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做了一辈子的官,告老还乡之后有没有退休金?

穷人没有面子


中国是一个政治文明特别早熟的国家,也是一个政治哲学特别发达的国家,所以中国的官本位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十分流行。自古以来对于官员的退休待遇就很受社会关注,而且历朝历代都有一些规定。

封建社会的官员退休叫致仕,也叫告老还乡,让很多社会贤达回到他们的故乡参加乡村治理,这为乡贤制度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明确规定,官员的退休年龄是70岁。这个规定和当时的人的平均寿命相比的话是比较高的,也就是说一个官员一当官大概就要当一辈子了,可能就要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因为那个时候,人们的平均寿命都比较短,所以有一句话,叫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世对官员的退休制度,基本上也都沿袭了春秋战国时期规定的退休年龄。汉朝的时候规定,官员的退休年龄也是70岁,后来的朝代也是基本上沿袭了这个制度。

到了金朝的时候由于当时很多官员年龄很大,思想陈旧墨守成规,成了金朝皇帝改革的绊脚石、拦路虎,于是金朝皇帝规定,官员退休的年龄提前到60岁,后世的朝代基本上都继承了60岁退休的年龄界限。

从此以后,60岁退休几乎成为一个金科玉律,成为后代相互沿袭的一个基本的制度。明清两朝给官员的退休年龄做出了规定,也是官员60岁退休。不过,清朝对官员退休年龄做出了更为细致的规定,不但有60岁退休的规定,而且还分文官和武官。

武官的级别越低,退休的年龄越小,因为武官要长期在外征战,级别越低,对武官的体力要求越高,所以特别明确的规定副将以下60岁必须退休,参将54岁必须退休,游击51岁必须退休,都司、守备48岁必须退休,千总、把总45岁必须退休。

下面说一说,官员退休的待遇。汉朝规定俸禄在2000石以上的官员退休以后,他们的俸禄是在职时期的三分之一。唐朝规定,退休官员的俸禄能达到在职时期俸禄的一半,北宋时期待遇优厚,规定的退休待遇是半俸,而且退休的时候,还可以官升一级,所以北宋的官员都不愿意退休,毕竟经济上损失太大。

为了迫使那些年龄大、体力差、混日子的官员及早退休,宋朝皇帝规定,年满70岁的官员不予提拔,而且要求御史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对他们的各种不检点行为,进行弹劾,迫使他们按时退休。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退休制度比较奇葩。明朝规定,官员退休的年龄是60岁,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官,明朝的官员退休以后待遇非常低,很多官员退休以后没有退休工资,最多一个月给两石米。

但是要想领到两石米,还要经过严格的考察,不符合条件的还领不上,所以明朝的官员贪腐比较严重,这也是有原因的,在职的时候不贪,退休没有保障,活不下去。虽然朱元璋用严刑峻法,甚至是剥皮实草的这种办法打击贪官,但是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清朝的官员退休采取了优遣制,清朝乾隆时期,规定正二品的官员退休后,他的长子会被授予正六品的职级,职务正七品的官员如果政绩好,退休的时候他的长子也会得到一个职级。

而这个职级就是一种政治待遇,并不是实际授予他一些职权,只有一个政治待遇,他可以不上税、见官不拜等等。

在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有一些特殊的情况,一些有特殊贡献或者特殊功劳的人。经过皇帝的批准,在退休的时候可以享受在职时的全部俸禄,比如背诵的王彦超被赵匡胤特批退休享受全俸。

除了经济保障之外,封建社会退休的高级官员还可以参加讨论国政的有关会议、参加有关重大的典礼和祭祀活动、按照规定穿着他在职时期的官服。


小小嬴政


古代做官,可谓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一般的官员在任上,可以作威作福,也可以搜刮民脂民膏,但是一旦退下来告老还乡之后,恐怕就没有那么好了。而且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是没有退休金的。

这样自然就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那些官员们肯定要为自己退休之后怎么活着想自然就费尽心力去收刮老百姓或者是贪污受贿,否则的话一旦下了台,恐怕就没有那么多钱过好日子了。当然这种现象也让皇帝注意到了,所以到了唐朝的时候,皇帝采取的办法就是在官员退休之后依然发给他们米粮,使他们不至于生活过于拮据。

到了宋朝的时候,这个制度进一步的完善,也就是说官员在退休之后,依然可以有享有他们在正式官位上的一半的俸禄。这对那些官员们可谓是一个极大的利好,因为众所周知宋朝是中国最富有的朝代之一,宋朝官员的工资即使拿到今天都是非常让人羡慕的。

