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七十八)


離群索居

“離群索居”中的“索”為單獨的意思;“居”為起居、生活。這一成語的意思是遠離人群,自己一個人居住。泛指不合群,孤獨的人。

典故出自西漢時的商丘人戴聖編著的《禮記·檀弓上》。

檀弓又稱檀公,戰國時人。古人注:“名曰檀公者,以其記人善於禮,故著姓名以顯之。”檀弓姓檀名弓,著有《檀弓篇》。本文開篇記錄的是一個名叫檀弓的人的故事,所以以“檀弓”為篇名。文中大量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高足或同時代人關於禮尤其是與喪葬相關之禮的言行,義理性很強,許多內容為我們揭示了禮文背後的禮意,體現了禮的精神。“禮”是孔子以及儒家思想乃至傳統中國文明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孔子等人很多重要且深邃的思想都呈現在禮中,喪禮又是禮中之重。《檀弓》表面對喪禮記載之背後隱藏著的思想線索,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及早期儒家乃至整個傳統中國的精神面貌。

《檀弓上》記載:“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曾子吊之曰:‘吾聞之也:朋友喪明則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無罪也。’曾子怒曰:‘商(子夏名商字子夏),女(汝)何無罪也?吾與女事夫子於洙泗之間,退而老於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於夫子,爾罪一也;喪爾親,使民未有聞焉,爾罪二也;喪爾子,喪爾明,爾罪三也。而曰女何無罪與!’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過矣!吾過矣!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這段記載說的是: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的子夏因為死了兒子而哭瞎了眼睛。他的同學、好朋友曾子聽說後去慰問他。曾子向子夏說:“我聽說過,朋友喪失了視力,應該為他難過得哭一場。”說完就哭了起來。子夏也跟著哭了,感傷地說:“天啊!我沒造什麼罪孽啊,怎麼落此下場呢!”曾子一聽便憤怒起來,說:“卜商!你怎麼能說無罪呢?我和你都在洙、泗之間跟著我們的老師求學問、學習本領,年紀大了,你就回到了西河地區,你在河西教授的學問,明明是你自個的學問,結果搞得河西人以為這學問是我們夫子的學問,這是你的第一條罪過。你的父母去世,你沒有讓人們知道這件事,因此沒人來弔祭,這是你的第二條罪過。可你的兒子死了,你就哭瞎了眼睛,卻讓大家都知道了,說明你把兒子看得比老子還重要,這是你的第三條罪過。你怎麼會是沒有罪過呢?”子夏聽得很服氣,就拋開手杖下拜說:“我錯了!我錯了!我離開朋友而獨居,時間也太久了!”

關於子夏,《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子貢問道:“顓孫師和卜商那一位更強些?”孔子說:“師麼,有些過分,商麼,有些趕不上。”子貢說:“那麼顓孫師好一些嗎?”孔子說:“過分和趕不上同樣是不完美的。”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

高培華《〈禮記·檀弓上〉曾子責子夏考辨——兼談孔門弟子是“和而不同”的君子群體》說,《禮記·檀弓上》曾子責子夏“三罪”一節,後儒多誤解,並影響到對儒學史的認識,通過考辨子夏喪親、喪子的時間地點可知,喪親、喪子對子夏產生不同影響的原因有三:一是喪親時子夏年輕體壯,經得起巨大哀痛的打擊,喪子時年老體衰,精神承受力大不如前;二是喪親時子夏挫敗趙簡子圖謀未久,返鄉服喪擔心其報復,故“使民未有聞焉”;三是喪親時子夏遠在異國求學為官,服喪能夠悄然行事,喪子時已是舉國敬重的賢儒大師,勢必廣被關注。曾子對此早有洞見,責其“三罪”只是一種特殊的勸慰方法而已。孔門弟子是一個“和而不同”的君子群體,有認識分歧並且互有批評幫助是正常的,其踐行君子之德決不會因孔子逝世而終止。

但不管是什麼原因,子夏聽了曾子的批評,仍然認為自己是失禮的。“離群索居”這一成語就是由“離群而索居”而來。

例句:“雖慈顏未復,溫清久違,離群索居,甚為得志。(唐代無名氏《靈應傳》)“離群索居,日對古人,研精覃思,寧無心得,未若取徑乎此之捷而適也。”(清代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一)

(23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