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梳理一下對資產和負債的理解


重新梳理一下對資產和負債的理解


最早知道資產和負債這兩個詞,還是在上大學的時候,那時候有一門課程《會計學》,裡面有一個公式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資產是指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負債是指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

那時候年輕,學習知識只知道為了考試,所以在考完會計課之後,這些詞就又交給老師了。

再次看到這兩個詞的時候,是在工作後不久,偶然的場合看到了《窮爸爸和富爸爸》這本書,裡面的富爸爸提到了這兩個詞語,並對他們重新做了解釋:資產就是能把錢放進你口袋的東西,負債就是把錢從你的口袋裡不斷掏空的東西。

他的解釋簡單清晰,看待一個東西是資產還是負債,就看他是給你帶來收益,還是從你兜裡掏錢就行了。

記得當時明白兩個概念的時候,感覺真是醍醐灌頂,好像頭頂上一下子開了天窗。原來不僅企業有資產和負債,個人也可以有資產和負債。

可是算一算時間,自己從大學畢業到現在已經是15年多了,計算一下自己現在擁有的資產有多少,還真的是少的可憐。

按照一般的算法,財產性收入佔你日常費用的比例,就是你財務自由的指數,我的這個指數還差的非常遠。

可以得出結論,就是在資產與負債這個問題上,當時只是明白了這個概念,並沒有人家所說的方法去做,更別說堅決的按照人家的方法來做了。這個就是我至今還沒有成為富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近,看一本書《財富的規則》,書的作者在其中一章提到資產和負債,勾起了我十幾年前看到他們時的回憶。

當然,作者對其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在書裡,作者講到,1890年,《資本論》在美國暢銷。

其實質上,人們把它當成一部賺錢的教程。在如何積累財富方面,資本論無論是從理論研究還是實際應用,都有有非常強的指導意義,可堪稱寶庫,特別是對個人來說,資本論比其他的經濟學教材實用的多,因為它直接交給人們致富之道和規則之道。

富人緊緊圍繞資本,而窮人則成為生產或者消費的工具而被富人利用,幫助富人積累資本。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其秘密就是資本的規則。掌握資本,就可以靠資本收益來生活,並且資本還會自己增值,所以富人會越來越富。窮人沒有資本,只能考出賣勞動力為生,他們有擁有的就是一個一個的負債,就是不斷的把錢花出去。

《資本論》中資本家的核心邏輯是,永遠不要讓工人有餘錢投資,鼓勵他們消費。

這次看到資產和負債這兩個詞,比前兩次有了更為深一點的認識。

從資產和負債的獲得來說。獲得資產是比較困難的,它往往需要長時間的積累。

要把錢轉換成資產,有兩個要素,第一、資金量要達到可以滿足收益的數額。第二、把資金正確的變為資產是需要學習和訓練的。

總的來說,把錢轉換成資產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即使是轉換成之後,它所帶來的收益在一段時間內都是比較少的。

需要很長的時間的積累,這一條就能把絕大多數人給排除出去。因為他們受到及時反饋的影響,人們都不願意等太久。尤其是在長時間內不能獲取收益或者只能獲得很小很小的收益的情況下。

而負債則是非常容易的。你把你的收入花出去,買各種各樣享受的東西,得到的及時的快感。如果你的錢一時不足,會有大量的機構來借錢給你,信用卡的促銷方式越來越多。你借錢越來越簡單。

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花錢出去是被極力鼓勵的,各種電視廣告,網絡廣告,無不都是勸你把錢花出去。而反過來,積累資金則是顯得那麼的頑固,你會被人們罵做老古董,而且你實實在在的只能處於低水平的生活狀態,你要忍受來自自身和外界的雙重壓力。

但是你無論怎麼做,怎麼看,財富的規律就擺在那裡,它不會隨著你心情的變化而變化,他擺在那裡,上百年了,上千年了,也沒有變化。順應它的規律的,讓你變的富有,不順應規律的,讓你變的更窮。

最後,送你一首詩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 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 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 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裡


不捨 不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