一般说来,古人也不可能做一辈子的官,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得退休,有时候或是自己主动,或是朝廷强烈要求。一般古代的朝廷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就应该退休,那时候叫做致仕,也有一种说法叫做告老还乡。当然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官员,皇帝觉得离不开他,所以自然也就不会让他退休。但是大部分普通的官员基本上不在此列,不过有些官员过于贪恋官位不肯退休的话,朝廷恐怕会主动将他开缺。那样自然会让这位官员感觉到非常的没有面子,所以官员们都会主动要求退休,这样无论是朝廷还是自己个人面子上都好看一些。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古代做官退休称致仕,意思是将皇帝赐的官职交还回去,退休养老。关于致仕的规定最早源于礼制,规定老病孝等情况可以自请退休。


《礼制》对官员致仕的年龄有规定,叫做“大夫七十而致事”,意思就是人到七十就可以退休了。这其实是比较符合当时社会的,因为古代能活这么久的并不多见,就算活到七十了,也很有可能老病不堪了,所以就要致仕了。

除了对官员致仕的年龄有要求,对“病”的轻重也有要求,一般说如果三个月还养不好病,那就可以致仕,将官职交还回去了。另外对“孝”也作了明确要求,家里有八十老人的,一个儿子不能从政,九十岁老人的,所有人不能从政,另外年龄不大但是需要人照料的,也有一个人不从政。

当然礼制虽然讲了仁义道德,但却并没有讲待遇问题,什么退休金的都没考虑,所以解决不了实际的生活问题。也就意味着,一个官员一旦失去了官职,那就失去了经济来源,所以很多人是不肯随意致仕的,毕竟一家老小要吃饭。

由此以来,统治者可能就会想找其他措施来补救,解决一下官员致仕后的生活问题,比如汉宣帝时,太子太傅疏广、太子少傅疏受父子同时告老还乡,汉宣帝就赐给了他们二十斤黄金,皇太子则赐了五十斤。而西汉将军赵充国致仕,便“赐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

虽然这么多黄金一下到手了,但毕竟是一锤子买卖,要想解决之后的生活还是有点悬。所以在公元1年,王莽借汉平帝的名义下诏:

“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三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

这大概就是最早的退休金了吧。

后来到了北魏,则出现了享受半禄的制度,比王莽时期的待遇还要好些。

到了唐朝,唐太宗下诏对致仕制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其中就包括待遇问题。在唐代“凡致仕之官,五品已上及解官充侍者,各给半禄”。此外还规定京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退休,各有永业田养老,并传子孙。

宋朝时期的致仕之官,也享受半禄待遇,还允许以学士、待制等闲散职名致仕,这样就可以享受闲散职位的俸禄。

到了元朝,则改成只有家里贫穷者才享受半禄。

明朝有点特殊,因为他们俸禄本就被朱元璋压得很低,所以规定三品以上给原俸,四品以下各升一等。

清朝基本沿袭了明制,或升职加衔,或仍给原俸,或命驰驿还乡。其尤宠异者,或赐袍服文绮,或赐御制诗篇,或官其子孙,或遣人存闻。

古代官员在秦汉时期致仕是没有退休金的,在西汉和东汉之间的王莽改制有过短暂时期给三分之一俸禄,到了北魏以后的唐宋元明清,虽然退休金的额度有大有小,但几乎都是能领到一份退休金的,最常见的则是半俸。


邯郸醉


古代的官员告老还乡,有没有退休金?其实古代的官员告老还乡就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退休,现在的退休金还是不错的。那么古代有没有呢,这个问题肯定因朝代而异的。下面来看各朝代的告老还乡与退休金制度。

现代公职人员退休年龄是男性六十岁岁,女性五十五岁,在中国古代,官员告老还乡也是有一定的年龄要求的,只是那时不叫退休,用一个比较高逼格的叫法:“致仕”,意思就是把官位还给国君,根据“周礼”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可以看出周朝的官员可以在七十岁时告老还乡了。

但是一想也不对,古人的平均寿命比较短,肯定没达到七十岁。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官员都是一辈子的,直至去世,只有少数人能过告老还乡的。

首先来说一下,奴隶制社会时期,奴隶制时期,所有的朝廷大臣基本都是病死在职位上的。就算没有病死在职位上,也有可能是因为得罪了大王,被杀头或者被入狱,这种自然都是没有俸禄的。所以在奴隶社会时期没有告老还乡之说,也就不会有退休金可言。

进入封建社会时期,在秦汉时期皇帝就提出把一些年老的官员,就回家中养老。其实皇帝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下面的诸位大臣们由于权力过大可能会威胁到皇位。

