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劍:城市大腦讓城市更具免疫力


王克劍:城市大腦讓城市更具免疫力

隨著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技術不斷髮展,工業文明已經步入智能生產的階段,智慧城市建設也已融入各行各業。城市大腦作為智慧城市的重要部分,是城市未來智慧建設必不可少的支撐。

2016年我國首次提出城市大腦的概念並開始了試點建設,如今城市大腦已在我國多座城市應用發展。今年疫情發生以來,我國許多城市利用城市大腦疫情防控平臺,構建疫情跟蹤防控及預警體系,利用大數據進行排查與預警,有效阻斷了疫情傳播擴散。同時,各個城市相繼推出“健康碼”“綠碼”等小程序,在疫情防控下保障了城市有序運行、推動了城市復工復產。可見,利用大數據打造的城市大腦,不僅能在平時治理城市病等難題,還能在特殊時期進一步發揮其聰明才智,讓城市更具免疫力和復原力。

3月31日,習近平主席在杭州城市大腦運營指揮中心考察時指出,“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廣闊。”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縱深發展,未來,城市大腦為政府注智、為城市賦能,運用城市大腦等新技術推動城市治理現代化已成必由之路。

科學規劃、統籌設計,構建城市大腦。科學統籌,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為規劃基礎,以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為出發點,來規劃安排、長久佈局。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個方面為根基總目錄,細分由此派生出的多領域、多方面的分目錄,加以區別和管理,做好基礎規劃,科學設計城市的方方面面。以此為基礎,方可獲取較為全面的數據信息,才能豐富城市大腦,才能讓城市會思考,才能讓治理更有效,才能讓決策更科學,才能讓服務更精準,才能提升城市應急能力和免疫力。

互聯互通、打破壁壘,構建城市大腦。城市大腦連接散落在城市的各種數據資源,通過打通城市神經網絡,打破各部門數據孤島,讓城市各部門實現更高效的溝通和協調,給出更快捷科學的城市治理方案。這次疫情防控,城市大腦通過打破各部門、各城市之間的溝通壁壘,將數據轉換為科學防控依據,構建城市實時“健康”狀態大視圖,形成“全時段、全區域、自動化、多途徑”事件預警網絡和協同治理體系,為城市綜合治理和科學精準防疫提供決策依據,讓城市更具免疫力和復原力。

注重基層、下沉社區,構建城市大腦。社區是社會有機體最基本的內容,是宏觀社會的縮影。社區作為疫情防控的重要戰場,“不智慧”的管理使得社區防控壓力突顯。隨著各種簡單快捷的小程序的研發與應用,前沿技術正全面緩解社區防控的壓力。日前,多部門聯合印發《新冠肺炎疫情社區防控工作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指引》,要求各地推進社區防控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工作。注重基層信息技術革新,讓城市大腦建設覆蓋社區,能夠提升社區快速響應能力及數據駕馭能力。讓所有城市神經末梢切實擁有智慧,利用城市大腦開展社區管理與服務,使得社區更具免疫力。(文/王克劍,作者系城市建設雜誌社社長)

(原文首發於:中國城市建設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