概是85后大学毕业刚开始参加工作的一年,从那时我的角度看,08年之前的更多大学生还普遍有诗和远方胸怀天下的情怀(不是所有),然后,那之后的大学生,感觉突然特别现实,公务员热潮和创业热潮都是08年之后一步步发生的,当时我还在国家企业工作,那时我有点瞧不起国家单位,觉得这没理想,但是08年之后来的大学生,觉得自己捧到了金饭碗,这和我毕业时的情形完全不一样,在那之后,我越发觉得自己不认识这个社会了,在那之前,我也没感觉到女人是强势的,并且就我身边看到的情况,08年之前的,我过去的同学或者伙伴,离婚的确实更少,而之后,逐渐的就开始增多,到现在,已经出现了夸张的情况,为啥会这样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分析一个80年出生的人,80年直到2000年,中国大部分人,无论男人女人,肯定主要受传统文化影响,那时能上网的人很少,因为中国绝大多数地区还没电脑,特别是中国农村地区大多不能上网,而中国农民占据了绝大多数,特别那时,大概有80%以上农民。2000年时,80年出生的很多人就结婚了,因为在农村结婚早,那时的无论男女,相对的都受传统观念作用更多,所以在他们身上更少的发生离婚现象,以及更少的发生女人强势男人弱势的现象,而更多的可能是男人强势。

我们在看看90后,90年出生,到2000年的时候,他们10岁,这时候,大多人受传统观念影响比较大,到04年的时候,网络在城市已经比较普及了,信息开始相对发达,很大一部分城市孩子在这个阶段就开始被新的各种信息影响了,到08年的时候,农村也已经开始普遍能上网了,城市更不用说,并且网络本身也进一步发达,04-08年时90后城市孩子14-18岁,这是非常容易被影响的阶段,是刚刚性成熟之后的阶段,他们接受到的信息的多样化,就很可能造成他们世界观的多样化,并且最先普遍出现多样性的,应该就是90年出生的城市孩子,同理可以推理下,94年之后出生的农村孩子也会出现多样化思潮,其他时间出生的,多样性应该比他们小一些。

现在我们就聚焦90年之后出生的城市孩子和94年之后出生的农村孩子,做稍微更具体一些的分析,分析为啥90后离婚率更高,女人更强势,男人更弱势。

首先,这些90后的父母是传统的,90后小时候的环境也是传统的,所以他们小时候受到的更多的是传统教育,传统观念,而到了他们14岁以后,开始接受多样化的网络信息,他们都处在一个性发育并且叛逆的年纪,而我们的传统对人的压迫又比较重,我们可以想象,对90后的无论男女,都会发生对传统的叛逆现象,我说的多样性,不是全部人都一个样子,不可能全都一样的,遵循传统的90后也有,多样性的意思是,这时候各类人,各类思潮的人开始出现了,而在之前不会出现,之前的人统一的比较传统。

我们想想都可能出现怎么样的多样性,女孩看了韩国偶像片,就可能产生公主病,我们应该称呼为女性av更准确,因为那完全是不符合事实的纯粹性幻想,这样的评论是我08年时做的,看了欧美大片就可能成为女汉子,但又缺少背后逻辑,如果她们都看,那就成了公主病+女汉子,前者的本质就是,一切都要毫无逻辑的满足她的心里需要,而且必须毫无条件没有前提的满足,后者只是一种表面行为模仿而已。我们的男性小白脸文化,看起来也是这样的信息造就的结果。这好像就成了决定90后主要形态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并且附加了现实因素,让这种形态更深化,早期的网络,男多女少,只要网络出现一个女的,无论好看不好看,都一堆男的围着,如果经常如此,那会造成什么后果,随着我们的经济发展,化妆技术也越来越发达,首先得到这种技术的女人,无论网络现实肯定一堆男的围着,而且这些男的非常可能卑躬屈膝,在这样的背景下,女人可能形成的世界观将是什么样的。虽然不是所有女人如此,但这肯定会形成一种风潮。因为有这样的市场,我们的大ip娱乐业也就跟着产生了,事情进一步扩大。对我们国家来说,这是一个从刚刚吃饱饭到能化妆的过度阶段,其他方面没上来,首先表面工作是上来了。这些90后女孩对传统的反叛也应该是最强的,特别是男女不平等的反叛,因为他们经历过,但是可能有点过了,最终追求的不是平等,而是奴隶成了新的奴隶主。

我们试想一下,这种突然爆发的过度时代的参差不齐,将会产生怎么样的结果,我相信很多人,和我同时代的人都有这种记忆,开始网络女的太少了,只要有,那就是公主,再加公主娱乐的引进,再加上化妆技术的发展,对很多现实的男人来说,包括已经取得了社会经济地位的老男人,面对过去普遍的朴素的中国女人,突然出现了那么多眼花缭乱的性感,金钱和美好的身体是不是会这样碰撞,还有有钱的女人找小仙肉,这也是有市场的,只不过,普遍性的,被包围的女人更普遍,男性到没那么普遍,这会造成这个时代的女性怎么样的心里,这绝对是影响她们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度的时代,一部分女人受到了虚假的包围,形成了虚假的心里,否则,在一个正常男女平等的社会里,男人选择女人,女人选择男人,应该是平等的和互相的,但这里,在这个阶段形成的结果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从过去的男强女弱,变成了现在的女强男弱,而不是平等。

然后我们再说一个男女的先天差别,女孩总是比男孩发育的更早一些,无论生理还是心里,包括女孩更早的学会语言,这就导致,到了婚嫁的年纪,女孩对家庭婚恋思考的更多也更成熟一些,男人对这方面更无知一些,无知的一方总是弱势的。

然后还有后天努力的差别,大环境的,男孩子青春期以后,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玩,不是所有男孩子,但应该大部分是如此的,而大环境的女孩子,她们可能对婚恋想的多些,大环境的,这又进一步造成男孩子在婚恋方面的无知,加大了女孩在婚恋知识方面的优势,不是说所有男孩和所有女孩都如此,是大部分,天天和女孩子混一起的男孩也有,天天和男孩混在一起的女孩也有,不怎么玩的男孩和很爱玩的女孩也有,但我们说的是大多情况,所以大多时候我们听到的矛盾之一也是,女孩怨恨她的男朋友为啥天天打游戏。

如果我们把上面的情况综合到一起,男女相处时会产生如何的结果,这就是用来解释90后为啥女强男弱,离婚率高的,当然上面的分析肯定是不全面的,也未必准确,初步想法而已,欢迎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