汉朝时期,就出现了最早的退休金。并且开始限制朝廷大臣的退休年龄,60岁以上的都必须告老还乡,除了一些重要的大臣之外,其余的朝廷大臣都必须遵循这个规定,除此之外还会给他们发退休金,也是根据在朝廷之中的官位高低但是不是按照以前的俸禄全额发放,按俸禄的一半金额发放。并且这种制度下朝廷之中的绝大多数大臣都没有退休金。

到了隋唐时期,养老金的数目就是全额发放。我们在一些古装剧中,时常可能听到皇帝对臣子说赏赐白银数百,然后让他们辞官回家。比如北宋时期的最有名的案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赵匡胤等臣子把自己的军权交出来之后,赵匡胤会给予他们的一笔比较大的养老金。然后还册封了他们爵位,让这些有功之臣的子孙们可以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这算变相的拿着退休金告老还乡了。

明、清两代,退休年纪修改为60岁,而且各级官员,级别越小的,退休的年龄可以提前,文官与武将也有所不同。而高等将领与军机大员退休是不受年龄的限制的,因为他们的重要性在那里摆着,只有得到皇帝的批准后才能退休。

在明清时期,只有品级在五品以上的才可以享受养老金,其他等级的官员都是没有退休金。并且就算发放退休金也并不是按照原来的俸禄的数目。后来在清朝时期,就算你官位再高倘若你没有在位到60周岁以上,只要你辞官回家就没有退休金。

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有大部分朝代和官员是没有退休金可言的,这个就容易引起了官员在位期间大捞钱财的问题,就是为了自己的后半辈子考虑。


叨说历史


在古代,官员们做到一定的年龄是可以告老还乡的,只是当时的他们用的不用“退休”这个词,自然也就没有“退休金”一说。

当时的人们将官员退休称之为“致仕”,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说将官位还给君主,《周礼》有载“大夫七十而致仕”,也就是说周朝时候的官员七十岁便冷退休了,但那个时候人们的寿命普遍较短,基本上很少人可以活到这个年龄,所以在那个时候许多的官员都要干一辈子,基本很少可以熬到退休的。



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朝代都是如此,各朝各代都不尽相同,就以清朝来说,“致仕”的年龄被改为60岁,级别小的年龄可以提前,且文官与武将也有所不同,如参将为54岁、都司,守备48岁,但那些高级将领与军机要员只有得到皇帝的批准后才能“致仕”。



至于题主所问的“退休金”,这个在唐朝以后才出现的。

因为唐朝之前没有退休金制度,所以基本上官员们会在位期间搜刮“民脂民膏”,以保证自己“致仕”后有足够的钱财安度晚年。

唐朝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便开始为退休的官员发放米粮,用于他们“致仕”后能安度晚年,避免在位期间搜刮“民脂民膏”。

到了宋朝,这一制度进一步完善,官员“致仕”后仍可以享受在位时一半的俸禄,做为生活所需,自此退休金制度便开始成形,更延续至今。


像素说


我们很多时间都在电视剧中会看到一个情节,那就是当一个无论他是为人民办好事的好官还是贪得无厌的坏官,当他衣锦还乡的时候,他都是要向他担任的朝代的皇帝提交所谓的一个同意他告老还乡那么一个申请,当然有一些较为好的一些那么几个朝代,他将会让这个好官的子孙后代来顶替这个好官,让他的子孙继续接受这个皇帝给与他们这个家族的一些官位或者是钱财。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的官员可是具有严格的“退休”规定的,古人称为“致仕”。古礼有“大夫七十而致事”的说法,所以大多数朝代的退休年限就是七十岁,实际上退休年龄比今年要晚得多。比如宋朝就严格规定中低级官员必须在七十岁时主动请求退休,如果不主动“致仕”,会遭到弹劾,被强令退休,所以有人说“古人没有退休的说法”的说法是不靠谱。

很多官员关于历史上关于养老的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些官员为了国家奉献了自己一辈子的时光,所以国家是有义务赡养退休官员的。其实早在唐朝时期是没有退休金制度的,所以唐朝的官员为了退休之后可以安度晚年,在职期间都会大捞钱财,到最后贪污现象越来与严重唐朝政府只好每月给退休官员发放钱粮。所以经过这件事情之后历朝历代都十分的关注官员退休后的生活问题,毕竟这也十分的关乎到一个国家颜面。



古代官员是有严格的“退休”规定的,古人称为“致仕”。古礼有“大夫七十而致事”的说法,所以大多数朝代的退休年限就是七十岁,退休年龄比今年要晚得多。比如宋朝就严格规定中低级官员必须在七十岁时主动请求退休,如果不主动“致仕”,会遭到弹劾,被强令退休,所以有人说“古人没有退休的说法”的说法是不靠谱的


