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爱邀功的男同事,工资是我3倍”

01

《新一分钟经理人》中有一位年轻人,他走遍很多地方,寻觅他理想中的经理人,却大失所望,因为大部分人只能称为半个经理人。

他们感兴趣的要么是结果,要么是人,难以两者兼顾。

直到听说很多人都喜欢在“一分钟经理人”手下做事,且被带领着创造了非凡的业绩,他便兴致勃勃地拿着笔记本前去取经。

年轻人与他预约见面后,发现他将一条实用的话设置成屏保: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才能做出优秀的业绩。

而他的秘诀就是,帮助别人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通过发现别人做对的事,来帮助他们充分发挥潜力;

最好的投资,是把时间花在人的身上。


“那个爱邀功的男同事,工资是我3倍”


在工作中,对员工正确的地方做出具体的赞美,能有效建立他们的自信心,达到良好的工作状态,使其不断进步,并增加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

前几天,有位同学跟我吐槽,与他同一批进公司的小林,已经成为他的领导。

我问:“是觉得自己能力比他高,不公平吗?”

他却摇摇头,闷声闷气地说:“我只是生自己的气。”

原来,小林喜欢往办公室跑,做很多事都会让领导知道,让其了解进度和结果。

老板看得到他的能力,时时提点和表扬,使他干劲十足,成绩更加出色。

而同学连工作汇报都不愿去,默默工作如同小透明,毫无存在感。升职加薪时,领导自然也想不到他。

对领导交付的任务不回应进度,不反馈问题的人,同样也得不到领导的指点和赞赏,更难以获得他的主动关注,这种因果,成为大部分人职场上的绊脚石。

心理学家赫洛克曾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一个著名的规律,很好地印证了这种现象,这便是赫洛克效应

该实验分为四组:激励组,受训组,被忽视组和控制组。

这四组在实验过程中,给予不同的诱因,完成相同的任务。

顾名思义,激励组是在每次工作完成后,予以表扬鼓励;受训组,每次工作后被严厉训斥;被忽视组,只让其听其他两组被表扬或训斥,自身不获得任何评价。

控制组,与前三组隔开,且没有任何评价。

与有些人认为的,训斥组会因打击而影响工作效率不同的是,实验表明,没有任何评价,且得不到任何对比的控制组,成绩最差。不仅得不到提升,反而有下降的趋势。

其次便是被忽视组,成绩持平,没有进步。

由此可见,在工作中备受忽视,得不到别人的评价和反馈,更能打消员工的积极性,使其成绩难以提升,渐渐成为磨洋工的老手

如果说领导不给员工反馈,会使其办事效率下降,那么员工不给领导正确的反馈,可能直接导致业务洽谈失败。

在《脱口秀大会2》中,李诞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和知名导演坐在一张桌子上,却尴尬地发现什么都对不上,不知道说什么好。

原因就是两位的经纪人,办事能力差,对合作事项没有交代清楚,双方信息不对等,最后沦为一场骗局。

在职场中,经常互通有无,及时对上对同事反馈和获得评价,是团队良好协作的基础,是自己得以快速提升的不二法则。


“那个爱邀功的男同事,工资是我3倍”


02

在职场,反馈力到底多重要?

自媒体人卢晓周在一篇文章中分享过他的故事。

他曾组建了一个收费微信群,用于分享有价值的内容,最后只因“收费”两个字,勉强没解散。

有些自己做产品的老板说,卢晓周的判断、分析和所做趋势,要比市场早个一两年。

说明其质量可以保证,那么如今面临解散的尴尬境地,就让人十分费解了。

“群里太多策划、咨询、培训大师,只会拿着我的分享去赚钱,而我既没有他们的正反馈,也没有得到影响力形成的正反馈。”

后来他产生消极心理,降低了分享内容的质量,分享次数也有所减少。读者也难以再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开始质疑他的能力,掉进一个负面循环。

他说的一句话很有道理,“作者能持续创作,乐此不疲,是因为得到了粉丝的正反馈,互动频繁,这促使作者热情高涨,拿出更好的内容来回馈。”

