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郊以詩贈去婢,最終成就一段姻緣,其詩成為千百年來流傳的名句

贈去婢

崔郊

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侯門一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崔郊以詩贈去婢,最終成就一段姻緣,其詩成為千百年來流傳的名句

古代婢女

崔郊生卒年裡不詳。唐憲宗元和年間秀才。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左右居於襄陽(今湖北襄陽)姑母家,與姑母家婢女相愛,後姑母將此婢女賣給山南東道節度使於,後偶遇之於柳陰,郊贈詩一首,此即全唐詩》所存崔郊唯一一首詩。事詳見《云溪友議》捲上與《唐詩紀事》卷五六。其中“侯門一入深如海"廣為流傳,已為成語。關於唐代的戶婚制度,其法律典籍《唐律疏議》(總178條)規定,“婢乃賤流”,“以婢女為妾者,徒一年半”。

崔郊以詩贈去婢,最終成就一段姻緣,其詩成為千百年來流傳的名句

崔郊在湖北襄陽的姑母家與婢女相識

這表明,唐代的婢女,社會地位極為低下,連做妾也不能。因此,產生於婢女與士子之間的婚姻愛情,必將註定其悲劇的結局。崔郊的《贈去婢》演繹的就是這樣一個悽婉動人的故事。據《云溪友議·襄陽傑》記載,元和年間,一個名叫崔郊的秀才,因其姑母的一位婢女姿色秀美,生愛慕之心。可姑母將其賣給了富豪於,這令崔郊思念、痛惜不已。一次寒食之日,婢女前去上墳,於花絲柳陰下遇到崔郊,以前的蠶絲蠟淚、未了之情油然而生,崔郊當即寫下此詩,以贈婢女。於讀到此詩,深受感動,遂讓崔生將婢女帶走。

崔郊以詩贈去婢,最終成就一段姻緣,其詩成為千百年來流傳的名句

崔郊與婢女在花絲柳陰下重逢

首句“公子王孫逐後塵”突如其來,讓人有點不知所措。究竟是什麼人讓這些王孫公子爭相追逐?這就極大地吸引了讀者的興趣。後一句“綠珠垂淚滴羅巾”娓娓道來,不禁讓人會心一笑,原來是為美女啊但仔細想來,並不可笑,因為這裡面充滿了辛酸和淚水。綠珠是西晉鉅富石崇的愛妾,相傳其能歌善舞,嫵媚多才。後來,趙王司馬倫專權時其部從孫秀倚仗權勢向石崇索要綠珠,遭到拒絕。石崇因此下獄,綠珠也跳樓自盡。作者藉此典故,意在表現婢女悲慘的命運。

崔郊以詩贈去婢,最終成就一段姻緣,其詩成為千百年來流傳的名句

古代婢女

唐代的婢女可以被當成財產自由買賣,而姿色秀美者則成為貴族王孫追逐的對象,是供人娛樂的玩物。這是制度使然,也是當時上流社會的風尚。“垂淚滴羅巾”刻畫出這位女子被賣掉後離開心愛之人時,傷心啼哭的樣子,也流露出作者無奈的心情。讀到這裡,讀者或會對其遭遇掬一把同情的淚。這樣,一因一果,極為自然,為下文做好了鋪墊。“侯門一人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這是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名句,直接道出了作者哀怨痛苦的心情。“蕭郎”,當是借用蕭史弄玉之典故,指愛戀中的青年男子,唐詩中多用之,泛指女子所愛戀的男子。

崔郊以詩贈去婢,最終成就一段姻緣,其詩成為千百年來流傳的名句

“侯門一人深如海”

深如大海的王侯之門,本來就讓人望而生畏,何況自己是一個窮困潦倒的落魄書生,能奈其若何?更不用說一個弱女子了。兩人雖彼此相悅,又能怎樣?雖僅一門之隔,卻恍若隔世,難得一見,奢望團聚,更是天方夜譚了。那麼,他不是路人,又是什麼呢?這兩句,看似抱怨,卻道實情,其中惋惜、絕望、無奈等複雜之情滲透流露在字裡行間。然而充斥全詩的更是一股哀怨自責之情,他沒有埋怨別人,是嘆息自己。這首詩先聲奪人,抓住讀者的視線,然後娓娓道其苦衷,博得廣泛的同情,在深沉的感嘆中讓人們自己去思索造成這一悲劇結局的原因,從而具有典型的社會意義。

崔郊以詩贈去婢,最終成就一段姻緣,其詩成為千百年來流傳的名句

古代拱門

由於詩人高度的藝術概括,此詩雖寫所愛被劫奪之悲哀,但已突破了個人悲歡離合的侷限,反映了門第懸殊所造成的愛情悲劇,有一定的社會意義。而恰當巧妙地運用典故,既增加了詩歌豐富的內涵,又含蓄委婉地流露出自己複雜的心情,手法獨特,含蓄不露,委婉曲折,卻怨情自深,“侯門似海”也成為後世廣泛運用的成語。另外,比喻貼切,形象生動,也令此詩獲得了極高的藝術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