等到中国的历史发展到明清时期,等当官的人员只有官的品级达到五品以上的才可以享受养老金,其他等级的官员都是没有退休金。后来在清朝时期,就算你官位再高倘若你没有在位到60周岁以上,只要你辞官回家就没有退休金。


人皆可为舜禹


悟空问答,有问有答,且听大狮来答题。

根据《周礼》的记载,官员是70岁退休,到了明清时期这把官员的退休年龄改为了60岁。

但不管是70岁还是60岁,对于寿命相对较短的古代人来说,基本上就算一生都在为官,就算能熬到正常退休的年龄,安享晚年的时间也不会太长。

古代的官员退休一般称为“致仕”,意思就是把官位还给皇帝。

由于官员在位时的府邸都是朝廷提供的,所以在退休的时候也会连同官位一起还给皇帝。

既然官位和住宅都还给了皇帝,那么官员们退休之后大多都会选择告老还乡。

一方面是因为官员们为官的时候会把自己的一部分俸禄用来在家乡置办田产,这些田产就是他们将来退休之后维持生计的来源。

另一方面,中国人讲究孝道和落叶归根,所以为官者退休后都会选择回到家乡颐养天年,同时也是为了躲避为官多年累积下来的恩恩怨怨。

那么,官员们退休后的生活除了靠多年来在家乡置办的田产之外,还有没有退休金呢?

其实在唐朝之前,官员退休后就没有俸禄了。

到了唐朝,五品以上的官员在退休之后会得到一半的俸禄。

但是到了宋代,官员退休后的待遇提到了一个台阶,有明文规定文武百官退休后可以按其俸禄给予一半的退休金。古代官员的退休金制度就从那个时候开始了。


大狮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


退休金制度是现代劳工制度的重要保障,它是部分国家的工人在60岁或者之后的某个年纪不能继续工作后耐以生活的基本。不过目前退休工资也不是每个企业都会有,一般来说国企和事业单位,公务员还有,其他的公司就不好说了。


在古代的时候是有退休这个事儿,但是却是没有退休工资发给官员的。

古代的退休,其实也就是所谓的“致仕”,说白了就是“告老还乡”。大臣退休的时间不定,唐朝时但是有过70岁的规定,当然了,那个时候百姓一般也活不到那个时候,于是清朝的时候年纪调到了60岁。

退休以后政府一般是不会再给官员工资的,所以官员都会在上任之后多少捞点以备退休之后的花销。不过如果皇帝看重这个大臣,退休之前随便赏赐点什么就够大臣吃一辈子。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这个问题三哥来回答。中国古人做官到一定年龄后,也要退休的,称之为“致仕”,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把官职还给君王”。和现在的公务员退休能享受退休金一样,古人致仕也能领取一定比例的俸禄。

古人退休年龄是怎么规定的?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建立了致仕制度。《礼记·曲礼》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七十岁致仕,这一标准的出现,确定了古代官员退休制度的基本尺度。其后历代都基本上是沿袭了这一退休年限,如唐朝规定:“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

不过,“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人平均寿命比较短,能活到七十已经算是高寿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七十岁退休几乎等同于职务终身制。毕竟,在古代教育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官员的数量相对总人口的比例偏少,人才难得,自然退休年龄靠后。

到金代,官员的退休年龄有了变化。金世宗将官吏退休年龄提前,改为六十岁。原因主要是一些年迈老臣,固守祖制,妨碍朝廷的改革图强。

明代沿袭了六十岁退休的做法。《大明会典》记载: “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又明确规定:“老疾不能任事者以及软弱无能的官吏,则随时勒令致仕。”

清代也是六十岁致仕,而且将低级武官的退休年龄大大提前了,规定“自副将以下,年满六十概予罢斥,参将五十四岁为限,游击五十一岁为限,都司、守备四十八岁为限,千总、把总四十五岁为限”。

当然,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七十岁或者六十岁退休,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元朝的大天文家郭守敬,年逾七十后屡次申请退休,但皇上就是不准,结果86岁时,卒于知太史院事任上,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官员退休后的待遇如何?