如同前文提到的赫洛克效应,正面反馈和负面反馈都能让实验人员的成绩有所提升,而正面反馈所产生的效果,远高于负面反馈,即赏识优于训斥。

《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约翰逊描述了一个管理者,他从不加班,业绩却逐年上升,新公司也一家一家地开起来。

作者为了解他的秘诀,前去采访。

应管理者的要求,作者站在一扇百叶窗下,观察新员工的工作情况。

只见,新员工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时,管理者便会走到他跟前,表扬他合适的做法,用时一分钟。

作者对此感到不解,这位管理者为何,将时间用在表扬新员工的行为上。

管理者说:“我表扬他,他就会知道这样做是对的,以后还会继续这样做,如此一来,我需要操心的事又少了一件。”

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告诉员工,不能做哪些事,让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不如让他知道,做什么事是正确的,这样的正反馈会让他重复做正确的事,营造一个良好的合作范围。

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称赞不但对人的感情,而且对人的理智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给别人正反馈,不仅能让他精神上受到鼓舞,还会在行为上激励他做的更好。

“那个爱邀功的男同事,工资是我3倍”


03

如何进行高效反馈,让自己在职场发光 ?

工作中,我们不可能随时随地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评价,为了更好地完成目标,应当学会反馈。

1、化整为零、化难为易

将事情化繁为简,化整为零,使之具有更高的可行性和可量化的完成度,能降低完成目标的难度。

戴尔·卡耐基说过,“一个在奋斗途径上努力的人,要是不把步骤分清楚,等于你旅行一个地方,不先规定睡眠和行程一般。分清步骤,是十分重要的”。

每完成一个步骤,达成一个小目标,都将成为强化自己继续向前的动力的正反馈。

1968年,罗伯·舒乐博士,想要建一座人间伊甸园一样的教堂。

当时他一毛钱也没有,而教堂敲定的预算是700万美元,超出了他的想象范围。

在其他人都认为这个目标不能完成的时候,博士开始对其进行分解:

“找到1笔700万美元的捐款,

找到7笔100万美元的捐款,

……

分解成找到700笔1万美元的捐款。

卖出教堂一万扇窗户的署名权,每扇700美元。”

历时一年多,他终于筹集到足够的款项。

将筹集700万美元的大目标,转换成卖一万扇窗户的署名权,每卖一扇窗户的署名权,便是达成一个小目标,可量化,看得见进度条,也更容易达成。


“那个爱邀功的男同事,工资是我3倍”


2、利用番茄工作法

番茄不仅仅是计时工具,而是要把它当成目标管理的系统,将目标KPI转化成番茄钟的个数。

用完成番茄的质量,评估当前任务进行的质量;用完成番茄的个数,来获知自己当前任务的进度。

每一个番茄的完成,都是对自己的一个即时反馈。

小能熊终身学习学院创始人陈华伟,在用番茄工作法之前,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学习。别人休息时,他学习;别人聚会时,他学习;别人娱乐时,他学习。

十分努力,却成为一场自我感动。

CPA三门考试,只有一门过线,刚刚超过60分,其他两门均不及格。

后来他采用番茄工作法,订目标。将复习内容量化,分配一定的番茄个数,时时根据状态调整。

最终只用三个月,900个番茄,以三门均接近80的高分,通过了这个难度很高的考试。

番茄通过数据说话,可以让我们及时准确地评估自己,是否真的专注,又花了多少时间在重要的事情上。

3、学会闭环思维

闭环思维,是指有始有终,有交付,有回应。

也称为“PDCA”,这四个字母分别表示计划、行动、检验、处理。

其中检验部分,就是将问题和结果,第一时间反馈给上级,并从其他人处接收有用的反馈,然后进行改进。

这样持续地循环,会让自己的办事能力,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强。

经常使用闭环思维的人,在职场中会给人留下“靠谱”的印象,无形中会带来更多的机遇。

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使我们得以被人信任,被人看见;而活用正面反馈,将使我们一步一步更接近自己的目标。

这份职场心得,你收到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