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是中国传统的养老之法。官员作为社会的上层阶级,告老还乡后,除了可以依赖田地和家产颐养天年之外,还能继续领取一定比例的俸禄。

汉代规定,年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

唐代是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退休后可保留全禄。如名相房玄龄、宰相宋璟致仕时,皇上特批均赐全禄。京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退休,则赐给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

(唐代名相房玄龄)

而到了宋代以后,退休官员不仅能享受半俸,而且常常在办理退休时获得加官一级。升官了,待遇自然也就高了。一些战功卓著的武官,退休时则享受“全俸”。

宋朝官员在任时待遇特别好,许多官员都不愿自动退休,朝廷就想了一些招儿,比如年过70岁,不再升官;经常让御史检查弹劾年过70、精力衰退的官吏;由皇帝亲自下令,或官员的亲属规劝超龄官员退休。

在明代,明孝宗规定:凡内外文武官员自愿告退者,不分年龄,照品给俸;无世职者,60岁退休给半俸;未至60岁、因病退休者不给。

清代退休官员的俸禄较高,《大清会典》记载,到乾隆年间,大学士或部院堂官食全俸成为定制。

其实,除了物质上的待遇外,古代退休官员也享受一定的政治待遇。比如,皇帝会恩准有功之臣的子孙荫袭一定官职;有些官员退休后,还可以穿着原品官服,即“冠带致仕”;有些朝代规定,高级官吏致仕后仍可临朝聆听政事。明朝的致仕官员在礼仪上依然受到尊重,在参加宴会、祭祀等活动中,仍享有原有职级的礼遇。


听三哥说历史


岁月催人老,自古不许英雄见白头,不论文官武官,老了以后身体跟不上自然就不好为国家效力了,现代我国的养老制度已经很完善了,能够做到老有所养,但是古代是否也有官员的退休养老金呢?

有,而且每个朝代是不一样的。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退休养老的情况,不过那个时期退休不叫退休,而是叫致仕。“大夫七十致仕,老于乡里,还禄位于君”也就是说七十岁的老人,就可以告老还乡,然后把官位卸下回归故里了。但是当时关于致仕的补助,就无从查证了。

汉朝

汉朝时期,有规定为年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每年可以领取原官职份额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之用,我们看一下汉朝时期的各个级别官员的俸禄都是多少,看看到什么级别才能够得到所谓的养老金。

大将军、三公年俸禄四千两百石;太常、廷尉、大鸿胪、执金吾、京兆尹,右扶风等都是两千一百六十石;五官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等则是一千两百石。

所以说,在汉朝时期,只有在朝廷里面的大官才有资格享受退休金,当然并不是说其他官员没有退休金就活不了了,他们每年的俸禄,一般都会购置田地什么的,等老了以后就成为土豪地主了。

唐朝

唐朝有规定说老病不堪厘务者,与致仕。就是说年纪大了或者生病导致不能工作的人,可以让他退休,和现在的病退、正常退休就差不多了。不过允许你退休是退休,但是唐朝前期是不给你退休金的,所以就使得当时朝廷官员在退休之前都会想着办法去腐败。

后来朝廷一看这也不行啊,于是在唐朝后期就开始按月给退休的官员发放银两和粮食,甚至上次一些田地,希望以此来避免或者说减少官员在职贪污的情况。

宋朝

宋朝官员的待遇可以说是远远超过后来元明清时期官员了,不光是在职的时候的工资高,哪怕你退休之后仍然如此。

在宋朝,当官员干到70岁的时候,要求你主动提出离职,如果你主动提出来了,那么朝廷就会答应你,让你安享晚年,并且按照你在职的时候的标准发放退休金,还可以让你的后代不用考试就能做官,但是如果你到70岁却不提离职怎么办呢?

会有专门的监察部门举报,朝廷知道了就会强制你退休,同时全额退休金以及后代免试做官的事情也别想了。

宋朝如此对待官员,也产生了一种良好的氛围,当官的人员几乎都没有恋权倾向,都可以在皇帝面前保持独立的人格,避免成为阿谀奉承之人,官场风气也要好上很多,比如陈季常(河东狮吼的男主角)的父亲因为受贿了几瓶酒,就觉得没脸见人了。

明清时期

明朝时期的官员退休金是按照退休之前的官职进行计量的,比如正一品退休时每月87石,正一品就是三公啦,比如太师、太傅等等,然后就是从一品是72石每月,到了布政使这些二品官员,退休金是48石每月。正九品是5石5斗,从九品为5石。

明朝时期一石相当于现在的142斤,如果说按照现在的米价格来算的话,现在中等的大米价格在5元左右。那么明朝时期一品大员的退休金为72*12*142*5=61万左右。

清朝官员的致仕待遇,基本都是按照明朝时期设置的。

当然啦,这只是按照现在市价估算,是不能完全和古代一样的。

结语

从古至今,我国都保持着老有所养的思想,让年老的人都能够得到生活的保障,特别是官员,那些为百姓做事的人,退休之后得到的待遇更会好一些,作为他们付出的心血的回报。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